•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中国台湾2018

    主演:柯素云,刘子铨,曾少宗,凌心妤,刘亮佐,刘冠廷,吴慷仁,赵正平,路嘉欣,钟欣凌,刘修甫,邵昕,王渝屏,乾德门,汤志伟,黄采仪,马国贤,郭晋东,尹馨,王净,陈孟琪,云中岳,艾摩尔,魏如萱,曹晏豪,谢琼煖,王渝萱,陈以文,林鼎轩,李宇彤,郭子乾,叶全真,吴兆弦,丁也恬,林焕钧,钟政均,阎成诚,严艺文 

    导演:陈慧翎 

    猜你喜欢

    • 已完结

      第二名的逆袭

    • 已完结

      王子变青蛙

    • 第1集

      谁是被害者 第一季

    • 更新至02集

      我的意外室友

    • 薰衣草

    • 已完结

      人间四月天

    • 全40集

      小李飞刀

    • 更新第22集

      完全省钱恋爱手册

     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7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9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书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长篇影评

     1 ) 台版《黑镜》只是一个噱头,《孩子》直接用玻璃渣子刺进你的心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里的能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还有黑科技意味,而《猫的故事》中那个暴力血腥,为所欲为,可以改变现实世界结果的平行世界,跟科技沾不上一点边,实则是精神分裂的虚幻想象。 至此我们也知道了,台版《黑镜》只不过是一个噱头,此剧并不是在探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还是更彻底的毁灭,而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呈现 “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摘自微博<独立鱼>。” 《妈妈的遥控器》剧情有些拖沓,整个故事讲地也不是很漂亮,而《猫的孩子》明显比前者好许多。有些人表示看得不太明白,可能是片中多处的闽南语对话,整个故事的叙述偏向意识流,以及目前大家大多找到的是没有字幕的片源,造成观看过程中的障碍,有兴趣的可以再看一遍,看完后片中原本不明白的地方会变得明朗和连贯起来。 具体剧情分析与点评我暂时不敢碰,在此不敢班门弄斧,但有一点感叹:不管是《妈妈的遥控器》还是《猫的孩子》,里面的小主人翁在故事结尾都得到了救赎,压抑与绝望之下最终还是找到了出口。而现实中,在此刻,有多少盏台灯,多少碗炖汤,多少句加油共同迎上的是多少颗脆弱、焦虑、惶恐、孤独、压抑的内心?——在崩坏的那天,茉莉选择了离开。 《茉莉的最后一天》,过的又是怎样的一天?

     2 ) 请别按下以爱为名的谋杀遥控器

    我记得看过一期奇葩说,如果你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摁下那个按钮吗?辩论双方有理有据,所言所说振聋发聩。但是我不能忘记的是这个论题带给我的震撼,因为我想,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家长,甚至可以扩展到华人范围,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摁下去,如果真的这种有这种按钮的话,用尽一切手段也要弄到手,然后,用尽全力摁下去。

    哪怕,这个完美只是家长认为的完美,就够了。

    “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被母亲无数次修改,想往自己理想的完美方向修改的男主人公,小伟,在被母亲强制用遥控器删除了他与女朋友之间的一切后,一次一次地寻死失败后,绝望地对母亲说到,硕大的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我觉得你很勇敢” 男主角在多年后,终于无限接近母亲的规划,事业有成,还有了自己的女朋友。但是母亲不承认,没有再贸然摁下遥控器,只是不承认,给他相亲自己看中的女孩。女孩饭后袒露,自己是个les,已经和爱人在美国订婚了,男主角愣住了,说了这句话。

    “这不是你的遥控器!!!它是我的!!” 终于,男主决定骗妈妈出国旅游,打开藏着他人生遥控器的保险箱。在一次次的试密码与失败的过程中,男主的绝望快要溢出屏幕了。当他好不容易成功了,忘记护照而折返的母亲发现了,而他,在被母亲训斥下意识恐惧后,转身,用尽全部的力气,吼出了这句话。

    才看了两集,已经有太多的镜头,一下又一下抽紧我的神经。

    也许我一直只是站在孩子的这一边,我没有办法忘记父母以爱之名遥控的那些伤害。并不是说他们的呵护与细微无致的关爱不存在,但是这些爱无法抹平那些的伤痛。我是幸运的,心理学可以教会我们彼此去谅解,去翻开那些父母觉得波澜不惊但是在我心中造成惊涛骇浪的痛苦篇章。可是那个处在被父母控制的恐惧下努力满足父母的期待的那个孩子,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一次次地出现在我面前。

    也许等我当了父母,我也会不自主地拿起遥控器,对着我自己的孩子,我会努力去改变自己,但是我也见证了太多被伤害的孩子自己成为了伤害孩子的恶徒,“父母”这顶帽子或许会给我某种愚昧的勇气或让我坚信自己的权威,但是在那之前,在那之时,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片子出现,提醒我,提醒我们,以爱为名的遥控器,到底有多可怕。

     3 ) 猫的孩子

    为庆祝爷爷的生日,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吃饭,大家“喜讯”连连,张三家的孩子考上了医学院,李四家的孩子拿了全额奖学金,王五家的孩子拿到了教师资格,轮到钟国衍,他却是大家庭中唯一的差生。

    回到家,因为屋顶漏水永远修不好,爸爸从来不回家吃饭,并且会一直打妈妈。对于国衍的分数,他也只会采取打手心的办法来惩罚他。

    爸爸:啊衍才考才考几分,你还有时间养猫?养猫?
    妈妈:为什么你可以在外面养女儿,我却不能在家里养猫?

    国衍:妈,我陪你去申请家暴令好不好?
    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管那么多啊,你今天要考几科,有时间问东问西,为什么不把英文拿出来背。

    新老师与啊衍、啊衍妈一起吃饭
    妈妈:他肠胃不好不能吃太油,外食也要小心,像这个汤上面的油,要把它全部捞起来才可以。
    师:你麻麻真的很爱你。
    妈妈:我这个人,这辈子没什么大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点成就。

    罗志薇,一个考满级分的乖女孩。一次,钟国衍误入她的平行世界后两人结识。罗志薇告诉他,她在平行世界里揍了最后一名,在现实中就可以拿满级分。终于,国衍考了最后一名,他成了罗志薇的祭品,两人打了一架,国衍赢了。

    自此,罗志薇开始考0分,开始被大家欺负。

    天台上,啊衍问罗志薇怎样拿满级分,罗志薇说:跟着你自己,跟着平行世界里的你。说着大笑着跑下了天台:继续崩坏吧,反正我们永远也离不开。(个人觉得这句话真的很中二)

    随着小家庭矛盾的升级,爸爸家暴不断,甚至扬言抛弃妈妈,把房子过给外面的女人。深夜妈妈边哭边做家务,国衍来到妈妈身边,妈妈说:你先去读书,让我自己安静一会。

    于是,国衍跟着另一个自己,找到了拿满级分的方法: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就可以考一次满分。

    镜头一转,爷爷走了,国衍站在最前面为爷爷致悼词:爷爷一辈子含辛茹苦,支撑我们一整个大家族,他这辈子没念过什么书,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好好读书,有好成就,光宗耀祖。……不过这次不一样了,这次模拟考,我考了满级分。叔叔伯伯姑婶妯娌都围过来……爸爸也回来吃晚饭了。

    有一次考试,国衍在考场中听到很多猫在叫,请老师处理一下,老师找不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气愤,于是自己开始在校园里找猫。国衍不断地听到猫叫,妈妈不断地在找猫,两个片段快速交错。最后,国衍看到顶上落下来一朵鲜红的花,那是死掉的猫变成的,“每当我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们就变成了花,我在现实里就可以考满级分。”顶上不断有花瓣飘落,国衍疯狂地把花瓣拂开。

    这一次,国衍并没有考到满级分,爸爸有一次拿棍子打他的手心。

    爸爸:我就把房子卖了,把啊衍送出国。
    妈妈:你不可以把我和啊衍分开,不可以。
    爸爸开始打妈妈,边打边说: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你只想到你……

    妈妈只得把国衍送到机构去补习,补习老师的体罚,爸爸的打骂,妈妈的期望……啊衍开始在现实世界中诱猫杀猫。直到有一天被警察抓住。

    妈妈在路边看到国衍在警车里,奋力追上去问:钟国衍,你怎么在这?你怎么了你怎么会在这里?
    钟国衍:你爱我吗?你爱我吗?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妈妈:你不要这样,我爱你。
    钟国衍:你不爱我!

    画面一转,罗志薇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只有一个镜头。

    妈妈带着怀孕的猫咪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她不要带回家。妈妈坚持,走上楼梯,一整面墙都是红色的“虐猫者死”,她若无其事地打开门进去。

    猫咪快生了,啊衍想要帮忙,妈妈不理他,啊衍转身割开了自己的手:妈,妈,妈!妈我受伤了,妈!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诶!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妈我受伤了你抱我一下好不好。
    妈妈:加油,叮当加油。
    啊衍:加油什么!
    妈妈:加油,快了。
    啊衍蹲下来:可不可以抱我一下?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我只想要你抱我一下,可以吗?
    妈妈:你先去吃药。
    啊衍紧抱住妈妈。
    妈妈:放开,你干什么。我的一生都被你毁了,我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你身上,你呢,你拿什么回报我?你拿什么回报我?
    啊衍:那你干嘛生我?我去死就好啦!
    钟国衍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妈妈不停说说你放开我,国衍却哭着说你就不能抱我一下吗。
    最后,猫咪生了,妈妈和国衍都平静下来,国衍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说:你可不可以先学会一件事,不要一直说对不起。

    国衍在维修师傅那边干活,妈妈送来便当,还和师傅调侃了几句,妈妈离婚了,国衍开始赚钱养家。

    最后的最后,国衍拿着便当跑了,在草坪上和罗志薇一起吃。

    国衍问: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影片描述了在家庭中,大家追逐分数,而其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亲情、友情、自我、地位等,都是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这就导致了家庭的变异,自我的变异。


    【大家庭与小家庭】

    【小家庭的变异】,表现在爸爸与妈妈,还有国衍。

    爸爸从一开始国衍成绩差不愿回家吃饭,国衍考了满级分回家吃饭,国衍再次考砸又不回家了。以分数作为维系亲情与家庭关系的衡量,以分数决定家庭地位的高低。

    妈妈的从最初的殷切期望到后来的执拗偏激:老师,他只能打,不打的话是教不好的。老师,我一生没什么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一点成就。老师,我们只报第一志愿……

    国衍从一开始的学习障碍到后面不忍妈妈被欺负而开始杀猫考满级分最后考砸以后开始诱杀猫咪并对妈妈歇斯底里地吼叫:你根本不爱我,你眼中的都是你自己。

    小家庭的亲情关系自此彻底变异。

    【大家庭的变异】,由一开始各家亲戚夸耀自己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家庭地位就高,而国衍的妈妈自然被大家踩在脚底下。这是大环境的逼迫。

    再来看学校中,罗志薇由一开始的满级分,到后面平行世界崩坏以后的0分,同学们开始肆意欺凌,而罗志薇也 “疯了”,雨天在喷泉里跳舞,周围人冷眼,躺在为已故爷爷折的金莲里。

    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的逼迫,在以分数排名的考试制度下,在蔑视个体差异性的社会中,人人冷眼,人人自危,能上岸的冷眼旁观,快溺毙人人自危,已沉底的,只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唯一一点的“娱乐活动”。


    【施暴者与受害者】

    l 爸爸对妈妈施暴。

    爸爸的想法,啊衍没考好成绩,因为妈妈基因太差,没有教好,总是修不好的漏水的屋顶也是妈妈的错,全部的一切都是妈妈的错。在内心,爸爸对于妈妈是厌弃的,他眼里从来没有这个老婆,因为老婆不美,没有高学历,很笨……总可以找到刺。这是一种封建大家族的大男子主义,俗称直男癌。自己没什么本事,却自鸣得意,穿着汗衫偏要吃牛排,张口闭口:这个社会,只要学历高,声音大,谁就是老大。可他为什么能这么做这么想呢,因为没有人反驳他,面对家暴,妈妈一声不吭,儿子一声不吭,大家冷眼旁观。反而,受害者还要把自己放在比施暴者更低的位置上,对于援助者冷漠拒绝。女老师对妈妈说啊衍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妈妈拒绝:你不教我儿子就不要打扰他学习。老师想找啊衍说,啊衍:你不教我就不要打扰我学习。受害者反而成为施暴者最大的拥护者。永远修不好的屋顶,也象征着这段家庭关系的岌岌可危。

    l 爸爸对儿子施暴

    爸爸把分数作为糖和棍子的区分,考得好,万般宠爱,考不好就要挨棍子。而国衍作为受害者,他除了说对不起就再没别的。他也觉得是自己错了,却并没去想想为什么。因为从小的教育,就是没有为什么。一家三口和女老师吃饭,爸爸发出没有为什么言论,女老师反驳说她从小就很喜欢问为什么。这时候爸爸和妈妈妈妈异口同声问:为什么?这也是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幕。

    l 妈妈对儿子施暴 儿子对妈妈施暴

    妈妈对儿子的施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暴力,叫做亲情绑架(自创名词,勿喷)。影片最后国衍一直在问:你爱我吗?你爱我吗?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你爱我吗?你有想过我的感觉吗?你知道我多为你着想吗?为什么你都只看到你自己?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确实,在这个时候,他们都是互相的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妈妈的的和爸爸的教育,确实也可以称为一种丧偶式育儿。爸爸什么都不管,妈妈要处理所有事情。在日积月累下,确实比较容易扭曲。

    l 儿子对猫施暴

    国衍从一开始发现猫,养着他们,到后来开始杀死猫。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施暴,可以说他杀死的是猫,也可以说,他杀死的是自己。杀死猫可以得到满级分,为什么杀死猫就可以一下子会做所有的题目,到后来平行世界崩塌以后又都不会了呢。杀死猫的是平行世界的自己,那么考满级分的是谁呢?所以我说,钟国衍杀死一只猫,就象征着他杀死了一个自己,一个自我,杀死了那个有学习障碍的自己。(大晚上写着写着后背一凉,突然害怕)。然而,一个人会有多少个自己呢?到后来,平行世界的崩塌是不是象征着他自我人格的彻底崩塌呢?

    其实,施暴者和受害者,大多数时候,都是互相的。就像伤害也是互相的,或多或少,在不同意义上,每个人都会在对别人施暴后,自己也受到伤害。毕竟力是相互的噻。


    【猫的孩子】

    再来说说最后一段钟国衍与罗志薇的对话。

    国衍:如果你是耶稣,我杀了你,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

    罗志薇:我是神?

    国衍:不是,你是神的儿子。

    罗志薇: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死,我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乞求我的原谅。

    国衍:那如果,你是猫?

    罗志薇没有回答,画面一转,两人满身是伤,相视一笑。

    个人脑洞比较清奇,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以为罗志薇死了。因为有一个镜头是她躺在一卡车的金莲上面,那时妈妈给已故爷爷折的要烧给爷爷的。所以这个镜头一出来,我就想罗志薇怎么死了哈哈哈哈哈。也有一段画面,妈妈到一座山上给爷爷烧莲花,请爷爷保佑啊衍考得好成绩,画面持续了几秒在被熊熊大火所吞灭的金莲上。

    看第二遍是因为突发奇想要写影评,去看台词的。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罗志薇本身没死,可能死去的是她的自我人格,也可以说是平行世界中的她。最后他们在草坪上吃便当,然后展开了上面的一段对话。说耶稣本不会死,只是死给你看,我把它比作自由纯洁的灵魂,也就是被现实世界所湮没的自我。你扼杀了它,它并未死,只等你发现自己的愚蠢,发现自己还活着。画面一转,两人站着,满身是伤,相视而笑。我把它当作这是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在笑,也就是死而复生的灵魂,音乐响起,这也是两个人重新获得了自我,治愈了。

    然后我突然想到第三个版本,哈哈哈哈哈自己脑内出一部史诗级大戏。那就是,考满级分,是因为他们在平行世界中杀死了自己,然后,平行世界的那个自己,暂称为坏人吧哈哈哈哈哈,代替了自己去考试。那就是,其实躺在金莲上的就是罗志薇自己,最后吃饭的是两个坏人,带伤而笑的才是真正的自己,他们被治愈了又掌握身体权,或者他们就是手牵手去天国了。

    哈哈哈哈哈很神经病了,这部片子为什么就不能拍得再好一点呢,好气,这样就不会显得我很神经病了。本来不准备写的,因为本人是杂食,并且猎奇,什么奇里八怪的都看过,比如黑镜这种,比如美国恐怖故事那种,没有我不看的,什么类型的都看过,再比如人体蜈蚣那种,呕。这部剧是因为前有黑镜作为噱头,才进来看的,并且看了第一二集后还是蛮失望的,猫的孩子这个故事看第一集时没什么感觉,觉得还蛮中二的,到第二集快结束时,两段钟国衍与妈妈的对手戏,一段是马路上你爱我吗,一段是家里你可不可以抱抱我,瞬间被击中,觉得这值得写篇长评了,真是一时冲动,我估计看我这片影评可能比把两集短剧看完,所花费的时间都要长哈哈哈哈哈。

     4 ) 现代母亲活得都这么悲催吗

    看这部剧带了点自我投射,尤其是第一集遥控器。

    毫不犹豫记下了一些台词:

    “妈妈是为你好,你怎么不听呢”

    “花这么多钱供你上私立学校”

    “你为什么要让我失望”

    “画这些乱七八糟的有什么用”

    不是原话,但同等的意思几乎都经历过。

    永远记得有人跟我说过,我们家就靠你了,我们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但是扭脸就说你看我们根本没给你什么压力。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电影,那个时候超级迷约翰尼德普,到了周末只要我能用电脑,就会去刷片。也很喜欢动画片,有一天很开心看完了美食从天而降,兴高采烈描述这个电影多么有意思,换来的回答是:成绩都什么样子了,就知道玩。

    当然,很倔的我是要顶回去的,直接撂下一句我不考了(高考)。

    “老子供你这么长时间,你说不考就不考?!”

    那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需要记住这个“培养成本”,我是一个“投资”。

    另外很多细节联想起过去,也很有意思。

    比如家长总会认为,才多大年纪,就化妆,染发,不学好。以前也有这样的伙伴,每每和我说起这些总是一副“别人家孩子都不学好,还是我家孩子最乖”的神情,甚至连别人家女儿偷偷买高跟鞋都带着批判说一番。结果呢,其实现在是我在羡慕别人的状态。

    还有一个观点,我妈也很喜欢。“想要赢,除了学历,还要说话大声,后台要硬”。

    对社会地位的强调已经到了我想不通的地步。某某儿子考了军校,现在是个干部出入有人跟着,就来一句早知道你也去考军校。某某女儿在航空公司当了经理,就来一句你要是去航空公司就好了。觉得教育行业好,老师待遇好,就来一句你看叫你当老师你不去。甚至有些狗血剧看多了,我推测大概是《翻译官》,就说觉得做翻译特别有地位,你当时就应该学外语。

    至于我想做什么,不知道,不重要,或者直接说,这个世界上哪有你想干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看到了稿费,大概对我想从事的行业仍然无比鄙视。

    很多时候不是为自己悲伤,而是为他们悲伤。我希望他们把我丢下,自己计划去旅游,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剩下二三十年的时间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就放在狗血剧和孩子身上。

    做到这一点,对中年女性来说好像尤其难。

    我不止一次说过,想想你喜欢什么,有一点自己的生活,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我哪里有自己的生活。

    或者从年轻时候起,她们一直被灌输要“付出”,不可以有自我,以至于老了竟然发现不知道要怎么活。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三个故事里,孩子的另一端都是妈妈。所有人都告诉女性,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无休止的付出理所应当。

    付出得不到想要的回报就成了控制欲。

    没有自我,老公出轨了就发疯,最后买个遥控器控制孩子。被家暴,把孩子看作唯一出路。做了家庭主妇,拼命想把孩子教得“出人头地”,觉得对得起自己也满足了面子。

    当母亲的总爱说一句话: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问题是,我不是一块肉啊。

    身体是你们给的,但生命是我们自己的。

    对于你们也是,生命是自己的,开心用完它。

    最后再说一句这个剧,立意很好,但BUG也是真的多,节奏也不太好,但我们需要它。看见回忆也好,看见不可思议也好,这面镜子有价值。

    只是,我们的爸妈根本不会看这种剧吧。

     5 ) 毕业多年,一部剧把我打回被妈妈支配的恐惧里

    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常常会以爱之名,做很多不好的事。

    小时候,语文不好,母上给我买了一套小学生词典大全。

    一共八本,要求背完,不然就不能出去玩。

    工作以后,每次视频看着母上和蔼可亲的笑脸,我都会怀疑这段黑暗回忆是否真实存在过。

    然而那套变态词典,和那些没有人性的要求,在回忆里都是那么真实。

    以致于我每次回想起来都禁不住瑟瑟发抖,感到弱小,无助,又可怜。

    而这些,远不及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带来的恐惧丧气

    这是一部改编自吴晓乐同名小说的故事剧集,由六位编剧将书中九个故事改编为五个单元。

    五个单元分别是《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和《必须过动》。

    看完这部剧,我的脑海里不停回旋着一句话“无论贫穷、富贵、现在、未来、科幻、恐怖,都不能阻止一个妈对小孩的掌控……”

    是的,这部剧用了尽可能多的角度和环境,剖析一个母亲放置在孩子身上的野心,究竟可以到什么样的地步。

    以爱之名,为所欲为

    这部剧里,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为考试疯狂的妈妈,和一个天性受到压迫的小孩。

    “我是为你好。”

    “不想要你以后恨我。”

    “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

    剧集里出现的这些台词,都是妈妈的经典名言。

    同样将母性作为电影主题的导演杨雅喆曾说,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常常会以爱之名,做很多不好的事。

    他拍了[血观音],影片里惠英红演的那位强势又狠毒的母亲,对女儿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是为你好。”

    然而,无论是[血观音]还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那些活在母亲这句话之下的孩子,并没有变得更好。

    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母亲跟父亲离异后陷入了偏执的情绪。

    她用遥控器操纵儿子的人生,将他那些超出预期的行为一次次删除修正,甚至一次次自杀都无法逃脱控制。

    他人生里的美术天赋、知心女友、爱情,在妈妈的遥控下,都丢失了

    终于儿子在长大后,偷到了自己的遥控器,在马路对面绝望地朝母亲大喊“这是我的!”

    这声崩溃呐喊仍然没有获得母亲的理解,在她的步步紧逼下走向了彻底的死亡。

    第二单元《猫的孩子》,则是一个生活窘迫的家庭。

    母亲将丈夫出轨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继而将情绪转移到儿子身上。

    “还不是因为我没有把你教好。”

    出于对母亲的愧疚和保护,先天又学习障碍的儿子在重压下精神分裂,跑去虐杀小猫。

    一个好好的孩子,突然变成这样,着实把人吓一跳

    第三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相对前两个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家庭,却仍然出现妈妈将女儿逼死的情况。

    这一次,则是因为这位全职妈妈将当初放弃高学历学业留下来的执念,全部都倾注到了女儿身上。

    第四单元《孔雀》,一个魔幻的故事,急于通过子女就读高级学校来改变家庭命运。

    这让善良单纯的女儿和儿子背离了他们自己的愿望,背下一身“债”。

    最后为了实现那个远大理想,她自愿变成一只孔雀。

    每个人在学校的孔雀那里都作出了牺牲,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而最后一个单元《必须过动》,是一个未来世界,子女教育成为衡量一个母亲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

    一个母亲为了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逼死了儿子,甚至到最后不惜设计谋杀了女儿

    这五个单元分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父母孩子,也用尽了各种黑暗浮夸极致的想象。

    故事情节五花八门,结局也不进相同,却都表达了同样的一个意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句话其实来自纪伯伦的一首诗,《致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里,却不是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救救孩子。这是作者藏在作品里的精神核心。

    孩子的灭亡,母亲的崩塌

    这部剧的画风不是在阴郁灰白蓝的色调里沉浸,就是在诡异密集高饱和度的色彩里发狂。

    而如此奇幻、科幻、恐怖的故事,却让人感到无比真实。

    前阵子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少年说》,让学生们走上高台,喊出心里话。

    节目里有一个女生,鼓足了勇气,走上阳台,质问下面的妈妈为什么总是要说别人家的孩子比她好,让她压力很大。

    然而这位母亲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反而自顾自地对女儿进行新一轮的“打击”

    在她这“爱”的教育下,女生委屈得哭了起来。

    这一场对话,让无数看过节目的人感到揪心,勾起了很多人悲惨的童年回忆

    一个孩子试图用敬爱和尊重的态度去跟母亲交流,却被母亲自以为是,不容侵犯的理论随意践踏。

    这是发生在我们真实生活里的事例,并且在大人看来,是多么地稀松平常,无比正确。

    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告诉我们,不能自由呼吸的孩子,都在经历死亡。

    每一个母亲,都走在崩坏的路上。

    回到剧情本身,可以发现,在发疯的母亲之上,有一层更加无形、更加沉重的压力。

    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默认,教育孩子的责任,全在母亲身上

    第一位母亲被离婚,第二位母亲被出轨,第三位母亲被剥夺社会职业,第四位母亲背负巨债,第五位母亲,直接被社会当成繁衍工具。

    而父亲都是边缘角色。

    母亲们背负了一个由社会赋予的身份——“伟大的母亲”,在履行所谓的职责里迷失自我。

    不仅孩子不是孩子,母亲也不是母亲。纪伯伦的诗,同样适用于母亲。

    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但在“为你好”的过程当中,孩子的思想被扼杀,母亲的思想也被框在了孩子身上。

    那么等孩子长成父亲母亲,丢了的思想还能找回来吗?母亲的迷失自我会通过血脉传承下去吗?

    这是这部剧让人细思不恐,反而更加丧的地

    -

    文: 哭包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6 ) 它拍出了社会的青春阴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在台湾网飞上线的流媒体剧集,在上线前几乎无人知晓,上线后却迅速成为爆款,引发了大量的讨论,甚至被冠上“台湾版黑镜”的名号。一个每周更新两集、目前只更新到第二个故事的网剧,走红速度能如此之快,所依靠的,就是它的类型包装与社会话题性

    家庭与教育问题,相信大多数的人在青春期中都会经历,并不会感到陌生。但这部剧所令人心悸的,是它把这些问题包装上了科幻与恐怖的类型外壳,设置进几个极端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夸张演绎,由此来对其进行刨根问底——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沉溺在水杯中的小男孩玩偶,映射了一段像是溺毙于水中的母子关系。

    一个是被丈夫背叛,遭遇中年危机的母亲;一个是处于青春期,即将中考却又心不在焉、只想玩闹的儿子。

    发现儿子伪造刻章、造假成绩单的母亲,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能改变儿子命运的“人生遥控器”。儿子在半梦半醒中,发觉自己度过了三天同样的星期三——同样撞到路人,同位出租车司机,但不变的是,他依旧连续三天将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母亲随即摊牌:“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如果说上述的情节,还能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理解她是真的为儿子好,想要改掉他说谎成性、不在乎学业的不良习惯。那么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无疑会让你大跌眼镜。

    母亲不仅把遥控器当成了能修正孩子不良习惯的道具,还把它当成了“资源”。通过这个装置,能让儿子成天补习,一节课补十天,无法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朋友一个个离他远去对他来说甚至都来不及伤心,刚确认关系的女友就被母亲一个按键弄到“不记得自己”。对儿子来说,人间宛如地狱。

    “我是为你好!”这是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听到的话语,却想象不到有一天,它的后半句可以接上——“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即使是死亡,也无法令母亲释怀对儿子的掌控权。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了控制的牢笼,一个家庭,宛如裂变成了两个区域。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成绩上的差强人意,不是摧毁一个孩子未来最致命的武器,能让他们“不再属于自己”的,反而是因父母的过度干预、控制而产生的对家庭产生的惧怕感。

    上周末播出的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

    以猫喻人,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在生活中伴随着伤痛与救赎的母子。

    平时能考中等水平的儿子阿衍,被父母和家族的期望压垮,患上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他们都希望他能成为顶尖的精英、学测更是要考“满级分”,但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办到,让他成日沉浸在自卑与自责中,面对父母的失望特别难过。

    母亲,则是一个活生生的阴阳脸。被丈夫抛弃的她,将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阿衍身上。好的时候,她能对阿衍关怀备至;坏的时候,她就会不惜责骂、殴打。每来一个新的家教,她就会递给他(她)一把戒尺。这把戒尺,伴随着阿衍的读书生涯,把他从小打到了大。

    故事开篇,阿衍捡到几只猫带回家,妈妈对猫特别好,他便觉得“为什么自己连猫都不如”。

    也就是在这个潜意识作祟下,他渐渐释放出了自己的第二个人格,在这个人格的想象里:他活在一个平行世界,每杀死一只猫,现实世界中就可以考到满分。但实际上,他是在现实中真实地杀死了几只猫,以此来告慰自己的残损的心灵。

    霸凌、痛殴,造成了剧中角色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不少“中国式家庭”的写照。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有得以伸展的机会,同时更要尊重每个个体的自我选择。但以现今社会上对教育的认定——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才是好教育,这才造成了大批量的“怪兽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这些故事都改编自吴晓乐的同名小说,她在法律系本科毕业后,花了七年时间做家教,以此途径走进不同的家庭,在台湾社会的各家门后见证了光怪陆离的景象

    在改编的过程中,曾担当《红衣小女孩》系列的编剧简士耕更是直言自己“完全是在用科幻片、恐怖片的方式写剧本”,把原先故事中最叫人背脊发凉的东西挖出来。《妈妈的遥控器》用上了美国电影《人生遥控器》中时空暂停、回溯的科幻概念;《猫的孩子》中的“蓝色月亮”、“平行时空”、“猫与人之间代际关系的对照”等灵感,则脱胎自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元素更多都仅是作为包装,这部剧想要探讨的,还是“成效至上”社会里的无数扭曲的家庭和人生。父母错把成绩当成了衡量自己儿女的唯一标准,却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

    平心而论,这部剧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程度的刻意、过火之嫌戏剧转折的编排上存在混乱的毛病节奏也较为冗长失当。但在剧作的社会意义,认真的制作与群戏表演这一层面上,它都显得诚意十足,能够让观众在细思极恐中,接受到关于“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的教育。

    这部剧集目前尚更新至五分之二,之后还有《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三个故事要讲,想必也会提出更多、更尖锐的教育问题。

     短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爱好、性格,他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他自己的样子。

    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Netflix的出品自然不缺资金,所以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足,没有出现明显漏洞。优点是概念出色,而且各个演员都入戏,也可能是导演调度好,年轻演员们都表现抢眼。缺点是主题单一,五个单元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不堪其害的孩子,而且节奏拖沓,全都缩到1小时附近可能会更好。《妈妈的遥控器》最佳。

    1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3.5。《妈妈的遥控器》:概念好,可惜剧情拖沓了。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个强迫症式擦水的细节,她竟将孩子规训得和自己一样了。手持摄影加分。

    18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科幻的植入蛮塑料的… 再多几个故事也还是这样,首先是被压迫的女性(物质或/和精神上),然后是转嫁到下一代身上的压力,可是几集下来,都只追溯回到母亲身上而已,结构性的崩坏只靠部分女性的隐忍和部分女性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如果继续高高在上,或置身事外,比剧里更荒诞的现实惨况也不会有尽头

    20分钟前
    • 饭花浪浪
    • 还行

    打着台版《黑镜》,开场很精彩,气氛也拿捏掌控的很好;直至尾声变成偶像剧⋯又是个烂尾!

    25分钟前
    • 外人
    • 还行

    可以因为耐飞的品质去看,可以因为中文版《黑镜》的名头去看,可以因为对lgbt的开明去看,但我更希望那些饱受过虎爸虎妈“政治正确”荼毒,深受社会风气不知所措的人父人母,和即将孕育新生命的夫妇,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

    2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29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經過近年植劇場和這部作品之後我開始對台灣影劇的期望越來越高 加油!

    30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1,你从她的肉身而来,她捏塑出了你的肉身。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也已经被驯化,成了她的复制品。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仍在抵死顽抗,成为出走的娜拉。你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与感情,代价是,让她放逐你,或者杀死你,都将以爱的名义。可是啊,原谅她也是第一次当母亲。2,最后所有小孩都在仿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出现,过上另一种生活,顿时飙泪。3,良莠不齐,个人喜好排序:《妈妈的遥控器》、《必须过动》、《孔雀》、《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

    3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看完茉莉的最后一天,期间情绪崩溃无数次。强烈建议任何有自杀倾向,并且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受抑郁困扰的朋友,一定一定在有朋友陪伴且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看。太真实了,很多话都扎在痛处。现在坐在电脑前情绪完全崩盘,眼泪一直流,但最害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回家的妈妈,会看到这一幕,可我却无法解释。

    37分钟前
    • Ym_ZLAI
    • 力荐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 或者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看看 其中一个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看的我难过极了 为什么总有人等到来不及 才悔不当初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却不是另一个你 你只是把他带到世界上 不能把你未完成的梦想 转嫁到他身上 他是独立的存在 p.s好久不见叶全真

    38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力荐

    完成度很高。看了第一集,我们的“遥控器”都被锁在了一个叫爱的保险箱里

    43分钟前
    • bibabo
    • 力荐

    华语剧集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一直在与黑镜比,剧情紧凑程度确实不如,但放眼华语片,能比《孩子》更出色的,屈指可数。

    47分钟前
    • Smumer
    • 力荐

    特意看了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并不是《黑镜》,被这个头衔唬到了。高品质的英美剧都不兑水,节奏紧凑,还有自己的美学风格,这部台剧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概念,故事的类型化也很高,但导演拍着拍着台湾偶像剧的臭毛病就来了,节奏拖泥带水,情节也不够紧凑,还在堆情节,不顾叙事张力和连贯性。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台剧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除了节奏有点拖沓 其他都很棒 追了

    54分钟前
    • 过春天
    • 推荐

    《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其实是给父母看的,但是父母不会看这种连续剧,只会看《娘道》啦!

    55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立意很好,第一集有黑镜的毛骨悚然感,第二集开始变拖沓,但仍不失为一次惊喜的尝试。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最后从来不是双方平等的话语权,而是基于血缘里与生俱来的爱,在日复一日的拉锯战里,慢慢妥协。父母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傲慢的以为自己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呢?其实我们更想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

    58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我想都是因為愛。母親對茉莉是望女成鳳、自以為是的愛,茉莉自殘何嘗不是希望母親會自責難過而開始真正愛她並關心她的需要呢?愛,真的好難

    60分钟前
    • 翻越宇宙🌌
    • 力荐

    放大了很多倍的痛,好几次看到要暂停深呼吸一下才能继续看下去,第四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尤其让我崩溃。最大的缺憾是每一个故事的矛盾指向的都是母亲,父亲因为缺失了存在,因此也缺失了被审判。

    1小时前
    • Sophie Z
    • 推荐

    说这部剧是过誉了,又或者它辜负了一些人对于“台版黑镜”的期待之类的话是很简单的。可我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例子极端,但它并没有一味地控诉升学压力,控诉家长的控制欲,而是告诉大家,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事情足以让大家看见,本是同根生的台湾和大陆早就不能相提并论,台湾已经快要摆脱儒家思想的荼毒一跃成为亚洲之光了。

    1小时前
    • 流公式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