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内地2019

    主演:胡杨,李自超,栗军,王陵志 

    导演:韩晶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 HD中字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 HD

      嫌疑人X的献身2008

    • HD中字

      洗冤录之西夏铁棺

    • HD

      拆弹专家2

    • HD中字

      调皮小精灵

    • HD中字

      狂蟒之灾3

     剧照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7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8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9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31年一个波诡云谲的夜晚,中华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双双身穿白西装,乘上一列由南京开往上海的蒸汽机火车。\r三百公里外的上海北站,“民国第一杀手”、“斧头帮”帮主王亚樵已经设下埋伏,准备刺杀宋子文。而同一天,日本人也在北站布下了死亡陷阱,行刺日本驻华公使。一场惊心动魄的双重谋杀一触即发!\r枪声响起,人群惊散,白衣人中弹倒地。两名目标均身穿白色西装,那么最终结局谁生谁死?错综复杂的血案背后,又隐藏怎样鲜为人知的惊天大秘密呢?

     长篇影评

     1 ) 比教科书好看

    以一个“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灵魂”来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揭露真相,角度是新了,但因为不合理而反而显得失真,让人出戏。假如用秘书的遗孀来讲述显然更适合。然后这个片子还跳出来用一个后人女孩来讲述,来了段“讲述中的讲述”,实在是多此一举。

    以“真人演绎”还原历史真相,比之只有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的记录整理好看很多。《玄奘大师》等都是这样做的。

    当年历史书没有提及重光葵因为亲华而被日本鹰派找汉奸常玉清执行刺杀。两股杀手针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不同目标,这个设定很有意思,最近的国产片《最长一枪》很明显就参考借用了这个案例。

    庐山暗杀老蒋,因为胡乱丢弃的火腿失败,如果成功了,中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2 ) 纪录电影也可以很美

    以前略知这段历史,宋子文被人暗杀,却得以逃脱,更多的史实就不知道了。

    昨天看了《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感到这段历史太离奇了。2路杀手早已埋伏到位,对象就是就是即将在火车站口出现的穿白西装的男子。一路是反蒋派一路是日本栽赃派。唾手可得的杀人,不料反转再反转,日本大使因心烦意乱提前出站,机要秘书穿戴了和宋子文同色西服,成了替死鬼。鬼使神差的剧情貌似编剧特意编好的,但这又的确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片中电影化的大场景也令人记忆深刻。如血残阳中快速行进的机车发出暗白色的蒸汽,预示着有大事要发生了。豪华包车、普通车厢,火车站的小商小贩,一切都还是那么平静,但阵阵杀气不断袭来。突然,2声枪响打破了这清晨宁静。杀手们开枪瞬间的场景定格,三维镜头在人群中游走穿插,各种人物的表情、动作丝丝毕现,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再加上震撼的音效,让人完全沉浸于当时的这一诡异的历史事件中而忘却了自己是身处影院中。

    一部纪录电影能做到这个份上,看得出导演是很用心的。必须点赞。

     3 ) 一言难尽的创作立意

    按照豆瓣评分标准,我只能给出这部影片两颗星。一颗基于故事的角度,让历史染上人的温度,将事件穿插人的悲喜,这才是人文历史的角度。另一颗是给所有的创作人员,不论一部片子最终能获得多少人的认可,背后每个人付出的努力是不应该被抹灭遗忘的,这也是人文的温度。 但是不得不说剩下的三颗星实在不想满上。 虽然能够体谅主创人员,选择故事中的一个小人物来讲述历史事件的苦心,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选择这其中身亡的唐腴庐来叙述这个故事。虽然说其实我们应该去关注唐腴庐的人生,因为他个人的牺牲使得历史有了另一种走向。但我认为创作者的表达有种偏差。大家都认可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这个想法。这个未来对于在历史中逝去的人物来说,已经没有色彩了。活着的人才更能体会他们牺牲的意义。所以在这个事件中,除了他以外的每一个人都更适合比他去诉说他牺牲的意义。而他,主要负责悲剧。 创作者想用一个逝去的亲历者以小见大诉说历史的风云际会,但借一个逝者的眼睛回望过去叙述未来是不恰当的。这迫使这个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成了牺牲者的人成为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者,难道人死后就知晓一切了?这想法恐怕不发恰当吧。 最后对于全片想要传达的意图,我不认同。问答中有人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一次刺杀进行创作时,韩导回答说因为这次事件的戏剧性极高。存在太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正好一起穿了白西装?为什么火车的门锁突然打不开?为什么重光葵会提前下车?为什么?为什么?事实有太多细节,我们追溯再多的文献,采访再多的相关人物也无法还原了。所以,这就是命运? 不好意思,我不认同。我们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关注历史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打破命运这样一种说法。我们去调查历史,研究历史,才会发现历史客观是多么的重要。其实从影片中也能看出来,有无数的细节促成了这个事件最后的走向。那么这个事件的历史结果,也是唐腴庐的个人最终的结果,是多方博弈的一个结果,而并不是所谓的命运。历史文献也好,亲历者采访也好,考古也好,所有的历史考据方式只能尽可能接近历史,而无法百分百还原历史。因为仅仅通过文字、物件我们是记录不了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的。 我们只能尽我们自己所知道的事实来感叹:啊,原来这就是是命运!但是以前人感叹命运,正是因为清楚有背后的许多原因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然而在今天这样的历史的认识下,再一次用“命运”二字来感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走向,是一个非常不适宜的。即使我们再同情唐腴庐的遭遇,也不能否认历史就是这样冰冷而又无情。 所以大家都会感到疑惑的是,这到底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部电影?在问答的时候应老先生说纪录片也不能完全的说明真实说明客观,而韩导演的这种方式,是她选择的一种带有人性化的纪录片的方式。韩导演选择的这次刺杀,是因为这次刺杀带有的浓重的戏剧化。虽然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非常多的戏剧化的巧合场面,但是我从来都不认为这是命运,背后一定有促成这个事件的客观因素,只是我们不清楚而已。因为历史从来不会记下那些影响到事件的蝴蝶的名字,我们哪怕搜集到的资料再多,也无法确定疑问背后真正的原因。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戏剧化的事件来讲述,想要讲述出这个事件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我认为用纪录片的方式来叙述是不合适的。然而想通过电影的方式来表现,又想借纪录片的方式减少艺术创作的色彩,我认为也是一种奢望。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艺术化的事件。

     4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刺客起而识家国乱

    如何讲好复杂的现象,并在叙述中体现对现象背后本质的透视(尽管这种透视可能是主观化的),是所有讲故事的人、每一次讲故事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连《红楼梦》作者都会感叹,上下三百号人的贾府,人事竟如乱麻一般,不知该从哪一件事哪一个人讲起(第六回)。这样就有了“刘姥姥一进贾府”,作者以这件芝麻粒大的事为引子,通过乡间老妪之眼,交代了贾府的衣食住行、人事、礼仪;而以贾府为核心发生的纷纭现象,又是当时整个帝制等级时代的缩影。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早已成为一种经典叙事方法。而在本片中,导演试图以刺宋案为切入点向历史刨根问底,由此挖出了深藏在罪恶泥土下盘根错节的多股势力,使1931年中国面临的重重危机得以条理分明地呈现在当代观众的视野中:宋子文作为蒋介石的替罪羊,险些成为国民党内斗的牺牲品;重光葵作为对华“经济侵略”派的代表人物,险些成为日本国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斧头帮作为作为国民党“反蒋”势力的刺杀工具、同时也是日本军部选定的替罪羊,险些成为其野心的牺牲品;而宋子文的秘书,尽管不在任何一个残酷斗争的核心旋涡之内,却意外成为了唯一被实锤的替罪羊,他是最无辜的牺牲品。

    两组刺杀、四重替罪相互对照,形成了一组以权力与野心为主题的残酷组曲。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人性做出了深刻剖析,

    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方法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方法是运用武力。第一种方法是属于人类特有的,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属于野兽的。但是,因为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所以必须诉诸后者。

    此话同样适用于做本片中一系列阴谋事件的注脚。

     5 ) 情感与剧情的“量子纠缠”

    看了纪录影片<1931刺杀宋子文>,感慨有三: 一,吊诡的历史让人瞠目结舌。 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对中国抗战史有过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侵华战争是从1931年“9.18“事变开始的,更多的人不知道在57天之前的1931年7月23日,还在中国上海发生过一起触目惊心的“北站血案”。 这起血案的刺杀目标是民国大名鼎鼎的财政部长,蒋介石的妻兄、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子文。 许多读者观众大概都熟悉,“虚构”是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的艺术手段之一,而“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那些可以虚构的艺术门类,将一个故事编的多么奇诡、奇葩,读者观众都不会挑眼,观众欣赏的是作品的艺术手法,体悟的是人生百味就够了,但<刺杀宋子文>这个纪录片的复杂和一个接一个的巧合,悬念不断又扑朔迷离,在观影过程中,笔者多次下意识地发出:“这巧合也太多了”的质疑。然而,在影片结束后,影片最后告诉我,导演告诉我,历史学家告诉我,影片中的人物后代告诉我:就是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于是,笔者惯性的欣赏审看影视剧的审美经验短暂的崩塌了,大脑里情不自禁的蹦出几个字:历史才是最好的悬念大师! 二、陌生的表现手段 作为一部纪录影片,该片的表现手段陌生又新鲜。导演摒弃了以往纪录片制作时,比如大量选取老照片,老场景和后期做旧等等手段,采取了以人物再现(演员出演历史人物),场景服化道再现等现代影视手法,再现了几十年前的波诡风云。 传统纪录影片给人的观影感受是,间离、回顾、审视、反思等效果,而该影片这些新表现手法的借鉴,给笔者的观影感受是:虽然是历史,却有种身临其境的带入感,会瞬间的产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亲近感和关切感。 笔者以为,触动读者观众的七情六欲,是一切文学艺术家的本源动力。 笔者通常在判断一部文学影视等艺术作品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时,作品是否有新鲜的表达,新鲜深刻的思考,是否有感官的冲击,来作为审美坐标。 显然该纪录片的导演,不走寻常路的表达,勇于探索尝试的精神,是值得为其击掌点赞的,况且古今中外文化艺术史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经典案例也比比皆是,这似乎也是人类文明进步,文化艺术发展变化的不灭规律。 三、离奇吊诡的历史故事给人的启示 笔者喜欢历史,常常被历史沉淀淘洗后的厚重博大精髓深深震撼,被历史人物不同的命运而唏嘘不已。该纪录片选取了这个当年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作为素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吊诡之极,奇诡之极,奇上叠奇的真实的历史故事。 这本来是一个由日本军人精心策划,欲给侵华寻找借口,又要嫁祸于中国,交由上海大名鼎鼎的斧头帮来实施的暗杀事件,却因为一个个看起来很偶然的小错位,使该刺的没刺,不该刺的,刺死了,也使日军侵略中国的行动错后了40多天,似乎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拨弄着一切…… 狭义上讲,宿命,是指人的一生,先天注定,带有迷信色彩。而命运却是可以改变的。该片偏偏是拿这个太多的巧合叠加,又不带虚构的历史事实,来告诉我们宿命和命运,这两个命题的纠缠状态。宿命和命运谁在先?谁在后?谁在其中?谁在之外?让我纠结不好评判的是它们是纠缠在一起,混沌在一起快了,它将我以往的许多认知带入重新思考,就仿佛物理学界发现的量子纠缠(不知这样比喻恰当否?),也让笔者感到意识形态领域里这两个命题的纠缠,这或许是该纪录片的另一种意义吧。

     6 ) 来,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我们都是爱听故事的人,尤其是“由真实事件改编”几个字,总能吊起胃口,仿佛一早就知道,现实中往往有着“编剧都不敢这么写”的曲折离奇。那么,一个真实非改编的故事,会有多好看呢?

    两伙势力,在火车站出站口同时等待着,准备伏击两个都爱穿着白色西装的目标人物。一阵乱枪声过后,一个目标倒下,一个目标逃逸,两伙势力究竟谁该庆祝胜利?为何历史上所记载的这两个目标人物,均非死于1931年的这场伏击刺杀?这明明是一部讲述真实非改编的历史纪实电影,难道,有人改写了历史?悬念就这样产生了。

    影片的名字《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时间、人物、事件都已经交代清楚。看起来,宋子文应该是主角了,但带领我们走过这段历史,并在最后为我们揭开真相的,却是一个小人物——宋子文的机要秘书唐腴胪,确切的说,是他的声音。整部影片都是以唐的第一人称“讲”出来的,没错,这真的是一部讲故事的电影。时间的车轮滚滚,我们无法穿越到1931年去亲眼目睹那场疑云重重的暗杀行动,只能通过亲历者或者他们的后人口中听听那些从前的故事,脑补出当时的场景。导演韩晶就是这样做的,并且她为我们保留了真实感——没有把故事拍成商业片,这就是亲历者讲给观众的故事,加上了帮我们“脑补”的画面。

    影片画面零零碎碎,跟着唐腴胪的讲述一遍一遍地重复切换着,一片一片的拼起记忆碎片;影片里的人物影影绰绰,在一桩一桩的事件里参与着,却不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与表演,演员看起来也不过是故事的背景罢了。只有声音,那个讲故事的声音,在我们脑子里印下了一个有情绪,有血肉的唐腴胪。

    他能告诉我们这一切,是因为他死了,他死了所以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死了才能带我们从他的上帝视角来看这一场离奇的乌龙刺杀。他带我们认识的这些人,他们都在这趟时间列车上,就像片头演职员表那样,随着车轮前进又后退;他们也都推动了时间车轮的转向,最后具体是谁的力气最大起了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得而知;即便在他们死后也没有湮没,而是被这辆时间列车载着,直到被我们从历史书上发现他们的名字。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寻梦环游记》。故事一直这么讲下去,这些为改变历史努力过的人们便永远不会下车。

     7 ) 《刺杀宋子文》:“变态”的日本法西斯

    导演本人出境,弯腰曲背,把耳朵贴在铁道上“聆听”,这样的镜头,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喜欢,表达方式上有刻意生硬之嫌,与内容也不统一。将其置于全片之中,不明所以,拖沓冗长。

    振聋发聩,意思是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日本军部策划刺杀日本驻华大使,而后栽赃嫁祸于中国人,试图以此来激起日本国内民众的反华情绪,这里怎么能用“振聋发聩”这个词呢?基本功太差,啼笑皆非。

    不说宋子文了,说说变态的日本法西斯。

    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意大利有所不同,并非通过法西斯政党控制国家机器,而是通过其变态的发育方式逐步渗透、改造国家,最终制造了军国日本。

    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明治维新后,近代天皇制度初步创立,军权从政,即军权归属于政府(内阁)。但战争发生时往往由“讨伐总督”负责指挥,可谓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军事机关,可视为日本军政权分离的端倪。而后,直属于天皇的陆军参谋总部(日本陆军最高指挥中心)和海军军令部(日本海军最高指挥中心)先后从政府的陆军省、海军省中独立出来。这一阶段,日本军部取得军令权(独立统帅权),而政府只拥有军政权。据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军令权指直接动用和指挥军队的权力。而军政权指军事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包括军队行政管理、部队建设、教育训练、兵役、动员、武器装备和后勤等事务。君主立宪政体下,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廷政分离”,天皇并不亲政,故而由陆军参谋总部、海军军令部等组成的日本军部,名义上直属天皇统辖,实际上自成中心,成为政府(内阁)、帝国议会之外的权力核心(根据性质和实际地位,枢密院不算在内)。

    由于独立掌握了实际军权,在天皇的名义下,日本军部很快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并将整个国家改造成为了军国日本,所谓“军部的法西斯化”和军部控制下“国家的法西斯化”。日本军部的法西斯化过程中存在不少有趣的现象,例如军部内各派系、形式不同的法西斯团体互相倾轧,以及日本陆军与海军的深刻矛盾等。国家的法西斯化以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为标志,广田内阁几乎完全服从军部的意志,并以此确立施政方针,改组国家机构。

    所谓日本法西斯的变态发育,以天皇神圣意志和武士道精神,代替集权领袖的个人权威;以军队的严密纪律、等级制度和其在国家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代替法西斯政党的组织作用。

    拒绝泛化的概念,这是我近期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纪录片中,所谓日本军部刺杀“推行积极对华政策”的日本驻华大使重光葵,一来除掉军部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之路上的绊脚石,二来借此激起日本民间反华情绪、煽动舆论云云,我认为有失审慎。如果没记错的话,利用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的策略,就是这位“推行积极友好对华政策”的日本外交官得意之作吧?重光葵作为法西斯甲级战犯,其所作所为均是为日本法西斯谋取在华利益,他的外交政策再怎么涂脂抹粉,也掩盖不了美化侵略的事实。以其“鸽派”政策为由便要刺杀他,这应是个别狂热激进分子的行为,而不能将之表述为日本军部的意志。

     8 ) 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沙尘

    旗袍、风衣、西装、公文包、蒸汽火车都是民国深入人心的元素。民国的红颜与知己、才子与佳人、学者与大师,也是至今传唱的故事,民国是特别适合电影的年代。

    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映片单里,《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是少有的民国题材。这是以情景再现的手法拍摄的一部纪录电影,1931年7月22日,中华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搭乘京沪铁路列车南京开往上海,列车将于次日清晨到站。然而,300公里外的上海火车站北站,杀手四伏,危机重重。国民党内的“反蒋派”疏通“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要刺杀宋子文,以给蒋介石一记重击;日本“魔法军人”田中隆吉勾结上海黑帮势力,打算暗杀重光葵,并嫁祸给中国人。这两伙人不约而同地策划并准备这场刺杀,1931年7月23日在上海北站上演一幕惊天血案。

    谁打响了第一枪?宋子文和重光葵被暗杀了?两伙杀手有没有什么故事?有没有剧情反转?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这确实一个解谜之作;熟悉民国历史知识系统的人,或许早已知晓这个“谜”,那这部电影又一个什么样的“底”呢?

    不论熟悉与否,且看看最能体现影片的魅力与意义的独白:

    如果他成功了,那么历史就将改写了”

    如果田中隆吉成功了,那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就很可能是“七·二三”,而不是“九·一八”。如果战争提前爆发了,那么中日战争的局面是怎么样?今天又是怎么样?

    如果王亚樵成功了,那么国民党内部阵营将有什么变化?中共之间又有什么影响?

    如果唐腴胪……不禁揣度他究竟是更愿意自己舍生取义的结局;还是在惊天动地的局势中,享受温存的天伦之乐。

    “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尘沙”

    当我们回头再看,这些政坛风云人物、上海滩商界大户,已经带上了很重的历史光环,于他们而言,他们也只是做着自己本职的尘沙。本片好玩的点更在于以唐腴胪的口吻为第一人称,讲述1931年刺杀宋子文先生的故事。于我们而言,他是何等的青年才干、翩翩公子、民国财长宋先生的机要秘书!于他,是这部影片娓娓道来的讲述者,在历史的巧合里,替人受过,为友就义。

    “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尘沙”这句话也总让人思考当下。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长河,生命无论长短,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会成云,人生之道,从容与豁达也。

    看似风平浪静的大时代里,埋着风云暗涌的故事,数以亿计的尘沙,卷起的风暴,贸易战、外交战、文化战……这历史更迭的惊涛骇浪,我们是怎样的尘沙?

     短评

    最近连续看了两个气质相同的作品,美剧切尔诺贝利和此片。我还是很能接受这种能客观讲述历史,呈现方式的体验感又很好的影片

    8分钟前
    • 食肉小野马
    • 推荐

    念在唐腴胪当了双重替死鬼的份上,就原谅了你80分钟的唠叨。要把纪录片艺术化就去看看《大师》系列怎么拍的,要把故事讲好就认真拍电影。相对主义的历史故事还不如去复旦听一节邓杰的历史课。不过铁路博物馆看起来很不错,值得一去。

    11分钟前
    • decca
    • 较差

    算不上是好电影,是一部非常合格的纪录片

    12分钟前
    • 小张同志
    • 还行

    故事整体画风是幽灵告诉你脸盲不要去玩什么刺杀……老北站那条线可能在凑时间。bgm和镜头剪切完全负分滚出。

    16分钟前
    • アキラ
    • 较差

    有意思的,纪录片式的故事

    20分钟前
    • 何许人本尊
    • 力荐

    太好看了,演员都长的很像

    22分钟前
    • 东门吹雨
    • 力荐

    有幸在学校看了这部纪录片,叙事视角独特,留有悬念,将清洁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其中,不乏民国意象的交叠。

    27分钟前
    • 孤鸿寡鹄
    • 力荐

    一直叨逼叨烦死了。这是啥?讲解ppt吗?说纪录片不是纪录片,一堆自以为幽默的不合时宜的打趣屁话,充斥了大量极为主观且不合历史yy出来的独白。说是故事片呢,通篇都是旁白在bb。旁白超过三分之一我就会默认导演应该改行了。哗众取宠啥玩意儿啊。

    30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很差

    emmmmm......哇 这纪录片真难看啊

    33分钟前
    • 泡菜
    • 较差

    在剧情片都开始流水账的时代,一部纪录片还在讲故事。

    37分钟前
    • 阿佛
    • 力荐

    认真讲故事的纪录片,胜过很多故事片电影

    41分钟前
    • 必须的毕
    • 力荐

    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混搭,观影效果实在很一般

    43分钟前
    • 阿的雷
    • 还行

    T.V.宋真是惨啊。

    45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另外,毕志飞不是一个人,导演硬是给自己加了太多镜头。国产谍战片质感,非要包装成纪录片,失望。真的不是放几张旧照片就叫做纪录片。

    46分钟前
    • 等待如果
    • 很差

    电影风格的纪录片,会比较好看点,但是也造成了不伦不类的感觉。历史细节上做的还不错,史料真实。

    47分钟前
    • 还行

    读白方式讲述4章故事,说明白了当时王子文刺杀的来龙去脉。有趣的是快结束,自己被刺死了还讲述后来的故事,有点跑偏了,是记录片还是惊悚片啊。。结束片花几位教授说的好,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52分钟前
    • zorro628
    • 还行

    即便如沙尘般的微小生命,才是汇聚成大时代的真正原因。

    56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推荐

    走近科学特别加长版……剧本写的太做作 夹杂了太多的多余的元素 说教性太强 而且音乐设计比较简单 细节也不是很考究甚至有词语错用 就电影来说用功不够 就算作为科教片来说也太拖沓了…不过对于历史的探究可以鼓励 需要更多这种类型的影视

    57分钟前
    • 名字長了有好處
    • 较差

    事件是好素材,拍得风格太混搭了

    58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较差

    2.5星,电影结束后的真人访谈还不错,其他几乎没法看。。。PS:“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

    1小时前
    • 秦诺诺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