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海外剧 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海外剧德国2019

    主演:玛拉·昂德,乌尔里希·诺登,雅尼克·许曼,Artjom Gilz,路易斯·沃尔夫勒姆,雅各布·马琛茨,Frida-Lovisa Hamann,卢卡斯·米科,Susanne B?we,Sarah Bauerett,马克西米利安·克拉斯,Peter Kremer 

    导演:安诺·绍尔 

    排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 已完结

      爱情舞台

    • 无人可信第一季

    • 已完结

      美丽破坏者第二季

    • 学长的爱情攻心计

    • 全6集

      超细胞新人类

    • 更新至07集

      昆妮

    • 已完结

      戏剧人生1992

    • 完结

      小镇疑云第一季

     剧照

    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2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3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4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5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6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6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7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8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9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时值 1943 年,柏林夏利特医院的工作人员努力应对二战和纳粹统治带来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优生医疗实践。

     长篇影评

     1 ) 战争的启示

    从德国医护人员的角度向我们描述了二战的残酷。角度新奇,却又非常真实。以前,只知道战争需要面临着枪林弹雨,会在残酷中面临着人性的抉择,现在知道了,即使是负责后勤的医护人员也要面对人性中最残酷、最无情的一面,只是有的人选择了助纣为虐,有的人选择了奋起抗争,有的人选择了明哲保身。不论怎么样,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永远都不会结束。

     2 ) 当我们在反思战争时我们在反思什么?

    Charité并不是个德语词汇,它意味着Barmherzigkeit,是说“怜悯”,或“慈悲为怀”。作为现代统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综合医院承担着有关生命政治几乎所有的实施环节,尤其是,贯穿着有机体从诞生(甚至更之前)到死亡全部过程的优生学逻辑。人们在犹豫,关于信念、信仰,以及那脆弱良善,都在不住地摇摆。历史反思并不意味谄媚欧陆主流政治正确 ,而恰恰回应了一种关于“正邪不两立”的幼稚的、意缔牢结(Ideologie)式的二元对立论迷思(a myth of binary opposition)。战争,并不等同于死亡所唯一能够提供的“对一切内容的完全否定”,而是对于既有秩序所造成的最为猛烈的颠覆(或许,并不具有革命意义),大量无序的观念在人们的脑海横冲直撞,关于体系的反思,对于深陷体系中的个人选择的困惑。沉重的现实倒逼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存在主义的“时代精神”的危机(不妙的是只能开出一剂异常修正的利用幻象,换言之,主体的真相来麻醉、或镇静焦躁的人心的治标处方)。剧集的本真性灵晕不仅透过一系列物质文化缓缓漫溢,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游移、迟疑,与有限的反抗,竟不曾落入“说出你的故事,以便我能理解你”的洗白窠臼,对于共谋性质的参与、协助,甚至助纣为虐,他们仍然从自己脆弱微小的肉身出发,自责、无助并且长此以往地悲伤着。形形色色,都有的,就跟我们一样。事实上,要求其进行历史反思的主体,并不具有这项资格,尤其是在他们打着“神圣之师”或“正义之师”的旗号的情况下。借此重新分配政治军事力量,比“假到真时真亦假”更令人难过的,是“无为有处有还无”,全都掺着,和(huò)成一团,难分彼此。只是失败者,而已。但这样不太好。

     3 ) 被唾弃的和被放弃的

    第二季最后,这对相爱的男人,这个脑积水的婴儿——这三个被第三帝国唾弃和放弃的废人,这三个低等人,在医院的废墟里获得了人生中最大的自由。他们由衷盼望盟军的到来,静静等待布尔什维克的脚步——尽管他们很清楚,在敌人这里,违逆道统之人依然不受欢迎——但也好过战争末期的一潭死水。 在自己的国家热烈盼望着他者入侵,这是一种什么样感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4 ) 当医生的双手沾满鲜血

    手术即将结束,医生的双手沾满鲜血,是这位患者得到救助了吗?

    在战火中的夏利特医院,这位患者可能是在被处决。

    纳粹德国统治时期,无数的医生违背了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手中的柳叶刀变成了行刑的工具。在优生学的指引下,医院的作业高效得就像是一条流水线。产科里,母亲生下的孩子会被送去儿科检查。其中,残疾的孩子会被上报,直接被当做帝国的弃儿。等待他们的,要么是送入毒气室的“特殊治疗”,要么留下用作药品的人体实验。紧接着,母亲会被召回产科,或许就在当时诞下孩子的同一张手术台上,被实施强制绝育术,避免这样的“低劣基因”再流传下去,给社会带来负担。

    但是,在这部剧中,从未有直接的镜头,对准一个母亲,拍摄她与孩子的离别,和强制绝育时的绝望。利用苦难的历史博人眼泪并不是编剧希望达到的目的。他希望让观众看到的,是制度要求与人性道德的冲撞。故事中,儿科医生Artur和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罹患脑积水的残疾女孩。在过往,Artur或许会直接把这样的患儿送上开往“特殊医院”的死亡之旅,抑或在新的“帝国弃儿”身上开展他的医学实验。现在,笔下即将上交的病例的就代表着自己的孩子。他的选择会是什么?《夏利特医院》用一种侧面的方式,隐忍地记录了他和妻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如果说在Artur的身上还存在着理智和制度之间的拉扯,那么精神科的医生Crinis则是完全倒向了最黑暗的深渊。作为冲锋队忠诚的一份子,他可谓是当时最模范的医生了吧。在战场受伤,被迫截肢的军人经过他的“回春妙手”,扣上了存在精神疾病而故意自残的逃兵帽子,送上了绞刑架;为了配合法庭的诬陷,他将中风的异议者瞬间“治愈”,变成适合审判服刑的健康人,送入了集中营;刚刚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精神恍惚的母亲,被他诊断为精神病患,险些同那些患儿一并送去接受“特殊治疗”。这位社会达尔文理论的信徒,或者一个根本没有信仰、仅是攀附权贵的小人,让我看到了最纯粹的恶。

    人性的残酷是由党派、意识形态所逼迫出来的,可战争的残酷从来不分党派、不分意识形态,会降临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在夏利特医院的外科手术台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在故事里,夏利特的院长Sauerbuch和他的外科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巧妙地利用患者残留的活动能力制作特殊假肢,帮助他们重建自信,重新开始。在战争年代,假肢的研究与发展想必一定是个高峰期吧。毕竟除了战争,又有什么可以让这么多原本健壮的青年,在短时间内就要面对带着伤残肢体的新的生活呢?近期正在召开的残奥会,恰恰诞生于二战之后的原因,大概也是如此吧。

    如果周围满是黑暗,一个精彩的故事一定会把焦点对准那个时代的光明,以期一种衬托和平衡。之前看过的《窃听风暴》是如此,这次的《夏利特医院》也是如此。院长Sauerbuch和他身边的人就是在这个故事里的正面人物。他们用尽权利去保护弱者,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勇气和资源与当权者直接冲突,在那个时代,医生也完全可以有着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善良,尽可能不去助纣为虐。可就像东德四十年的历史里根本没有如《窃听风暴》中良心发现的史塔西一样,纳粹执政十几年中如Sauerbuch的医生少之又少。如若不然,又怎会有40万的妇女被强制绝育?又怎会有20万的儿童被送入毒气室杀害?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医生,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只是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做好了本职工作。他们从不去仔细反思所做的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盲目服从命令,埋头去做。于是在纳粹德国,建造毒气室就像是正常的项目招标,各建筑公司奉上设计好毒气管道的图纸和预算,从此无数无辜的人在此丧命;于是在民主德国,“秘密警察通报者”可以多达每四人就有一人,他们像是在做一种很平常的工作一样,上报着哪怕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从此无数无辜的人生活不再平静。

    “平庸之恶,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夏利特医院》,让我感受了平庸之恶的可怕。

    =分割线=

    本来影评写到这里就想结束了,这样的历史剧已足以让我感动。没有想到,在这部剧中还有些额外的惊喜。还是想随便地再写一些。

    从未想到,在二战主题的影视作品中,同性之间的爱情还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故事线。毕竟,在中国的坊间,性少数群体权益更像是在人酒足饭饱后,凭空“节外生枝”的“白左话题”。已经是战乱的特殊时期,谁又有空去管一帮“死基佬”的死活?这部剧就舍得用一条完整的线,讲述在变态制度下的两个“性变态”,医生Otto和护士Martin的爱情。追求生育率是当时纳粹政权的主要目标,同性恋乃是重罪。刑法175条中规定,主动勾引的一方要么送入集中营,要么接受阉割术。爱情需要信任,爱情需要勇气。听起来很玛丽苏的烂俗网文语言,在那个年代却要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变得如此真实。信任,是指被举报之时,不会诬陷对方是“主动勾引者”,从而为自己脱罪;勇气,是指即使可能面对非人的刑法,依然敢于大胆地爱上对方。

    在最后一集,Otto与Martin依偎着躲在医院的阁楼,听着盟军战车开进柏林的声音。纳粹战败了,他们胜利了,战争结束了,这段爱情仿佛马上迎来一个完美的开始。

    Otto问:“战后我们怎么办?”

    我脑中猛然想到了图灵,即使是抵抗纳粹的英雄,因为性取向在英国被迫害,最终选择了自尽。

    所以,在纳粹的政权下,他们无法生活;在与纳粹为敌的政权下,他们也无法生活吗?

    夏利特医院在冷战时被划分至东德一方。让我意外的是,生活在高压下的东德,这反而对他们来说是幸运的:因为在东德建立后不久就废除了刑法175条,同性恋从此除罪化;而在西德,这条法律一直执行到1990年两德统一。

    这本不应该让我感到意外呀?因为东德作为左翼政权,本就应当将平等、包容理所应当地作为政纲,性少数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政权下注定是幸运的呀。

    我意外的原因是什么?大概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在左翼政权下,“娘炮”这种歧视性词语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媒报纸里;同性恋与“性变态”归为一类,出现在zf的文件中;被定义为是正确的事情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举报”作为维护自己观点的利器。

    德语的语法总是让我觉得很繁琐,特别是形容词词尾的各种变化。剧中的一段对话,让我或许在以后会有些不一样的想法吧。原来仅靠词尾的变化,就能构造出如此简洁却又浪漫的告白。在最后记录于此。

    - "Hast du die richtige gefunden?"

    - "Ja, aber den richtigen."

    原本就是由于学习德语才开始接触德剧。而每次在看剧时,一些字幕组翻译不出来的小细节,总能让我有一种识破暗语的小小成就感。希望这些小小的惊喜,可以推动着我一直学下去,走下去。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分割线=

     5 ) 战火中的人性

    第二遍和室友一起看的,少了第一遍为人物命运担忧的紧张感,多了一些观察和思考。

    如果说有谁是真正的高尚之人,那只有是Sauerbruch夫妇。他们身居高位,还能保持医者的仁心、立场的坚定和道德的无虞。Sauerbruch还老可爱了233,难怪那么多漂亮姐姐喜欢他。

    Martin几乎就是我的理想型。平日里勤勉低调,处事妥当(叫Otto说话小心,提醒Jung听广播关门),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那一撮小胡子好销魂(又发现了自己的奇怪癖好233)。Otto还是个大孩子,容易冲动,善良又热血。他真是个lucky boy,换做别人早该狗带了一千回,他就总有姐姐/男朋友救他狗命。编剧好会,他俩好配。Martin作为更成熟的一方,对Otto就是又宠又照顾,两个人三观相合,难怪Otto会动心~

    不过现在想来,作为被纳粹压迫的一方(性少数身份、都当过兵),他俩所展现出的反叛性和Sauerbruch夫妇相比,似乎就少了那么一点自发的意味。但是这种战乱中自始至终的清醒也算是一种先进性吧?看在你俩承包全剧谈恋爱戏码的份上就不计较了hhh。

    Anni和Artur就是时代洪流之中身不由己的普通人。他们属于特权阶级(Anni受她的导师同时也是纳粹高层的喜爱,Artur事业有成,免服兵役),掌握着某一部分人的生杀大权,道德的底线于是渐渐模糊。Anni若不是在照顾有缺陷的女儿时被激发了母爱,其道德水准也许将与Artur维持在同一水平。可是,倘若当前局势对自己有利,又有多少人能时刻保持清醒着地去审视它的逻辑,并且在发现谬误之时主动地去反抗它?Anni前期一直不愿相信Otto对纳粹行径的种种叙述,难道不是对自身优势地位的本能维护?可见一般人想要打破时代与环境对自己认知的限制、乃至开启所谓四维视角之不可实现性。

    人性中有善有恶。人当然有自由意志,但很多时候又难以全盘掌控自己。小龙同学说,人不时刻为人。说不定现在的我也正是一个缸中之脑呢。

     6 ) 普通人的不普通

    与第一季相比,《夏利特医院》第二季把历史背景定位在二战时期,从轴心国视角来透视这场残酷的战争,无论是叙事还是立意,都更显宏大和深远。特别是贯穿全片的悠扬且伤感的bgm,每次响起时都会让观众瞬间共情于于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无尽伤痛,继而引发对人性深邃的反思。

    二战阴霾下的夏利特医院,医护人员虽然承担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但纳粹种族理论的意识形态框架下,他们又从事着筛查先天缺陷的病患,然后向上申报的任务。而这些被医护人员筛查出来的人员,要么被送去死亡集中营接受“淘汰”,要么被用于活体实验。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历程,大部分医护竟然沉浸其中,他们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些病患的结局,只知道服从当局的命令,更有甚者在得知真相后依然维护黑暗的统治政权。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绍尔布鲁教授为首的一众良知未泯的医生,作为医生的本能让他们在这场迫害中逐渐觉醒。他们会用手中的特权去维护那些弱势群体,会摒弃意识形态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纵然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也在所不辞,战时的医生能在思想和行动上均达到这个境界,实属不易,也难怪他们在战前战后都能够成为广为人知的知名医生。

    同性恋,这个在当今中国依然颇有争议的话题,在八十多年前纳粹铁蹄下的德国,更是绝对禁忌的话题。崇尚雅利安种族至上理论的当局,把同性恋看作“优生”政策的对立,同性恋者不是被送进集中营就是接收阉割手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剧中两位主人公欧图和马丁,凭借着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一次次躲过告密者的监视、上司的质询和残酷的牢狱之灾。尤其是最后两集里,欧图作为逃兵躲在小阁楼里,被马丁发现后,两人依偎在一起观赏远处的隆隆战火,仿佛那不是战争的烟火,而是两人即将从旧世界解脱迎来新生的希望之火。好在两人的结局还算圆满,战后的他们依旧共同留在夏利特,那时的夏利特已然划为东德领地,虽然苏维埃意识形态依旧否定同性恋,但175号法案的最终废除,终究是给这对历经磨难的同性情人带来了一丝慰藉。

    有关平庸的罪恶,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安娜和阿尔图夫妇二人。作为医院主任兼纳粹忠实拥护者的得意门生,安娜曾一度认为自己的国家、政府强大且繁荣,即使从前线归来的弟弟欧图屡次告诫她真相,她依旧置若罔闻。直到厄运真正降临到自己头上,患有先天脑积水的女儿卡琳要被送走,母性本能才驱使她的人性光辉瞬间点燃,倘若没有这个偶然,也许她会和那时千万被蛊惑的纳粹死忠粉德国民众一样,最终坠入深渊。而安娜的丈夫阿尔图,更是无意识犯罪者的清晰写照:在安娜告知他卡琳被送走后最终命运的真相时,能看出他有所动容,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依旧选择送走女儿,并违心地自欺欺人,对政府抱有幻想,坚持女儿会得到更好的救助。阿尔图的觉醒是在苏军即将攻入柏林,他无意间救助了一对犹太父子,那一刻他发现了自己身为医生的本能善意,也最终在与苏军谈判,保护医院的老弱病残中发挥了决定作用。而假若德国没有战败,纳粹依然掌权,阿尔图应该也会逐渐黑化,为了现实利益成为恶魔的帮凶。还好,最终是一系列的偶然,救助了这对夫妇的灵魂,而战后两人离婚,各自开始新的生活,或许也代表着与旧世界旧人格的完全告别。

    第二季比较有趣的三点:一是效仿第一季的知名人物跑龙套,这次物理大师普朗克、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夫人和刺杀元首行动的策划人施陶芬贝格纷纷在中途出场,令人眼前一亮;二是最后一集出场的德国童子兵,在枪杀苏军女兵时的冷酷和漠然,以及自己被狙击手狙杀时的错愕,令人唏嘘不已;三是苏军攻入医院后,难得的保持了克制,没有出现犯罪行为,这在一贯以黑苏为政治正确的欧美剧里,实属难得。

    提前看了《夏洛特医院》第三季的预告,背景将定位在冷战时期,不知会不会围绕柏林墙两端的故事展开。期待着第三季呈现更多的惊喜元素。

     短评

    看到最后时,泪流满面,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不止是伤痛

    8分钟前
    • 左眼爱睡觉
    • 力荐

    好看 文戏不错

    13分钟前
    • MSUN
    • 力荐

    深情,克制,人性。完全没有想到每一个人在历史上都有原型。跟BRD比起来,1957年就废除刑法第175条的DDR还真是人类之光。期待第三季,时间点我猜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冷战期间,毕竟有墙才有戏剧性。

    16分钟前
    • Aloysius
    • 力荐

    -Prof. Sauerbruch, an was fehlt es Ihrer Ansicht nach am meisten? -An Verstand. Otto和Martin能在一起真不容易

    20分钟前
    • robnick
    • 力荐

    整部剧的基调是悲伤的,我看完后也发现自己被巨大的悲伤笼罩。

    22分钟前
    • 扬子
    • 力荐

    比起第一季科学之光和女性觉醒,第二季主要探讨的是扭曲的政权下的人性之光

    25分钟前
    • Maple·C
    • 推荐

    人为自己开脱是多么容易。平时装作不知道,到自己亲人身上又很明白,所以你说他到底知不知道呢?

    28分钟前
    • 空空
    • 推荐

    特别惊喜的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独立成章,但内涵远远大于前作。前作聚焦在医学领域内悬壶济世的演绎,本作把第三帝国反人类的种族政策,如何吞噬人性甚至民族和国家,以小见大地淋漓尽致呈现出来,更融入了反映反纳粹地下组织的坚毅,以及对同性群体的无情打压迫害。帝国末日之下,人性的光辉和卑劣。一个医院,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31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合着我看的是第二季?好吧。呜呜呜,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德剧了!真的超喜欢Anne和主治医生!那对同性恋人也超级甜。

    33分钟前
    • ESTEL
    • 力荐

    (8/10)即《战火中的夏利特》。从德国医护人员的视角反映二战。应该说这部片里的人物都挺复杂,神医夫妇的节操还是很高的,但就算他们想当好人,也得被迫着跟着纳粹这艘失控的船一起前行。出卖伤兵的女主、给残疾孩子打毒针的女主丈夫、把女孩送去集中营的老护士,却可以说是这个乱世里的良心。而全片形象最差的那个护士,她何尝不是在救死扶伤呢?而她也曾有一颗不为钱只想谈场恋爱的心。讨论一个国家大概做了什么很容易,但要具体到每个个体在做什么却很难,这个故事提供的是一个小视角,不过某种程度上也是以小见大,在国家暴力这台机器面前,谁又不是一个齿轮呢?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只是被历史劫持的人质。

    3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乱世之中,能守住人性底线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36分钟前
    • 本城
    • 力荐

    很棒

    39分钟前
    • 黄小毛
    • 力荐

    前四集致郁,后两集紧张,每隔十分钟就要停下来缓一会儿……

    41分钟前
    • 挂在鱼肆鯉
    • 力荐

    视角很棒。你可以很容易地判定一个政权的邪恶 却很难这样对一个人 个体只是无奈被动地被绑上了时代的车轮而已

    45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我的历史课代表(一位影视小达人)推荐的剧。剧确实是好剧,很值得一看。个人对德国的历史剧一直挺有好感的,基本印象就是演员表演比较冷峻、克制,基本史实还原还算靠谱,往往还能带给人一些哲思。这部剧尤其可贵的是角色、场景、剧情皆有历史原型,更加透出一份厚重的历史感。还有个小亮点就是这部剧竟然没有怎么黑苏军,难得,哈哈。至于问题,个人觉得就是单看这部剧的话,可能容易让人觉得纳粹执政时期反对者大量存在(甚至可以说占多数)而纳粹支持者是少数(在剧中,医院员工里的纳粹意识形态拥护者典型就是那个护士和精神科主任),这与实际情况恐怕还是有偏差的,有洗白嫌疑。不过这也不能苛求,本来以小见大的方式,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史学研究,都面临如何恰当处理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这一难题。

    47分钟前
    • 毓朙
    • 力荐

    神剧 当真神剧!!!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没什么人看!!!荡气回肠 简直是传奇!!第一季第二季都很完美!!28.12.2020 二刷完毕,每次看第六集我都会大哭,我真的太爱这部剧了。09.08.2021三刷完毕,依然是我的最爱。

    48分钟前
    • 红杯杯海啸
    • 力荐

    医者仁心,好真实的镜头语言。纳粹背景下同性支线居然he了,真好。

    53分钟前
    • 是阿zun啊
    • 力荐

    沉静之美,医者仁心。全片的高光时刻实在太多。最喜欢的是剪辑,恰到好处,传情而不煽情,流畅且克制。往来问候间,剧情在前进,每个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饱满。原声真好听!马丁的颜我太能磕,果然又是一款男女通吃的典范qaq(看了影人页发现演员其实挺憨...这里面戴上圆片眼镜留一撮小胡子气质大改,真神奇),先开始以为他是医生,后来惊觉他是个男护士!草!性感指数再加一万分!

    56分钟前
    • JasmineAnyways
    • 力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被洗脑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59分钟前
    • 杨玫瑰
    • 力荐

    残酷战火中的人性之光

    1小时前
    • Dublin苍穹下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