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硫磺岛战役

    硫磺岛战役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2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3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4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5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6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6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7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8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9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硫磺岛战役是一场残酷殊死战 造成美国海军陆战队有史以来最高的伤亡率。这事件因为一张美国国旗竖立在摺钵山上的照片而不朽。本节目远赴硫磺岛拍摄,当年在此地发生可怕战役,超过二万五千名美国与日本军人死亡!

     长篇影评

     1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听说大导演Clint Eastwood拍了一个关于二战的电影,于是就找来看了。Clint Eastwood是我少有的几个钟爱的导演之一,若是看过《完美的谎言》,很难有人会不喜欢他。吸引我来看这部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讲述了一段日本军队二战后期死守要塞硫磺岛的故事,很想知道一个美国导演如何拍一部很日本的电影。
     
    整部电影除了偶尔冒出的美国大兵讲几句英语外,主要演员完全使用日语,如若不是对电影有所了解,很难会想到这样的电影会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接到任务要留守在硫磺岛上的士兵。此时的二战已然接近尾声,岛上士兵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和很多电影里描写的日军一样,电影中自然也不乏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荼毒而变得穷凶极恶的愚蠢日本军官,但是同样也有像指挥官粟林忠道以及士兵土乡这样已然看到败迹的人。
     
    在混沌与清醒之间,这些可怜、可悲也可恨的士兵用最后一点力气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家书则成了慰藉他们心灵的最后一点曙光,同时也折射出这些总是被描写成凶狠恶毒之人颇有人性的一面。片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刻,受伤背负的美国大兵在第二天清晨死去,那个曾在奥运会上拿过赛马冠军的日本军官读了留在美国大兵身边的一封家书。信是这位大兵的母亲写的,她用爱切的口吻鼓励儿子要坚持战斗并要或者回家。听完信的内容,士兵清水感慨地说,以前总以为美国人是胆小鬼,懦弱,无耻,狠毒,原来他们的家书也和我们一样。
     
    许多年之后,日本的史学家从硫磺岛上挖掘出了粟林忠道写给家人的信件。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人们反思这段历史的程度显然还远远不够。颇有讽刺意义的是,最后从这场残酷的战役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还保有清醒理智却已被战争伤害了心灵的土乡以及那个顽固地一心要与美国同归于尽的疯子中尉。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不正是今日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的两种态度么?
     
    直到现在,依然还记得那个死去的美国大兵的家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正义需要有人来伸张。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当下着实打动了我,但是当你看到美国士兵为了护卫自己而枪杀两名投降的战俘时,已经不知道正义何在了。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战争从来就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利益的纠缠,以及胜者王败者寇的结局。当全世界都去关注日本天皇如何低头承认战败时,有多少人会去关注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人物的命运?!谢谢Clint Eastwood给了我们一次反省的机会。

     2 ) 《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zz from 萨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

    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动。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栗林忠道


    影片的主角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来演绎这个故事。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美日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 “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实际上栗林忠道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于自己家庭的(当然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要好一些),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有人性,只怕气得灵魂再次出窍是不免的。



    《硫磺岛书信》剧照


    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这一战小小的硫磺岛,让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血腥的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

    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109师团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倒是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吃惊了。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实际是栗林的一个失误。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于是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命令重武器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3 )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茨威格曾说,历史是最好的传记作家。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二战本身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

    而且,每每看到德、日这两个轴心国大坏蛋最后阶段的殊死搏杀时,不管什么人都喜欢冠以“困兽犹斗”这类词汇。曾经,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不断有“被洗脑”的年轻士兵冲上前线,为了“帝国的荣光”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难道,真的仅仅是“被洗脑”这么简单么?

    后来看了很多二战德军士兵的回忆录,才开始逐渐解开心中的谜团。至少,从这些回忆录身上,能够从以往并不了解的视角中获得了一些珍贵信息。

    比如约翰.福斯那本《黑色雪绒花——党卫军士兵回忆录》中,作者多次强调说:在战争后期,战火开始燃烧到了德国本土,我们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保家卫国”(原本的入侵者现在变成了受害者,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与戏剧性之一)。而且在最惨无人道的东线,也发生了大量苏军士兵强X德国妇女之类的暴行。每一个德国的年轻人,奔赴前线去捍卫自己的家人不受侵害,从这个角度上看,也似乎没有太多值得苛责的。

    况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整个欧洲的公敌除了纳粹德国,还有布尔什维克的入侵。作为德国年轻人反抗布尔什维克的风暴席卷自己的国家,也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

    作为个体,参加德军未必一定得先成为所谓的纳粹信徒,很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德国公民的责任感。同样在这部《硫磺岛的家书》中,未必一定出于对天皇的效忠以及追随武士道的殉难精神才去岛上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就像剧中主角之一小鬼子兵西村那样,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面包师傅,爱自己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宝宝,然而在这个悲剧的时代下,面对“为国效力”的强行征召,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我相信无论是在德国还是日本,以这两种方式去参军的年轻人,一定都大有人在。前者主动,后者被动,但两者皆不是我们经常被灌输的那种脸谱化的、一味被洗脑的、只有粗暴没有情感就像一架杀人机器那般残酷无情的法西斯士兵形象。

    尽管有人吐槽或者批判说老牛仔“美化”了日军士兵,但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句地图炮说日本兵都没有人性,这更加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

    剧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来自于粟林忠道与西村的一句对话:

    “西村,你是一名好士兵。”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姜文曾不解为什么一个日本平民那么友善,穿上一件军服就变成了杀人魔头,后来他拍了《鬼子来了》。而在《硫磺岛的家书》中,老牛仔却淡淡地告诉我们,鬼子脱了军服,他也只是个面包师傅。

    西村就是这样的一名“面包师傅”。他来到硫磺岛后,并没有什么一定要为国捐躯的想法,也并不打算将来成为英雄躺在靖国神社里被后人参拜。虽然他自己也明白,生还的几率基本上没有了。但还是想努力活下去。嗯,活下去。

    这样的人,未必一定能代表所有的日本士兵,但一定大有其人。甚至还有一个曾经侵入我大中华的鬼子兵,在激烈的战事交锋面前,仍旧能够保持一颗小清新般的文艺情怀:

    “现在眺望定远城外,风景异常清明秀丽。柳吐新绿,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黄。平原千里,一望无垠,远处迷迷蒙蒙,但见白云如絮。加之天气晴朗,把春风骀荡、春日和煦、春日迟迟这些汉字的形容词拿来套用,与此情此景完全合适。明丽的春光任何汉字的形容词都可当之无愧。尤其是杨柳之绿、油菜花之黄,颜色鲜艳近似原色,极为悠然自得的构图,那就纯然是一幅Crown Leader 2的插图。”
    ——摘自《小津安二郎的书信》

    这名日军就无需赘言了,将来成了国宝级大导演。如果他只是一个被天皇洗脑到极致的日本鬼子,断然写不出如此轻松、超然的日记来,也绝不会把拍电影和开豆腐店联系在一起了。

    或多或少有些“恶搞”的还有这部影片结尾。走投无路的西村面对美军的包围,之前一直怕死的他,此刻却“一心求死”了。这是一出很绝妙的情节设定,由于之前他的同伴清水投降美军后却被射杀,因此绝望之下的西村拿着一把工兵铲在那里歇斯底里起来。但好歹老牛仔还是给了这群注定成为炮灰的鬼子兵们最后一丝怜悯:

    他,西村,一个不想当兵的面包师傅,因被美军生擒从而戏剧性地活到了最后!

     4 ) 可惜我是中国人

    如果我是美国人,我一定会给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整部电影叙事流畅,人物刻画到位,配乐精彩,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

    如果我是日本人,不是极端的右翼人士的话,我也会为这部电影打五星,因为电影中描写的日本兵角度是人的角度,对于日本人很好接受;还体现了日本军队在陷入绝境之后,表现出了对于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带来了军国主义的反思。

    只可惜,我是中国人,这注定了我无法用一种淡定的态度去审视这场战争。我就是带着我的民族记忆来看的,摘不掉有色眼镜,隐藏不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我最多只能给到四星。

    先无知一下,之前只知道这部电影还算有名,海报让我以为这是一个送信的故事,呵呵,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知道自己多半是臆断了。只是我想或许如果电影只是刻画了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一封家信的辗转,再配点曲折,老套是老套些,但多半会让我的接受能力会更强吧。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军队在二战后期,遭遇反攻,守卫硫磺岛的故事。这些士兵大都是普通意义上的人,面包师,家里开服装店,甚至有场西和栗林这样,有人格魅力的人(虽然貌似他们都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美国人还真是)。这样的刻画,我一点也不反对。影片导演的意思,多半还是在控诉战争本身吧,一方面是对日本文化当中极端的方面有一定的批判,另一方面,似乎也表现了作为一名军人在面对祖国被威胁时的骨气。这样的两面性抓得还是不错的。

    电影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场西念美国士兵sam的家书(虽然我以为一个有脑子的军官是不会念出来的,因为这多动摇军心啊,汗)。呵呵,暂且忽略上面说的问题吧。这封信最大的杀伤力在于它很普通,就像清水说的,和我妈妈写的一样。是啊,这些美国人,和他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人,那么战争的意义又在何处呢?为什么一样的人要这样杀得你死我活?电影中,书信是贯穿始终的,也正是书信,将这些士兵都还原成了普通人,或者这是在控诉战争这个机器是如何剥夺正常人的小生活吧。所以看完这电影正常的情绪,多半是深深的同情,并且带着一点点沉思。显然,我做不到。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在这场战争里,这些日本兵,他们是以反抗者,保卫国土的形象出现的,那么作为侵略者的他们呢,那些拿着刺刀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士兵,他们会写什么,今天我们杀了几个人吗,还是若无其事地讲着其他快乐的事呢?

    难免说到了另一部电影,陆川的《南京南京》,虽然很多人不待见它,因为一个日本兵的视角,一个人性化的描写。不过,我对这样的角度并没有什么异议,正像导演说的,我们现在不应该用受害者的姿态贩卖自己的痛苦,而是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场战争。一直记得电影中的一幕,屠杀中国俘虏和这群日本士兵在河边说笑生活镜头的衔接,看得我心中震动,脱下军装,面对自己的同胞时,他们多么普通啊。魔鬼对人残忍并那么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对人的残忍。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这部电影,心中总有一些别扭的原因了,导演和编剧探讨的是作为防卫者,甚至是弱者的日本士兵的状态;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发起者,他们主要的身份是侵略者,对于我的立场而言,从前面的角度去考量这场战争,显然不够深刻,多少也带了美化的成分。

    从这个层面上说,《南京南京》在思想上可说是高出了一筹,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此,之所以被批判成献媚,是因为这种反思不是侵略者本身做出的,而是我们一厢情愿加诸的。我更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日本人自身的反思,关于侵略、屠杀、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日本文化传统。至于时间,呵呵,我一点也不乐观,从目前来看,他们还很难有勇气做出这样的批判。

    另外,我想多嘴一下,这个世界,没有正义的战争,只有不正义的战争和为了反抗不正义的战争而进行的战争。
    但凡战争总是畸形的,即使是非正义的反抗者,也会让仇恨抓住,变得残忍,尽管我们总是允许这样的。战争也会将这人性中最丑恶最黑暗的一面暴露出来,而它们一般是在侵略者的身上展现得淋漓精致。
    战争最可悲的地方,大概就是让双方忘记了对方,和自己一样是人,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吧。

     5 ) 由战争反观责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我最推崇的美国电影人,这个帅气的老男人,眉宇间的坚忍笃定跟我的老师有几分神似。没看过《廊桥遗梦》,真正迷上他的是04年那部与希拉里·斯旺克、摩根·弗里曼联袂的《百万宝贝》,那年他74岁,奥斯卡给他颁发了最佳导演奖。“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以一个角色的死亡来开始或结束影片。”好莱坞的商业味太重,电影界是浮躁嘈杂的,鲜有欧洲独立电影人对边缘群体进行关注并引发对社会问题、人性脆弱面的深层次思考,克林特是一个例外。他尊重和看重的是电影作品,而不是电影业。
     
    上个周末,终于完整看了他最近的两部片子《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这两部片子均以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的硫磺岛战役为背景,分别从日本和美国两个角度来叙述,相互独立又有部分场景相呼应。克林特本着忠于历史的态度去拍这样两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他并没有突出战争的胜负,转而重点刻画战争中的人物心理,将镜头伸向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战争的结果于是显得微不足道。
     
    对比来看,参与战争的双方,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对抗,其中更隐含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日方的阵营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它是一个受武士道精神主导的紧密集体。影片中日本兵用手雷集体暴毙的场景是触目惊心的。而美军阵营内部,存在一种兄弟般的氛围;在宣扬为国而战的同时,个人对生命和战友情谊更为看重。单独地看,两部影片中又包含了对于本文化异于一般的思考。《硫磺岛的来信》其实反映出日本军营中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几个人物的内心与战争下的残酷现实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父辈的旗帜》更是颠覆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对英雄光鲜背后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做了真实的透析。
     
    两部片子各有一个触动我的人物。
     
    《父辈的旗帜》中,印第安人Ira Hayes在被推到美国英雄的位置上之后,内心一直是痛苦挣扎的,硫磺岛作战的场面无时无刻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在战场上是坚忍高大的形象,在市政厅的广场上带给美国人民的也是光辉的英雄形象,但在政客商人的急功近利、人民对英雄的期待面前,他又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在他借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引来一系列麻烦之后,不得不被遣回战场的前一晚,这个满脸泪水的男人说出了几乎所有战争英雄们的心声——“我受不了别人叫我英雄,我只是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中枪而已。我看过的、做过的那些事,一点都不值得骄傲。”那些见证战争并为之浴血的幸存者,战后往往被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奉为英雄,而这一切的荣耀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人们看重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却极少关注战争带给他们持久的创伤。当他们习惯了苛刻的军事体制,习惯了军队中残酷的死亡游戏,一旦带着对现实的憧憬重回现实,又是和现实处处相抵,最终要被现实遗忘被舆论边缘化的一群人。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英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人们需要的。”英雄也有沦为“昨日英雄”的那么一天,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字眼。
     
    《硫磺岛的来信》中,西乡是一个纯良软弱的小兵,他本来是一个小镇上的面包师,有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当他所在的小分队遭遇惨败,轮番拉开手雷集体自杀的时候,看似懦弱的西乡最终背叛了武士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存”,而另一个名叫清水的士兵,从他身上也折射出日本人在个体生命和天皇二者之间的徘徊挣扎,生死只在一念之间。逃兵的行为是不为日本军国主义下的社会伦理所容的,而求生的欲望又是强烈得让人窒息的。背叛武士道的西乡和清水成了患难之交,他们与大部队汇合,尔后又俘虏了一个美国兵。美国兵临死前留下的母亲写给他的信又给这两个小角色很大触动:原来美国人并非野蛮人,他们也有儿女温情的一面,甚至两国母亲写给儿子的信都是相似的。他们都在扪心自问求死的意义,个体的生命在天皇的面前就真的那么渺小没有价值么?那么对于那些牵绊他们的亲人呢?他们最终选择了做逃兵,可这样的选择偏偏又是苍白无力的。清水找到了美军,举了白旗,他真的以为美国人会优待俘虏。而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又是何其野蛮残忍。那么清水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西乡在美军的驻地看到清水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充满了冰冷的绝望,是对未来、自由、亲人、生命一切一切的绝望。战争把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
     
    小人物的离经叛道往往折射出社会伦理的苛刻,而这种离经叛道的结局往往又不敌世俗苍白无力。
     
    曾一度对和平时代的男人表示不屑,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私自利缺乏对所爱之人及社会的担当。今天,我质问自己,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女人,如何清楚所谓的“洗礼”?人们对军人的自律自强坚韧不拔充满敬仰,又何尝没有加入幻想的成分?现在的人,对战争究竟了解多少?军人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真的视死如归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吗?他们的信念,宁毋说是一种既有的责任感。责任,好可怕的责任!这样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却无视我们想要做什么。道德伦理企图把人约束在一个有序的框架内;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下,人们大谈责任而不闻个人自由意志。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让一对没有感情的男女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关系;个人对于单位的责任让一个不喜欢既有工作的人放弃选择更好的可能;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放弃他的血肉甚至变得无情无义。个体的爱情、自由与生命在责任的强势下显得如此卑微。责任何以成为可能?人生之为社会性的人,同时又无法剔除欲望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责任对于个体约束的必要性。爱情区别于滥情,自由更非为所欲为。责任的理念是让人人自觉担当,而不是强制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况且任何一种应该和不应该都不是政府说了算,它至少要代表民主的声音。
     
    责任的履行需建立在双方的对等上。爱国之前提,是国也爱我。这样看不免显得飘渺,而国非政府,乃是一种族群的认同感。历史上,越往前追溯,国家的地域概念越是淡化。譬如唐代,并不是很强调疆域的概念。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和族群的认同感。地域上的国与国,人们是可以任意走动的。对自由的设限越多,人们冲破禁忌的方式反而越极端,手段的杀伤力有时甚于终极目的。一个轻视个体生命的民族或者国家,人人言其爱国,实为惧政府。这样的国爱得太空泛,一旦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就显得不堪一击。也就不难理解,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叛变的逃兵不过是受求生欲念左右可怜人,而难以计数的死者则是政治的牺牲品。试问:一个空有责任感的人,若没有内心真爱的支撑,何来的担当?
     

     6 ) 黑色喜剧

    基本上主人公有点戏剧话。其实是逃避杀阵,但还老有一票理论来说服战友。例如,为了不想自己玉碎,劝解倒数第二个死的说:“好军人不能这么死,要继续杀敌。。。”。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这也对,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当英雄的。而且一个敌国的英雄,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好事。这种怂包草蛋在自卫队里越多越好。
    最搞笑的是那个企图做自杀性攻击的中佐。身上刮了3个反坦克雷企图牛逼烘烘的去找一辆美军战车玉碎。结果在野外海滩上连着睡了两觉也没玉碎成功。最后扔了3个雷,回山洞里发现脱了外衣睡多舒服。结局挺好,被美军俘虏,捡了条命。

     7 ) 家书

        战争本身就是个悖论,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而拿起的武器,可每扣动一次扳机,都有可能使另一个家庭失去幸福。
        当两个人手握钢枪的男人相对而立的时候,那任何一家的幸福都是以对方家庭的痛苦作为基础的。
        有信仰有忠诚的军官在为国鞠躬尽瘁时尚且对家人心存愧疚,更何况那些被临时抓壮丁没有太远大理想,只想陪着老婆孩子幸福生活的普通一兵了。
        最后的胜利永远只属于国家,而参与到战争中的个人无论结果都是失败者,因为他毁掉了家庭的幸福,别人的或是自己的。

     短评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10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虽然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因为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西方人的眼光不算太煽情的从日本人角度来拍了这部片子,我觉得不是“反战”两个字就能概括一切的。很棒!

    11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力荐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14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电影在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很纪实

    19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每次看战争片都很有触动

    22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让人回味反思

    27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31分钟前
    • 🐷年大吉
    • 力荐

    很少看战争片,只是因为看了之后心中很压抑,久久走不出来,我们总是试图找到人的闪光点,但看到的都是人性的丑陋。

    32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37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严肃的伊斯特伍德拍了有点泛滥的战争人性题材,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近150分钟,功力不俗。爷爷太man了~

    41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感动,好看

    42分钟前
    • 恰逢烟雨天
    • 推荐

    真实,触动人心

    46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一部片面的电影,一部只有本土没被侵略的胜利者才拍出来的电影

    50分钟前
    • 小辰
    • 很差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55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尽管电影在试图描绘人在战争中的闪光点,但实际上,战争更多还是在于人性沦陷上。

    58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1小时前
    • (๑⁼̴̀д⁼̴́๑)
    • 推荐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不一味的追求战争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伊斯特伍德无论在镜头的调度还是节奏的掌控上都已炉火纯青,优美的配乐更是把电影提高了一个档次。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很认真的战争片 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1小时前
    • 推荐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