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史泰登岛国王

    史泰登岛国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美国2020

    主演:皮特·戴维森,蓓尔·波利,里奇·韦莱兹,卢·威尔逊,莫伊塞斯·阿里亚斯,卡莉·阿奎利诺,玛丽莎·托梅,茉德·阿帕图,罗伯特·维达尔三世,安格斯·科斯特洛,宝琳·查拉梅,琳恩·科普利兹,约瑟夫·保罗·肯尼迪,妮娜·赫尔曼,杰克·汉布林,凯文·考利甘,卢克·大卫·布鲁姆,比尔·伯尔,德里克·盖恩斯,Rich Vos,史蒂夫·布西密,吉米·塔特罗,亚历克西斯·蕾·佛伦哲,多米尼克·隆巴多兹,拉斐尔·普里埃,帕梅拉·阿德龙,娜娜·门萨,机关枪凯利,安东尼·李·梅迪纳,罗伯特·斯密戈尔,Marilyn Torres 

    导演:贾德·阿帕图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十亿实习生

    • 更新HD

      爱情的代驾

    • 更新HD

      贱女孩2024

    • HD

      唐人街恰恰

    • HD

      大脚野人日落

    • HD中字

      高兴

    • HD中字

      绝种铁金刚

    • HD中字

      有钱别嘚瑟

     剧照

    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2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3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4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5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6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6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7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8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9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剧情灵感来自戴维森的真实生活,包括他那在911事件中去世的消防员父亲。主角为二十多岁的男子Scott,他跟妈妈住一起,梦想是当纹身师,但每天除了吸麻和朋友鬼混、暗暗勾搭青梅竹马之外无所事事。而妈妈找的新男友却引发了一系列事件,迫使开始Scott正视自己的人生。

     长篇影评

     1 ) 世界还是可爱的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电影中的斯科特就是自己的英雄,而他爸-丹,作为消防员,因为救人失火而去世,是消防局的同事和他自己的英雄。

    电影刚开始斯科特在高速闭眼赌命,想自杀,以为这会是一部抑郁黑暗的电影。随着电影展开,斯科特是一个废柴,24岁,不会赚钱,无所事事,让母亲和妹妹担心,整天只会磕大麻,有一个青梅竹马,做着情侣之间都会做的事情,比如sex等,但是就搞地下情一样,不让朋友们知道。

    改变是从雷的出现开始的,作为母亲的新男友,雷很好的完成了成年人的角色,但是因为斯科特和前妻聊天,爆发矛盾,两个人都被母亲赶出来家。前妻对雷的评价,诸如不管孩纸,赌博等等,不知道真假,但是这些矛盾的确影响一个家庭的稳定,在没有更多的信息确认之前,一拍两散。

    在被赶出家门后,斯科特和朋友去药店抢劫大麻,朋友们都进监狱了,这下斯科特的朋友们也没有了。万般无奈,他去了消防局,展开了成年人的生活,消防局的气氛和团队,让斯科特与自己和解。童年的影响和阴影,只能在相同的环境下消除。斯科特变成了更好的人。

    说实话,整个电影节奏懒散,爆发点没有积蓄足够的力量就引爆,显的刻意。万幸的是,主演的演技在线,导演把电影的结局写的阳光,奈何,未来还很远,斯科特的路也很长~

     2 ) 房山小混混

    看 史泰登岛国王 前因为疫情看了半年特朗普的Twitter还有国内的新闻,还以为美国已经没明白人了。看完后觉得美国还是有明白人的。 史泰登岛在纽约的位置大约是房山或者平谷之于北京。电影用了前100分钟来描述一个啃老土著的生存状态,还以为就这样生活流到片尾,没想到后40分钟突然加速,又成了美国消防员的赞歌。还顺便让这个废柴成长了。 这些年华语电影消防员也有,逃出生天 是孤胆英雄向集体主义群像转的一部,烈火英雄 就比较符合集体主义英雄的主旋律。 窃以为集体主义群像技术上是把孤胆英雄的SB行为分摊成集体行动,然后大家分工去对付坏人和环境。但 史泰登岛国王 显然更进一步,大量着墨于人物状态而轻描人物关系,最后只给一个意会式的英雄结局,而不是人工加上各种矛盾去打怪。 而且片尾还有字幕结局,更加像 药神,而不是烈火英雄了。 看豆瓣评分,感觉中国观众还蛮吃这一套的,IMDb的高分也说明全世界也吃这一套。 喊了几十年电影出海,结果是出的去的国内没票房,国内大卖的出去别人看不懂。拍点这种大家都喜欢的多好。 毕竟我们现在的主旋律和老美的叛逆审美契合度还是蛮高的。

     3 ) 三个男人的故事

    《史泰登岛国王》算是近来出乎我意料的一部电影了,它的前半程有着《最后一场电影》的味道,一个大家逐渐离开而主角不愿远离的小镇,堕落,空虚还有不顺心的事情慢慢填满斯考特的内心,但是后半程却话锋一转,幽默之下隐藏的是不遂心的怆然,但是怆然过去之后,如果能够获得新生,那么也可以看向更广大的世界。

    剧透预警

    1.无人知晓的小镇

    首先,让我们简介一下史泰登岛的位置和境况。

    下图是纽约市的行政区划,其中标号为5的紫色区域就是史泰登岛,可以看到史泰登岛是唯一一个与纽约其它几区分开的行政区,就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斯考特送她发小去纽约市中心考试是通过轮渡的方式过去的。

    接下来再让我们看一下前几年统计的纽约各个行政区的人口,可以看出来,史泰登岛的面积虽然不小,但是人口与其它各区比差了一个量级,这也就是史泰登岛人口稀少的来由了。

    电影中,史泰登岛就是那样一个相对闭塞的地区,虽然距离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也就40分钟的路程,但是那里依旧是一个少有人拜访的地区,孩子们在这里野蛮生长,邻里也几乎一成不变,有些人随着长大慢慢离开了史泰登岛,于是随处可见荒废的建筑,杂草丛生的球场...

    这是一个看上去没有什么未来的地方。

    这种情景,让我很容易就想到了《最后一场电影》,同样是一个大家都向外走的城市,在那部电影中,男主同样选择了留守,但是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于是直到最后,镇里唯一的电影院歇业了,他的挚友或者离开,或者死亡,陪伴他的只剩下一个寡妇。

    我同样很担心男主斯考特也会面临这样的结局,因为实在太像太像,虽然有着那样多幽默的包装,但是在我看来,依旧是颓废的一代。

    2.无因的反叛

    说起颓废的一代,就不能不提影片让我想起的另外两部电影《无因的反叛》和《早餐俱乐部》,这两部虽然情感基调有些不同,但是核心的思想都是年轻人的叛逆,颓废,堕落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即为,子不教,父之过。

    而斯考特年幼丧父的经历,亦让他在过于溺爱他的母亲的教养之下变得更加桀骜与懒散,和几个狐朋狗友鬼混,没有未来的方向,也缺少很多基本的礼仪,满嘴脏话,无所事事,虽然因为父亲的朋友而在餐厅里有了一个小职务,干得却也并不好。

    其中让我很在意的一点,就是斯考特对于父亲的情感,虽然在朋友面前,他们尽可以开着关于斯考特死去父亲的玩笑,但是从他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来看,他还是非常在意这个无法见到,被大火吞噬了生命的父亲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一个逐渐下行的剧情,随着妹妹的离开,十七年都没有男人的妈妈迎来了一个斯考特并不喜欢的男人,而自己的发小同样也在慢慢远去,这番纠结的关系最终迎来了一场巨大的爆发:朋友们因为偷盗锒铛入狱,获知新男友雷的不利消息后,母亲生气地把两个人都赶出了家,而自己想去发小家借住最终又被赶出,最终,他睡在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雷的救火队的住所里。

    3.纹身与超人

    不过幸好,电影没有带着这种“丧”的情绪一直到最后,事实上,电影虽然有着一些坚硬而令人感伤的内核,但是轻松的氛围还是洋溢在片中的每一个角落。

    最终男主在和雷一块居住生活的过程中与他冰释前嫌,和妹妹讨论了去上大学的可能性,伙伴们虽然入狱,但是发现其中一个死党竟然真的有一个火辣的妹子,和雷的儿子女儿开心地上学,还给雷的儿子画了他心目中的冰冻超人,在和雷一起救助受伤的人时终于也和母亲解开心结,最后他目送发小走入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他自己看向繁华的纽约市中心...

    斯考特,虽然飞叶子满嘴脏话,但是很幸运的是,全篇看下来,我发现他是一个好人,他也许性格并不是那么善解人意,面对很多事情有自己执拗的想法,不过他并没有堕落成为那种无恶不赦的罪人,事实上,他在很多守法的地方做得非常好。他不太会拒绝别人,哪怕并不情愿,他关心自己的母亲,虽然有时候有些过分,他会在意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虽然他自己往往就口无遮拦,他喜欢自己的发小,虽然很多时候并不会表达。

    甚至,他有着自己非常闪光的一面,那就是他的纹身。

    前半程,我们都把他的纹身当作一个笑话,包括他想开一个边纹身边吃饭的餐厅这种荒诞不经的想法,但是当我们看到斯科特给小男孩画的那个超人的时候,我们就像雷一样被震惊了,一方面我们发现原来斯科特在绘画上的才艺其实并不简单,另一方面,画出这个孩子心目中超人的斯科特,是否变成了孩子心中的超人呢?

    不过幸好,电影没有带着这种“丧”的情绪一直到最后,事实上,电影虽然有着一些坚硬而令人感伤的内核,但是轻松的氛围还是洋溢在片中的每一个角落。 最终男主在和雷一块居住生活的过程中与他冰释前嫌,和妹妹讨论了去上大学的可能性,伙伴们虽然入狱,但是发现其中一个死党竟然真的有一个火辣的妹子,和雷的儿子女儿开心地上学,还给雷的儿子画了他心目中的冰冻超人,在和雷一起救助受伤的人时终于也和母亲解开心结,最后他目送发小走入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他自己看向繁华的纽约市中心...

    4.三个男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并不是坏人。

    斯科特,如我们上面所言,他虽然有着这么多缺点,但是心地不坏,而且往往也有自己的闪光之处。

    但是电影不会就此为止了,事实上,关于这一个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观点,影射在了每一个电影中的男性角色身上。

    斯科特出场是一个糟糕的形象,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优秀的一点。

    雷的出场是一个比较中立的形象,稍微有些脾气暴躁,不过在和斯科特妈妈玛吉的交往中,我们发现这个老头子也挺好的,不过在他前妻的话中,雷的形象再一次下跌到谷底,成为了赌徒,然而最后,我们又发现这是个一面之辞,雷没有自己展现的那么好,也没有前妻说的那么差,他总体算一个好人,喜欢玛吉,关心自己的孩子,这就足够了。

    而那个从未出场的斯考特的父亲斯坦,开始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奋力救人不幸遇难,然而在斯考特和老救火员的交谈中,也发现了父亲年轻时吸白粉的事情,但这一切并没有让父亲的形象损毁,事实上,父亲变得更加生动而鲜活,他像是一个真正的活过的人,并不是说他吸毒云云,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

    5.小镇外的世界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本片的前半部分很像那个最终被困在自己小镇终身的《最后一场电影》,不过万幸,斯考特最终乘船到达了繁华纽约的市中心,在和他的“新”女朋友短暂分别后,他看向了鳞次栉比的楼房与世界。

    就是这么一瞥,他的人生就不会再被困于那个人烟稀少的小岛之上了。

    他那一天会回去,但是,我也相信,他也会再次乘船出来,在这个更大的世界里展现自己的风采。

    这里,能接受很多新鲜的事物,他不用担心自己的纹身找不到实验对象,甚至人们会喜欢他的一边纹身一边吃饭的想法,未来,是没有限制的。这个在史泰登岛叱咤风云的国王,会否有一天,也能在更大的世界里展现他最精彩的一面呢?

     4 ) 史泰登岛国王

    这个片子在非常喜剧/非常严肃或者说深刻和拉胯之间反复横跳,有佳句但是没有组织好,中间见了朋友最后一面之后朋友们就离奇消失了,妈妈消失了很久,开场的时候scott病态得很,一直在等一个scott爆发的戏,但是除了毫无张力的scott和ray水池打架的一场戏以外就没了,中间被枪击的人找scott然后scott带他去医院的桥段太离谱了,对scott的父亲的刻画也流于肤浅,有的时候觉得它拍出了某种staten island的地域属性,所以staten island的最终归宿还是去繁华的曼岛追梦吗;看了一会删减片段,感觉完全可以剪进正片,毕竟整个片子已经离精简很远了,删减的片段主要有餐馆打工的桥段,消防员们放假的时候做construction的桥段(解释了ray第一次出场为什么穿着一个realty的衣服),朋友抢劫药店的后续,甚至还有一个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结尾

     5 ) 《史泰登岛国王》影评:贾德·阿帕图的这部电影在悲伤中包裹着喜剧内核

    皮特·戴维森参与撰写并主演了这部关于失落和脆弱心理健康的模糊自画像。

    如果需要证明最新从《周六夜现场》毕业的明星皮特•戴维森的地位有多高,那就看他的朋友们了。这部影片就是导演兼制片人贾德·阿帕图执的《史泰登岛国王》(The King of Staten Island),他是好莱坞一半的喜剧演员的电影生涯的奠基人。

    尽管如此,阿帕图不太可能在另一部艺术和生活如此模糊的电影中工作。威尔·法瑞尔从来就不是真正的主持人,史蒂夫·卡瑞尔也不是我们所知道的40岁的处女。


    而在这里,戴维森是斯科特,一个尴尬的纹身和背景故事——就像斯科特一样,公平地说,至少有一部分是戴维森。两人都是身材瘦长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知疲倦地吸食大麻。每个人都来自斯塔顿岛,这里被认为是纽约五个行政区中的第五个。然后是个人悲剧:斯科特的父亲是一名消防员,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去世了。

    等等,这个也是吗?确实。

    戴维森的父亲也曾救火,死于911事件。因此,在那些愚蠢的装饰——妈妈的地下室、愚蠢的朋友——背后,影片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展开,描绘了一幅失落和脆弱的心理健康的模糊肖像。


    笑了吗?我也不知道,但戴维森和阿帕图通常不会指望你知道。影片的基调非常奇特——偶尔也会被21世纪的悲伤和药物滥用所笼罩,最终显得有趣。最接近传统喜剧的是斯科特想成为一名纹身艺术家的野心。

    但你看,他只是在一个9岁的孩子身上练习,因此故事开始了——孩子的愤怒的父亲雷,另一个消防员,说服斯科特的母亲玛吉再给自己一次幸福的机会。其余的都是方形的。

    总而言之,令人钦佩的是——一个对个人责任的致敬,男人,男孩;女人,英雄。

     6 ) 搞笑而励志,成长问题引人深思。

    4星,本片观感不错,搞笑自然而然,庸俗而不低级,贴合生活。刚看以为是一部关于青年人迷茫,颓废,叛逆的设定故事,中间安排了一些很戏曲性的转变,理解,体谅,成长从而男主角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完成了自我救赎。形成了一篇很让人感动的励志故事。 细细体会本片还挺有深意,身处现代社会,尤其是单亲家庭环境,再加吸毒、纹身,青年一代的成长似乎遇到了极大的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已经上升到了整个社会甚至国家层面的高度。

     7 ) 史泰登岛国王(2020)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

    迄今,“好不好笑”依然是评估喜剧优劣的唯一真理。求索欢乐的本能被置于严肃和理性的对立面;对生理现象的过分迁就,使得喜剧在不公待遇前难于自辩。双方显然忽视了一个关于笑的严肃问题:和其他生物最直观的区别就是,人类会笑。笑如此特殊,纵使历史上最伟大的喜剧作者,也不被容忍随意更改其秘方,源自精进的渴望,也将有损封闭空间内的反馈和蔓延。

    历经90年代金·凯瑞(Jim Carrey)、本·斯蒂勒(Ben Stiller)、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的轮番洗礼,树立起一套联通银幕内外的“代谢系统”,笑声持续不断在各种恶作剧般惊悚、甚至恐怖的“身体奇观”中条件反射。

    21世纪初,与本文主角相继转战大银幕的“波拉特(Borat)”,笑果有赖“碰瓷儿”的逼真。这是其热衷“主持”伪纪实身份、以采访为幌子“钓鱼执法”的原因。找准意识形态和文明观念的禁区,频惹争端,最终别无选择地将矛头指向权力的焦点;核心逻辑事关喜剧包袱的加码,而非主创的政治义务。

    同样力图“再现”的贾德·阿帕图(Judd Apatow)在意识形态领域毫无企图。他一成不变以“哥们儿、性、毒品、派对”为主题焦点(严格来说心理年龄未满18岁)——这能否作为“阿帕图帮”体系作品低级趣味、毫无深度的重要证据?

    对这位“前著名喜剧导演”而言,笑声的分贝终究抵不过真实的诱惑。不论是以亲身经历为素材搬上银幕的《一夜大肚》(意外之孕)、《滑稽人物》(突发病痛)和《四十而惑》(中年危机),还是与脱口秀喜剧人的深度合作,“量身定制”由对方自编自演的半自传故事《生活残骸》(Trainwreck, 2015)、《崩溃人生》(Crashing, 2017-2019)和《史泰登岛国王》(The King of Staten Island, 2020)

    从成像原则看,同昆汀(Quentin Tarantino)等“原教旨主义者”一样,他捍卫物理胶片曝光和显影的权威,拒绝将真实的类比影像混同于数字转码的虚拟像素——将现实时空中截取的瞬间生成一经修改便无法复原的实际载体,而非编辑一个可供无限修正和合成的副本。

    梳理阿帕图不多的导演作品,焦点并非“未满18岁”的搞笑配方,而是他对所开创的“Bromance”风格的排疫——宁可淡化笑果,也要维持结构与人物的严谨。

    或许没有比在现代喜剧框架中“自我较真儿”叙事逻辑更吊诡的了。

    哭笑不得

    身负“三俗喜剧”标签的阿帕图从《滑稽人物》(Funny People, 2009)起,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自我救赎”。他的作品常弥漫一种想笑却笑不出的错愕感:瞬间迸发的笑容被紧随其后的尴尬所淹没。

    即使包袱同样源于认知错位,阿帕图不会过分拖长余音,而是进一步呈现错位的缘由和代价,令观众不那么容易发笑。《四十岁老处男》(The 40 Year-Old Virgin,2005)撕胸毛的名场面,多少承袭了90年代“惊悚类”的喜剧语法,直到主角毛孔渗出血珠,观众才体验到恐惧的痛感。

    在其最出色的作品中,阿帕图力图让“喜怒哀乐”的矛盾情绪在同一场景的两个角色间激荡。“不好笑”的根源是,阿帕图用单个段落中“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取代了段落间“起-承-转-合”的情节顺序,情感引导中迂回曲折取代单刀直入。这致使每场戏的情绪点丰富饱满;单场涉及的角色越多,情绪变化越复杂。

    《四十而惑》(This Is 40, 2012)中,妻子黛比屡次突袭躲在厕所玩平板的老公皮特,以及皮特要求黛比帮忙检查肛门的场景,阿帕图将人物引人发笑的把戏置于令人想哭的情境。无法闪退的尴尬源于撞破瞬间造成的时空冻结,这避免了观众陷入没心没肺的放肆。于是,大笑变成了苦笑和讪笑。

    (图注:因为在前者中,观众得以发泄情绪,而在后者中,通过情境的共鸣,观众同时体验着来自相抵双方的压迫和狼狈。)

    片尾彩蛋中,可以看到阿帕图的制片策略。拍摄中给予脱口秀演员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后期在一气呵成的表演中拎出即兴发挥的金句,保持段落目标,重新梳理叙述节点。此举无疑拓展了影片的时长。

    权力颠覆

    《滑稽人物》中,笑点以截取脱口秀片段的形式存在,而在其主角生活中,不但刻意突显乏味、刻薄以及挥之不去的孤独,还将搞笑变成了折磨与压榨。

    片中人物的相处模式,不论明星西蒙与助理艾拉间、艾拉与哥们李奥间、艾拉和女友黛西间、西蒙与前女友劳拉间、劳拉和老公间……每组关系都指向一位不在场的“第三人”和隐含着一个必须保守的秘密;或是需要向对方隐瞒,或是需要对方帮忙隐瞒,而纠纷产生、矛盾爆发就是秘密被意外撞破的时刻。

    形似松散、块状结构的内在逻辑,是这一干人轮遭意外“爆料”的难堪时刻:艾拉意外发现黛西和室友睡了;李奥意外发现艾拉隐瞒了西蒙的邀请;老公意外发现西蒙已经痊愈并与劳拉出轨;西蒙意外发现艾拉“背叛”自己试图去挽回劳拉的婚姻……而更为“滑稽”的是,秘密曝光前强势一方总站在不容辩驳、“绝对正确”立场PUA另一方,而弱势一方由于在客观生存中依附前者而不得不忍气吞声。所以保密行为,成为阶级地位的契约与义务,与信任和承诺无关;因此埋下了权力关系颠覆的种子。

    而秘密曝光前,观众已事先见证过强者的诡辩和弱者的理亏——一切最终以最无法接受又无可奈何的尴尬局面被摊在面前。正如《四十而惑》中黛比勾引皮特未遂,难堪袒露的那只美丽的乳房。

    声东击西

    《滑稽人物》在围绕西蒙和艾拉所编制的、愈演愈烈的多重三角关系中,当事人终将面临一个是与非的陷阱,而所有人无一例外的出于侥幸心理,选择了损人利己。但可惜天意弄人,结果损人损己,最终一塌糊涂。

    影片通过死里逃生的西蒙阐述了人生其实没有重生和侥幸可言的黑色主题。以Eminem的客串点明主题:死亡未必是坏事,我们现在有什么可庆祝(重生)?西蒙的不甘心导致其痊愈后拐入了错误的轨道,在他看来奋不顾身的浪漫行动(重拾旧爱)在世俗观念(艾拉视角)中是损人利己的大忌(勾引有夫之妇),并危害着近在咫尺的友情和失而复得的爱情,并让自己再次置于生命危险的边缘(被“初代绿巨人”打爆)。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无比沉重的悲剧内核——正如本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命运好好笑。相比“滑稽人物”的含蓄,反讽的意味表露无遗。

    (图注:相似的“先知”在《生活残骸》换成了另一“娱乐神话”——勒布朗·詹姆斯。)

    《史泰登岛国王》中,当在皮特被所有靠山回拒,被迫夜宿消防队的人生谷底中,之所以受容留,一是因为他清醒雷是爱母亲的,二是英雄父亲的神灵保佑,所以这里的人再不情愿也会搭救自己。所以皮特的求援毫不避讳“情感绑架”的成分。

    皮特的“非常之举”所显示的是其隐含的内心轨迹,后者则立足于情感关系内的分析推理。双方的对抗关系、本场戏的叙述基调都因此发生了变化:即使身在窘境,皮特依然能够凭借狡黠的智慧尽可能的占据上风。这场全片至关重要的段落率先完成了两个功能:从叙事端,通过直面父辈,终结了主角一路下沉的崩溃人生;又用“狡黠的智慧”在情感端让观众感到了一丝温暖和宽容。恰到好处的点出了皮特这个人物独特的魅力和厚度。

    口碑不高的《生活残骸》与本片亦如“双联画”,阿帕图分别写出了一体两面的家庭恐惧:父亲在时的恐惧、父亲不在时的恐惧。前者是阿帕图作品中唯一未挂名编剧、却动用最多城市空镜的影片。这些大可删除、缺乏实效的“空间打卡”承自绝症父亲保留的水晶球的功能:作为艾米随时随地、处处留情的“标记”;在结构中反衬其出场人设。

    而当艾米和医生艾伦分手后,她在之后此处到彼处的穿行中,城市空镜突然消失了。固定景象的消失,令失恋的艾米在生活中失去了空间坐标。

    (图注:最有意思的一幕发生在43分钟、二人首次约会的当晚,阿帕图在实景环境,以一个连续镜头中从暗到明,从内(酒吧)到外(街道)再到内(出租车)的过程,不动声色在三次空间变化中完成了双方关系的晋级。)

    传记结构

    类型划分上,《史泰登岛国王》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喜剧,而应归类于具有一定喜剧元素的传记电影。因此,我们才得以审视,自《滑稽人物》始,阿帕图创作转向后两个有目共睹的“顽疾”:冗长和难笑。

    传记电影通过选取发生在主人公一生或一段特定时期(破处、怀孕、患病等)的各种事件来刻画人物。不同的事件展示不同面向:如生活端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事业端的工作、责任和兴趣等。所以,传记电影多采用“形散神不散”的块状结构,事件间起承转合的戏剧关联未必很明显。《史泰登岛国王》情节乍看给人杂乱无章的印象:皮特送别妹妹、和母亲与雷撕逼、参加大学派对、接送雷的孩子、去纹身应聘、在餐馆打工……天壤之别的段落分布,反映主人公什么特质?背后有没有逻辑?

    影片的主人公皮特是一个稍有不适就迅速缩回舒适圈的“家里蹲”、“巨婴”、“Loser”。通过制造他生活线、事业线逐级崩塌的压力,迫使主角退无可退,最终学会面对的成长线索,是否与《一夜大肚》(Knocked Up ,2007)中的塞斯·罗根(Seth Rogen)差别不大?是否在失去曾经的缪斯后被迫“炒冷饭”?

    事实上,影片对皮特入木三分的刻画使其有别于以往阿帕图的废柴形象。或许,这就是执着于让演员们自己改编生活经历、并自己出演所想要达到“人戏不分”的效果。还有比本人出镜的传记片更趋“真实”的吗?“千禧人群”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在通体的纹身,更体现在其为人处世的各种细节:比如在雷的儿子要求下给未成年人纹身,似乎与为其创作“闪冰侠”同样认真;认为不值当通过对抗占有全部小费,即使失去自己应得的也想避免纷争。

    通过展现他在不同关系和不同事件中行为的共性,归纳总结皮特的原生性格:闪退。

    (图注:这是戏剧任务中主角必须克难的顽疾。从中,我们理解影片是紧扣内心冲突的故事,和主人公试图破处、偏行动向的任务,在叙述语境上,有明显区别。)

    收放自如

    皮特参加妹妹大学派对的段落足有6分钟,这个对主线毫无推进、令人出戏的闲笔难道不该整体拿掉?但如果将它放入影片的时间节点中,就会发现其结构的意义。派对狂欢位于137分钟影片的中心位置,在此之前皮特生活的各个环节都陷入了绝境:

    亲情方面,母亲接受雷建议,决定让皮特搬走;

    事业方面,纹身店当学徒的愿望,受嘲遇阻;

    爱情方面,女友通过假约会逼宫他表白;

    友情方面,死党们邀请他为抢劫药店把风。

    派对狂欢之后,自认被生活所弃的皮特“莽撞”地付诸一连串的行动。这不但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反而让自己落入了真正的困局:他直接参与了抢劫;并在捣毁了雷的家庭和自己家庭后,落得无家可归;继而被朋友和女友踢出家,走投无路下只能投奔消防局。

    (图注:在寄居消防队的段落中,队员们两次“恶作剧”的作用是清洁了皮特)

    不出所料,上述一系列实则“自作自受”的挫折中,皮特一项都没有面对,惯例的一逃了之。但鬼诡的是,他却意料之外的接受了一项绝非义务,完全可以甩手不干的任务,并乐此不疲的坚持下去——送雷的孩子们上学(?!)

    从剧作法来说,人物的这个“非常规选择”,罕见地未作用在其遭受阻力的反馈上,因为这个动作并非源自受压的挣扎——皮特的主动承担不能被归于“性格反常”,而是主角内心最本质的一面——被层层包裹的细腻和善良。

    作者的自信体现在,阿帕图将此“隐秘的真相”放入主角最亲近的关系中按下不表,反而故意强调他们之间各种的争吵谩骂……直到皮特做出这个令观众匪夷所思的“非常规选择”,不动声色地使得母亲、女友、妹妹三位女性对皮特的“无悔付出”瞬间取得了合理化。而在被洞悉之前,她们的身心奉献只能被误解成直男作者的意淫。

    (图注:行为背后的内心逻辑是皮特试图填补“父亲”缺席的伤痕。因为自己深受其害,所以不希望他人也经受这一劫,即使是他最讨厌的人的孩子。)

    《史泰登岛国王》作为阿帕图在构图和调度最讲究的作品,其影调偏灰发暗,低饱和度、在照明有限的空间内突出对比反差,全片画风距离喜剧类型最远。始终通过低角度仰拍画框中的皮特,导致其头顶上方始终残留着各种建筑物的天花板,时刻受到压抑的状态。而在调度中,人物多置于阴影或逆光的光位。最明显的是,在烈日当头的空旷球场,也尽可能将面孔笼罩在自身形成的阴影之内。不动声色的展现出主人公得过且过、不愿摆脱的现状是如何惨不忍睹。

    在严谨的叙事侧重和视听规划中,《史泰登岛国王》是在情绪、节奏把控上收放自如的成熟作品。漫画、救火、纹身、表白几个关键的情感渲染都点到即止,显得老练自信。回到影片“图腾般”的关键场景,即走投无路的皮特深夜来到他最不想面对的消防站的一幕。阿帕图实则利用皮特前后的“两次站立”便立住了影片。

    (图注:一次是中段站立在消防队门前,一次是结尾在曼哈顿街头望向天空,那里曾是主演父亲牺牲的地方,在明暗过渡中,现实与虚构的肖像完美融合。)

     8 ) 一些出乎我意料(不符合狗血套路)和留下了印象的小细节和点

    1. Scott和青梅竹马滚完床单后说的话,大概是“虽然我们一直有滚床单,但我们最好止步于此,我们不能确认关系因为我是个烂人我配不上你”,第一反应真的是渣男了吧😂但转念一想他好像是真的这样认为的而且他也的确说得没错

    2. Scott没有一开始就反对妈妈和Ray在一起,而是在得知Ray也是消防员之后才开始千方百计让他们分手的(baby Hitler梗百看不厌)

    3. 因为Ray的出场太令人讨厌我是真的觉得他接近妈妈不怀好意的,后面他前妻骂他的时候我还想“看吧我没猜错吧”,但后面Ray说“你为什么从一个最憎恨我的人的嘴里去了解我呢?”让我突然醒悟,好像你说得也对啊。get到一点人性的复杂🚬

    btw这里我还暂停然后emo了一下我自己爸妈的恶劣关系和恶语相向,一下子显得他们都没这么烂同时好像又更烂了(?)

    4. Scott最后也没有像啥爽文套路一样突然奋发图强考上哈佛变成人生赢家(那就是科林的故事了)开他想要的纹身餐厅,他只是从一个废人变成了没那么废的人,仍然算不上未来可期,但至少不用担心他随时暴毙了🚬一定程度来说也算很真实了,另一种程度来说pete也算比scott要强多了吧😂

    5. 史泰登岛上一直是蓝绿色调偏灰暗(也没有很灰暗)的感觉,感觉一去到纽约那色调就是一个天气晴朗光线明亮温暖繁华大都市

     短评

    he named the character after his dad😭

    5分钟前
    • It's all good
    • 推荐

    依然是“千禧一代”、“(自以为)酷拽潮(实则)浑浑噩噩老小孩开始缓慢成长”的人设,Pete那双似乎永远没睡醒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完了全部。比起Judd前面几部太过直白的R级闹炸笑点,将角度挖掘到更为内在的伤痛对抗、成长以及原生家庭的主题,显然成熟丰富了许多;时长问题让其在成为一部“单纯好笑的喜剧”这一目标略微走偏,可以稍作删减。但电影演员身份的Pete或许是和适合自己的剧本互相成就,或许是热度综艺掩盖了他的另一面,用他的魅力诠释了这个故事。从去年到今年的两部,表现得都出乎意料的优秀,也算惊喜。【SXSW 2020 HEADLINERS 5/5】

    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B/美式《钛》。前2/3极好的,无数的分叉、距离和隔绝。但是后面确实越来越靠拢类型,驱动力单一了。问题在于:假如我们必须让游荡的彷徨的人生成一种动作,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赋予其特异的逻辑,而不是只有传统的选择可以做?

    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用“成長”來形容Scott太簡單、太隨意、也太居高臨下了,在電影絕大部分的時間中,Scott周圍始終有一堵他自己築起的無形高墻,將他和他的敏感、脆弱、自私一起,困在其中自我厭惡、自我放棄、甚至自我摧毀,電影的過程中,在或被動或主動中,一步一步走了出來,最終實現了自我和解,在自我和解面前,成長與否無關緊要。帶著對Judd Apatow喜劇的刻板印象,也帶著對Pete Davidson在SNL的刻板印象,都顛覆了我的感受,我帶著看喜劇的期待打開,更多時候卻以看正劇的心在感受,不經意地調動我每一根敏感神經去感受其中的敏感,哭的次數比笑多,尤其是知道電影帶有Pete Davidson半自傳性質、知道Scott是Pete過世消防員父親的名字。

    11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中二青年?

    15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从没见过这么 fit 的 loser

    17分钟前
    • Jin
    • 还行

    以为是一个废人愈加废,结果搞个荔枝结尾,可惜

    22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你脱了地,做了饭,刷了厕所,就觉得已经辛苦工作过了?哈哈哈哈。。让我们出去单独聊下。。。(将之锁在门外)哈哈哈哈!!!

    25分钟前
    • jiade
    • 还行

    7.0/10 分。初看,蓝光。很个人化私人化的剧情片。。。

    26分钟前
    • Lonely
    • 还行

    看完之后我又更爱pete了一点。。。与其说是一部喜剧,不如说是一次pete davidson为自己的人生创伤而做的一次心理愈疗。。。这么一个没什么特别要紧剧情的片子,却到处藏了许多打动人心的地方。然后表演也都相当细腻自然到位,毕竟都是一干名角,包括拿过小金人的妈妈。。。失去父亲是永远的痛,即使他在别人眼里是英雄,也无法减轻这种痛苦半分。在球场里scott对一群消防员冷嘲热讽的那些疯话,毫无疑问就是pete本人最真挚的情感爆发。所以这个在剧里他其实并不是在表演,而是在整理自己对于早已远去的父亲的思念和怨恨。。。而且还处理得那么举重若轻。对此我只有respect。。。另外作为一个Staten Island的居民,对于这个片子里所有那些关于这个小破岛的各种吐槽,讽刺和描绘,也是充满了亲切感和理,所以要多加一星。。。

    30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励志搞笑片,不错

    31分钟前
    • Aletta Ocean
    • 力荐

    很有意思很个人化的片子

    35分钟前
    • 依然依然me
    • 推荐

    四星半。轻松诙谐的废青成长史,看到海报和简介后就觉得这会是我的年度最爱之一,有立马想看的冲动。男主角虽然很丧很颓废,但身上仍然是有很多可爱之处的。有时候甚至还挺羡慕影片中他的这段经历的。

    38分钟前
    • 七色潜水艇
    • 力荐

    4.5 有无数个落入美国独立电影套路的可能性,但流动的叙事始终都如同河流般将主角的生活带向了未知方向,对这种在他人的生活河流中顺流直下的观影体验毫无抵抗力,根本不想靠岸(片尾曲Pursuit of Happiness选得极好

    4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比起电影更像是帮助pete 对自己的解构和重建😢pd deserve the best😢

    46分钟前
    • 想吃肉
    • 还行

    抗抑郁药交配悖论,十岁纹身换老母艳遇,老友狗狗抢士多,消防通铺与敌同眠;SNL常驻Pete Davidson半自传改编,虽然阿帕图喜剧越拍越收敛主流了,但自然感人之处依旧

    5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Are you a weirdo""I am the weirdest"------------------------------------------------------------------------------------成人版coming of age 电影。笑点很足,也不缺哭点。喜欢顶着大驼背的Scott牵着两个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小孩走在上学路上,讨论彼此爱好的场景。

    53分钟前
    • L.
    • 推荐

    PETE DAVIDSON IS THE KING OF STATEN ISLAND!!!

    58分钟前
    • 李四
    • 力荐

    出乎意料,同托尼·厄德曼类似的观看体验,尤其因为这部电影适时地出现在我今天遭遇和Scott类似的境遇之后。那些底层的乖戾背后流淌出的温柔,弥补了我在萨弗迪兄弟那里没能获得的缺憾。角色与演员真实身份的交互性将喜剧内核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阿帕图可能就是新时代的卓别林。

    1小时前
    • Stiles
    • 力荐

    节奏明快,还挺容易看下去的。

    1小时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