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最后的棒棒2018

    最后的棒棒2018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何苦 

    导演:何苦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2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3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4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5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6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6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7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8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9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长篇影评

     1 ) 我为什么厌恶电影版《最后的棒棒》

    写了这么久影评没想到影评也要更新。主要是评论区有人说采访过主创,确定电影里那段并没有打广告。我觉得既然是事实就有必要澄清一下,也以免其他人对电影里的桥段误会吧。所以我也更改了一下评分。

    我没想到一个自己看完电影的评价引起这么大轰动。谩骂和“你行你上”这种论调在评论区蔓延,甚至有人私信骂我事后还把我加黑名单。我是冲着剧集的名气去看的,但是观众没有事先看剧集版的义务。电影也不应该是剧集版观众的所谓情怀的纪念处。我有权利在我观看完它的第一时间表达我的观点和质疑。也很开心能有人愿意和我心平气和的讨论。影评的言语确实有过激的地方。了解了一些以后“消费”这个观点确实偏颇了。但是大部分依旧是我现在的看法。怎么骂我我也不可能改变。觉得我装逼也好,傻逼也罢。我是无所谓的。这就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不要跟我扯导演多努力,感觉控诉我的人下一秒好像就要为导演的精神哭泣了。拍片子谁不努力?就他一个人努力了?作为观众有权利只看结果。我实在是没听说过电影评分还有给鼓励分的。

    ……………………………………………………………………

    这一阵国产纪录片终于获得了大家的重视。《22》口碑爆棚, 《死灵魂》也获得了很多的注目。坦白说,这两部历史题材的片子,最大的优点是真实和克制。但长达八个多小时的《死灵魂》走向了一个极端:毫无结构可言的流水账。 《22》相对好一些, 但也比较糙了。可我宁愿花八个多小时看一部只有史料价值,毫无艺术价值的片子。也不愿意看一部充满主观色彩,刻意煽情的片子。 我没看过剧集版,所以就只针对电影版而论:烂,没边际的烂。 基本问题就这么几个 1.摆拍明显 纪录片的灵魂是真实,没有或者极少有拍摄者的介入,更不要说引导了,简直是匪夷所思。说它是电视剧它又有点纪实, 说它是纪录片它又不配(明显有演的成分)。 不伦不类。

    2.煽情刻意 我欣赏克制的导演,他们的主观目的没有那么强烈。 《22》和《死灵魂》都是克制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要知道一个是慰安妇题材,一个是文革题材(后者还是个受法国资助拍摄的片子)。想要鼓动点什么简直太容易了。可是导演并没有。这段时间的很多文艺片佳作,比如《嘉年华》,比如《暴雪将至》,比如《暴裂无声》。都是我很欣赏的克制风格。这样的作品反而震撼人心。纪录片更应该如此。大段的使用音乐,大段的闪回,大段的煽情剪辑。坦白说,我很恶心,纪录片是绝不应该出现这种东西的。 3.旁白做作 4.结构混乱 可以说是根本没结构。这是在真实记录棒棒们的生活吗?后半部分严重脱节,跑偏的吓人。强行安排圆满结局升华到社会主义好,生硬,突兀, 又令人作呕。 《22》里面的慰安妇,没有政付扶持, 生活贫困。片子还是上映了。《药神》里又是讥讽警察又是讥讽医药代表,依旧上映了。 《邪不压正》里多个大尺度场面,也是上映了。我不懂有什么必要以一种自杀式的做法去鼓吹意识形态,你温和一点,我都能接受。

    5.出现硬广

    不想再说了,这个看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纪录片接广告,请问导演是何居心? 写在最后: 我觉得一部电影,技法上的东西要合格,这是最最基本的。这种东西也完全涉及不到所谓的广电审查。 你的结构完全混乱,你连真实都做不到,, 你疯狂的煽情。不好意思,这是归咎不到广电总局身上的。这只能说明导演是一个不合格的导演。 外国环境自由,有没有不知所云的大烂片呢?太多了,数不胜数。自由不等于拍好片。伊朗审查比中国严苛, 《一次别离》拿到了奥斯卡。严苛不等于拍烂片。别总甩锅广电,不及格电影就是不及格电影。不要屎吃到嘴里还觉得香,不要总给感情分,素材分, 鼓励分。不好的纪录片是对拍摄主体的不尊重。棒棒就要消失了,却还有人想着去消费他们,我们应该愤怒而非赞美。

     2 ) 底层小人物呐喊(高三党艺考生存练习)

    底层小人物的呐喊 ——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 在纪录片中,摄像机就像人的眼睛,它会超越个人来反映现实社会,是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就用最真实的眼光探寻繁华之景背后的底层小人物。 纪录片中大量使用特写镜头,在拍摄楼梯上的钉子,人物脸上的细纹等都运用到了特写镜头,不仅突出了棒棒们生活环境的窘迫,更描写了棒棒们被生活压迫所留下的皱纹。这样的特写镜头消除了我们在观察隐藏的细小事物时的障碍,并向我们揭示了事物的面貌,这样也揭示了人的形象。《最后的棒棒》将降格镜头,营造出时间更替、沧海桑田之感,同时将城市的繁荣景象与棒棒们所生活的生活环境做对比,更加突出棒棒们生活困苦艰辛以及棒棒们对生活的期待之情。 影片中的音乐一般来说是一种修饰性音乐,电影中的音乐运用不只是气氛营造的艺术需要,还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一首《时间都去哪了》运用降格镜头,使画面与歌词相融合,唱进了观众的心里,不仅唱出了时间变迁之快,更唱出了在时间变迁中棒棒们不变的悲惨命运。在拍摄拆迁房时,运用极具时代色彩的手机铃声将观众拉回那个时代,而刘三姐的电影光盘和老黄唱的歌,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更增添了一股地方色彩和年代感,也营造了一种棒棒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不断之感。 《最后的棒棒》运用单线结构加之以点带面,通过何苦的视角介绍了老黄、河南等棒棒的生活,通过以点带面透露出过着怎样困苦生活的棒棒并不是一个两个。直接运用参与式结构,导演何苦参与棒棒大军,更加真实的发掘了事件的面貌,不仅还原了当时场景的真实,更增添了纪录片的可信度。全程采用导演何苦自己的解说词,虽然字音不如其他纪录片标准,但呈现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感,同时也将何苦自己参与棒棒大军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解说词的方式直接道出。 著名影星巩俐说过“能打动人心的电影便是好电影”,而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正迎合了这一种说法。历史见证岁月,见证年华,更见证了棒棒对于重庆对于整个中国发展历程的重大影响。《最后的棒棒》以一种最真实、最独特、最细腻而又典型的方式将棒棒的形象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撞击了观众心灵最深处的情感。棒棒们在困苦生活中仍负重前行的精神,正代表了中国精神,正是他们这样的精神,才筑成了当今的重庆,才筑成了如今的中国。他们属于第一代农民工,而他们又是中国农民工中最典型的代表。他们是被时代遗弃的人,可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功臣,这部纪录片想要让观众了解的是在繁华的表面下还存在这样一群生活于底层的小人物,是对中国社会的彻底认知,也是唤醒中国同胞们的人文情怀。

     3 ) 我看过的最真实的纪录片之一

    emm,我是看了十三集的纪录片才过来的,感觉低分评价里的观点很奇怪啊,在我看来,这个片子的演员的真实感和存在感是极强的,这一点我觉得是这部片子最耀眼的弧光,是真正深入到这个群体中,被这个群体接纳,才能记录到这样真实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状态。如果真的接触过这些人,你会觉得简直不能再真实。。在我看来,大部分纪录片都做不到这一点,就像量子观测,人一旦面对镜头,很多东西会被不自然的扭曲,演员会带上面具夸大自己的情绪。能做到这点,不仅是导演何苦真正跟这群人一起生活了一年,而是导演骨子里的真诚,真正的把这些人平等看待,不过分怜悯,又不冷眼旁观,只是像朋友般加入他们的生活,把自己真的陷入了这个境地,拼尽全力的的跟他们一起对抗生活的苦难,才能提供了这样无比真实的视点。谢谢导演,让我了解了这样一群人。

    某最高评价里,所谓纪录片的规则,我觉得就是扯淡,电影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突破现有手法,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前仆后继的努力,无非是为了创造出新的表现方式。纪录片的本质是视角和切入点,这部片子因为导演的个人付出,得到了一个绝佳的视点,足以令人敬佩。

     4 ) 1个只有重庆才有,却又即将消失的职业

    作为1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无法相信这部电影在重庆的电影院只有那么1、2家的排片。

    买票之前就做好了难受和会哭的准备,毕竟每1次从他们身边路过,我是不敢去多看他们两眼的。不是嫌弃不是瞧不起,是不忍。

    是知道他们生活很艰难,也许1天到晚接不到1桩生意,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居住的是什么样的烂尾楼。

    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现在还在这个行业里的棒棒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年轻1些的人不愿意来做,觉得累又赚不到钱。

    好不容易攒的钱,被骗,被偷。或是生病医治,或是家里的孩子读书上学。1个老棒棒说他想把家里供2个大学生出来。

    他还觉得,这个社会大学生还是很厉害。

    我有时候会笑,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在重庆,从小听到大的1句“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去当棒棒。”

    可对于他来说,大学生是唯一脱离农村的出路。

    目前,除了朝天门,重庆最大的批发市场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大街小巷几乎是见不着了。

    也感谢何苦导演,去记录这样1个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5 ) 【一种声音】《最后的棒棒》票房口碑遭“双杀” 导演何苦独家回应:呼吁观者多些善意

    对于现在不甚理想的票房和口碑,何苦直言“不后悔”,“基本达到我预期了,因为我发现普通观众评价还是很高的,只有专业人士提出批评,我本身就是做给普通观众看的,不是做给专业人士看的,我也希望大家多些善意,只有心里充满阳光才能欣赏这部电影。”

    何苦赶往重庆途中,遭遇车祸。

    《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带伤出现在见面会。

    军人转型纪录片导演的重庆人何苦,自编自导自演的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已于17日全国公映。这部脱胎于同名剧版纪录片的纪录电影似乎出师不利,截至昨日19时,3天票房57万,豆瓣评分6.6,远低于剧版9.7分的亮眼成绩。昨天下午,何苦现身重庆时光里书店举行的观众见面及签售会,并对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独家回应了相关质疑。

    电影版口碑断崖式下滑

    《最后的棒棒》剧版问世于2015年,何苦脱掉军装“卧底”棒棒大军,用1300元钱和300多个日日夜夜的生存感受拍出了13集电视纪录片。镜头对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竭尽全力地活着,用厚实的肩膀成就了都市的辉煌,却面临淘汰,被社会遗忘……

    “真实的才最打动人。是我看过的触动最强烈的纪录片,强烈推荐一下。但是不会再看第二遍,太难受。光是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体现的正是绝境中的人性。”剧版在网络播出后,打动无数观众,豆瓣网友打出了罕见的9.7分,获赞最多的评论如此写到。

    然而,当这13集纪录片被浓缩成99分钟的电影后,观众迅速两极分化,打分一路走低,目前已滑至6.6分,57万的票房成绩亦不理想。认可度最高的评论《我为什么厌恶电影版<最后的棒棒>》里,网友列举了摆拍、煽情、结构等五大质疑,甚至怀疑导演何苦消费棒棒群体。

    导演呼吁观众多些善意

    “评论两极分化是在我预料之中的。”或许得益于多年的军旅生活,尽管刚刚遭遇意外车祸,晚到的何苦依然精神很好。他告诉重庆晨报记者说:“剧版13集有充分时间去铺垫,每一集甚至可以独立,观众看起来不枯燥,而电影限制很多,首先在时间上就仓促不少。”

    针对部分网友的质疑,何苦坦言不回避问题,“我在剪辑时也注意到一些问题,但也没办法,不能为了更好看去补拍或者摆拍,这是从纪录片的专业角度说,素材是原生态的跟拍、抓拍,不像故事片有分镜头,不可能在拍摄中戛然而止,要真实,至于广告植入问题,说实话,那些汽车品牌logo真不是广告,街上就那样拍到了,就要真实展现。”

    至于是不是消费棒棒群体,何苦苦笑道:“我们探讨下什么叫消费?这部作品为什么能上大银幕呢,不是我为了商业利益来做,而是很多千千万万的观众,包括发行人在内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觉得,应该搬进电影院让更多人看到,传播一种精神。”

    发行人找到何苦合作,也是个有趣的故事,“他找到我,凑了200万现注册公司来做这个片子,起因是他太太看了剧版被打动,发誓以后再不买奢侈品,他先以为老婆是三分钟热度,结果观察三个月她硬是一件衣服都没买,于是他也找来看,很感动,决定制作电影。”

    对于现在不甚理想的票房和口碑,何苦直言“不后悔”,“基本达到我预期了,因为我发现普通观众评价还是很高的,只有专业人士提出批评,我本身就是做给普通观众看的,不是做给专业人士看的,我也希望大家多些善意,只有心里充满阳光才能欣赏这部电影。”

    专家》

    剧版和电影版天生形态不同

    “毫无疑问,13集剧版从完整度来说比电影版好一些,它能够更丰富地呈现人物命运感,电影版稍微有些碎片化,也无可厚非,二者天生形态本就不同,我们应该注意到精神内核的一致性。”西南大学影视艺术系主任刘帆说。

    刘帆表示,电影版是对剧版的重新包装,加入了一些当事人的当下状态,有一定新意。“人文性质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应该与商业片比较票房,做纪录片首先要做好不卖钱的准备,但这种文化产品是社会的良心,这也是导演何苦精神可贵之处。”

    突发》

    见面会前导演遭遇车祸

    翻下20米悬崖跳车脱险

    昨天的见面会推迟了两个多小时,原定于下午3点出席的何苦未能按时现身,书店负责人李柯成一脸焦虑地告诉记者“导演的车翻下了悬崖,幸好跳车脱险”。

    李柯成给记者看了车祸现场照片,高高的悬崖下,一辆小面包车四脚朝天。他说,何苦是在昨日上午从贵州赶往重庆的路上出事的,“他刚刚结束了为贵州山区儿童放片的公益活动,赶回来参加见面会,在一段山路上车翻下20多米悬崖,不幸中的万幸,他和司机及时跳车脱险,获救之后在当地医院做了检查,还好伤势不重,才又继续往重庆赶。”

    见到何苦时,记者注意到他已无大碍。“一点皮外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在做的事情。”原来,最近他一直往返渝黔两地山区,送电影下乡,“棒棒本来就是讲农民乡亲的故事,大家很爱看,已经放了19场电影,能够身体力行地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群体,我觉得值。”

     6 ) 就算有各种大V大号保荐,它还是一坨垃圾

    只会五个字的华北影评人史航公公,叕推荐了一部电影,叫《最后的棒棒》(刚好五个字)。

    真是棒棒的。

    棒棒者,不是母亲牌牛肉棒,也不是孙悟空的金箍棒,而是流动在重庆城市角落的挑夫——他们人手一根油亮棒子,挂一捆粗绳,揽活挑东西。

    棒棒军会在重庆发扬光大,大半是重庆的山势与城市格局影响。再者,重庆有根深蒂固的码头文化,需要大量人手,从事物流搬运。

    棒棒说来,并不神秘。但凡去过重庆,旅游还是走访的,都能在街头抓拍到几张(我也拍过)。老年棒棒体衰虚弱,渐渐老去。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进步,年轻一辈不愿从事这种苦力。这大概是电影的制作由来。

    看几个大号推荐这部纪录片,我就进电影院,看了《最后的棒棒》…

    然鹅,不到十分钟,我心里就大叫,这是何苦!

    我TMD的,这是何苦啊!

    名为何苦的这位导演,不仅在电影里以青年棒棒身份露面,而且给自己塞了许多镜头。譬如在床上辗转反侧,在街头挥汗如雨慢镜头,最后…………更是变成一名有头脑的包工头,带领棒棒赚钱致富,老年关怀夕阳红。

    等等,不是说好了,关怀最后的棒棒嘛,你到底在干什么?!

    《最后的棒棒》可能还排不上最难看的纪录片,但肯定是这几年,我在电影院里头,最糟糕的观影体验之一。

    不得章法的纪录片多如牛毛,甚至有一类纪录片,本就是做练手用途的。但这部《最后的棒棒》(记住这五个字),它几乎在实践一切能搞砸一部纪录片的方法。

    何苦完全照搬2014年和2015年的素材,重新剪辑,在无法出现自己形象的地方,强行后期配音解说,后来连人物的说话口型都不管不顾了。总之,导演对棒棒这个事情,有很多话想说,100分钟塞不下。

    这个老了,那个老了。这个苦,那个苦,导演自己最苦。最后,你根本分不清楚,谁到底是谁,以及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更可怕的是,导演知道光有一张嘴,观众还是无法领会那份心思情意。何苦同志,从头到尾,加入了一些连他自己听了都会抹眼泪的罐头音乐,全程铺满。怎么哀婉怎么九转大肠怎么来。

    “棒棒呦~”

    猛然听到这样的唱词,我以为在看一部大型CCTV-7的MV。中间部分,导演更是放飞自我,真的拍了一部有歌词的MV,还有各种重庆城市变化的延时摄影镜头——

    解放碑又起了高楼,千厮门大桥雄伟,嘉陵江上船舶往来,大剧院灯火通明……

    就是巨型的中国梦现场了。

    我没看过之前的电视剧集,现在也彻底不想看。有人解释说,不知导演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令这次的剪辑浓缩,变成了一次灾难。

    对不起,我没兴趣。

    它就是胡乱闯入电影院,搁在大银幕上辣眼睛的自恋视频。那些鼓吹叫好的大号们,你们对纪录片,到底是有什么样的误解?

    一部纪录片,如果需要导演在那一通解说,自带演出,它还叫什么纪录!

    这是低级剧情片的拍法,画面无法承载故事,没有交代足够的信息量,只能靠后期ICU抢救,最后,还是个千疮百孔、心律不齐的植物人。

    还有那些说,“这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纪录片”,去你老干妈的。没看过马莉从锋的纪录片,总听说王兵赵亮吧!

    我不应该用如此粗俗粗暴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愤怒。可眼见“最好的纪录片”被如此滥用,被商业行销浓妆艳抹,就差系上一条红领巾,我真的感到魔幻与绝望。

    都砸了200万,还不够多吗?

    收买大号,制造口碑。

    有这200万,应该再去拍一部纪录片,而不是等着如你所料的市场遇冷了,说观众没有同情心,无法关怀到最后的棒棒军。

    嘴脸都那样了,还装什么有情怀啊。不要再用公益情怀之类的戏码,去榨取观众们被这个社会蹂躏之后,残存的善意。

    就因为去年这个时候,一部《二十二》火了,所有人都盯上了纪录片高票房这个香饽饽。因为从商业规律来说,纪录片投入极少。依靠导演单兵作战,有台机器(《最后的棒棒》有许多画面根本不合格),只要找对纪录对象,基本上,一部纪录片就成了。要是带点情怀,有点煽情效果,那就被纷纷挖掘出来了,丢到电影院里搏一搏。

    只要不犯一些越庖代俎的事情,观众对纪录片,还是较为包容的。普通观众,会想了解周围世界的人事物,衰败的工厂和矿区,难以治愈的中国病,甚至是舌尖上的美味。纪录片都充当了那一双眼睛,只是,千万不要蒙蔽别人的眼睛,在那满足自己的高贵同情。

    最后,棒棒老去,棒棒要消失了,就真的一定要大张旗鼓去缅怀?

    想起来前不久,网络上流传了“香港最美搬运工”的图片报道。今年30岁的香港姑娘朱芊佩,她的工作,是在街头卸货搬货,一天能干三个男人的活。

    固然冠以这种最美噱头,是民众关注追逐的来源。一个人选择它的工作,有生活所迫之说,但更多时候,是个人的选择。出卖自己体力,获得报酬,有温饱衣食,何尝不是一个健全社会人的立足基本,社会分工之必须。

    老人能颐养天年是修来的福分,但像日本等地,也有许多老人活跃在其他岗位上。

    倒是一提到最后棒棒,一把辛酸一把泪的,希望别人用电影票为自己的感动状买单,恐怕才是刻奇至死的玩法。

    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7 ) 心平气和地反驳低分

    (利益相关,因为非常喜欢剧版的《最后的棒棒》,采访过导演)

    7月份的时候就看过电影版的《最后的棒棒》了,当时跟一名团队成员吃饭,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说出来,“电影版的估计会低分,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但当时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打一星的……所以这个4星里面大概有1星左右的情绪分

    这部电影有没有问题,当然有,我先说几点

    1、出场人物过多,主线人物不明,导致情节略显密集杂乱。剧版里面有非常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比如河南借钱之前破天荒地给导演送了一带蛋糕,等何苦把蛋糕都吃了,才扭扭捏捏开口……这样的细节多么生动,就像水草飘于水中,饱满地摇曳,但电影限于时间,减法又做得不够,舍不得砍掉主角,每个出场都要给戏份,只好把这些细节都拎出来,进行了密集的排布,于是水少了,水草还一样多,情节还是饱满,但摇曳的空间不够,所谓繁枝损花色。

    2、配音和插曲,包括时不时闪入的延时摄影,老实说这是个审美问题,不好说什么,我采访过的几位棒棒觉得特别带劲,但肯定是不符合豆瓣审美的

    3、结尾正能量,与前半段的整体画风有巨大而突兀的转变,但这是个大家都懂的尺度问题,导演说他还删去习讲话中关于gcd的部分,算一个小心机,我个人也觉得对片子的观感伤害挺大的。片子是否一定需要这个正能量来做某些保证,我个人也持中立态度,毕竟每个人心里有每个人拿捏的标准,在现在的传媒环境中,无论直白的勇气还是谨慎的婉转,都挺需要勇气的,谁也别装外宾

    接下来就说说片子被集中吐槽的,我完全不能同意的地方

    首先是摆拍问题,什么叫摆拍,我理解的摆拍是,牵强地重现曾经有但现在没有了的画面,或者干脆设计根本不会出现在现实中的画面,造成情节虚构和扭曲的情绪表达,所以导演摆了啥,给棒棒安排生意了?阻碍房子拆迁了?让河南去当网红了?

    非要扯到摆拍,为了表现家庭和睦,结尾大石女儿给揉背的地方大概有刻意为之的痕迹,但舌尖第一季里面还每集都拍了大团圆合照呢,摆了吗?摆了。真实吗?真实。好看吗?好看。大石一家两代人勠力同心,互相扶持,是整个拍摄群体里家庭生活最温馨的,但这个温馨要怎么去表现?何苦选了一个他认为温馨的画面,这个画面如果让人觉得假,那你可以认为导演的表达水平不高,但还真牵扯不到摆拍问题。

    其实说到底,摆拍问题涉及到的是真实性原则,这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问题,即导演能不能干涉片中人物的走向。不干涉拍摄对象这件事是拍纪录片的基本原则,全世界的教科书都是这么写的,导演也知道,但他还是介入了,为什么?当然是为了更真实。实际上,在拍摄时,导演的另一个身份就是货真价实的棒棒,除了请摄像的费用,他得用自己当棒棒的收入完成全部开销,一样要为没钱吃饭发愁,一样要流落街头,一样被商场门口的保安驱赶打架,他就是最后的棒棒中的一员,而不是一些人想象的主角光环加身,去秀一下正义脸。

    这就是为什么棒棒群体最终接纳他,信任他,并且喜欢他拍出来的故事。何苦一开始尝试过只采用跟拍的方式去拍摄,这是一种裤腿不用沾泥点子的拍摄方法,非常符合学院派和各位纪录片原教旨主义者的洁癖精神。远远旁观就行了呗,多么干净优雅,但那真的是真实么?抱歉,如果真的要讨论关于人的真实,我只服一个标准,那就是直面人心,而不是任何其它形式。

    说完这个,讲讲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作为媒体从业者,我见多了会讲故事的人,毕竟,讲故事已经是当前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了嘛 :)

    但何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敏感地发现了他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最有故事性的那部分。老黄劳苦一生,诚信、靠谱,善良,何苦显然是最同情他的,但他同样讲他的固执和保守,讲他命运的必然性,甚至这种必然性又从何而来;老杭是个有些小机灵的人,会带领老黄偷奸耍滑,在电梯里面偷换女顾客百元钞票那一幕,是一个小奸恶但又良心未泯的人在道德线上的来回挣扎;老甘的命运充满坎坷,但他用天性乐观把这种坎坷变成了某种荒诞的喜剧,但这个喜剧背后又是悲凉……

    这里面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你我看不见的地方,面目模糊,人生单调,在普通人那里只会得到一个评价“他这个人有什么好聊的”,但在何苦的镜头下,这些人有了极其立体而层次丰富的人生色彩,不只是顽强、善良、勤劳,也不只是狡黠、封闭、穷苦,而是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曲折,有眼泪也有欢笑,极其精彩地活着。片子里面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老杭请人打了棺材,他躺下去试了试,说“还挺宽敞的“,表情平静喜乐,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何为”知天命。”

    当然,非要让人去看了剧版的纪录片,或者了解了相关背景,才可以评价电影是一件非常耍流氓的事情。电影本身传达的,就是它应该得分的全部理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打一星的同学真的只是基于电影本身么,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是,一星评价里大量掺杂的是对导演个人的道德评价(来自想象),对棒棒群体的想象(必然是被利用),对大号推荐的讽刺(必然是被收买),对纪录片既定规则的维护……

    而我想说的是什么呢,这部电影当然不完美, 情绪不够克制,结构不够精巧,画面不够优美,配乐不够有逼格,连带着主题也没有剧版那么深刻了,显然不是一件完整电影工业线上的成熟作品。宣发费用也寒碜,才200万,而导演还老跑到山区去放坝坝电影,这些人即使说好也在豆瓣上体现不出来。

    但无论这部电影有多么粗粝,它的内核中依然有极其珍贵闪光的部分,那就是导演挖掘到了片中每一个棒棒在努力活着的精神力量,片中的棒棒都是没落行业的暮行者,他们身上的力量是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拥有的力量,导演把这种力量表达了出来,非常非常牛逼。

    完。

    ps:看到还有人吐槽导演消费片中的棒棒,根据我的采访,首先,出现在片中的每一个人,导演都确认了授权,包括那些顾客啊之类的;其次,片中有个细节,就是老黄回到女儿家去做理疗,被骗了,后来又感动了店家,可以每天去免费按摩,那段时间导演在重庆做工程,挣了点钱,立刻跑去帮老黄给按摩师傅付了3000块,那时候他连自己的片子能不能做出来都不知道;最后,我采访的棒棒们都很喜欢这个片子,因为觉得特别真实,大石一家还自己买票去电影院看。。。。。

     8 ) 感谢何苦

    《最后的棒棒》,这是导演何苦从部队正团级转业后,亲身到重庆当“棒棒”的亲身经历所拍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纪录片)。

    什么是棒棒?

    “棒棒”是被这个时代淘汰的职业,但是他们却永远留在历史和人的心中,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提供便利,也注定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压而过。

    四川、重庆以外的人可能不清楚,在我小时候,1990-2000年左右,我的老家四川巴中比较多的是“背篼”,他们从事着和重庆“棒棒”一样的下苦力的工作。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他们是在城市中从事搬货、运货等“下劳力”的底层劳动力。他们搬运大件商品如家具家电,小到市民买的一两把小菜,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活路”来源,没有固定的收入。我们老家的“背篼”和“棒棒”一样,都是这种职业,不过所用的工具不一样,四川是用背篼背东西,重庆是用棒棒挑东西,俗话说“重庆人挑得,四川人背得”,就是这么来的。

    ---背篼

    --棒棒

    有些朋友可能看过《山城棒棒军》可能就有所了解。

    他们与工地上的“工人”“农民工”还不一样,“棒棒”很多是大龄劳动力,超过60岁居多,这样的劳动力,工地上也不会要。这些老年农村劳动力,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得不当棒棒的理由。

    《最后的棒棒》在网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3集的纪录片版本,上映于2016年。另一个是90分钟的电影剪辑版,上映于2018年。同样是那个导演何苦,同样是那一群人“老黄”、“老甘”、“老金”“河南”、“老杭”、“大石”。

    网上评分两极分化,13集版本在豆瓣高达9.6分,90分钟电影版本在豆瓣只有6.8分。我是真的搞不懂为什么,喷电影版的网民大多喷的是导演摆拍、对口型、结尾主旋律等等原因。

    我认为,电影是在大众院线上映的,是要经过严格审查的,何苦作为导演,作为团级转业军人,亲身去当棒棒,结尾不能升华?不这么拍能上映?就电影本身技巧而言,肯定有瑕疵,例如配音口型对不上等等,但是他的真实足以让我们忽略掉所有瑕疵

    就拿何苦自己唱的那首主题曲《棒棒》来说,也被很多所谓的影评人诟病,我觉得正是因为他的非科班出身,正是因为他的唱歌带口音,才与这首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十分贴合,才更加的真实动人。

    剧中的几个人物,很多细节和事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老黄:导演何苦的师傅,也是本片的主角之一。

    1、第一个月,何苦原来说好了,作为徒弟只干活不要钱,在2014年,俩人1个月挣了1034元,老黄非要给何苦分钱,非常质朴的劳动人民,但是他又不会认字算数,只能把零钱摆成两堆,你一张我一张的分钱。

    2、路过一个残疾人乞丐,老黄掏出了几块钱递给乞丐,乞丐不要,老黄还是给了乞丐钱。

    3、老黄挑东西,雇主跟丢了,等了五六个小时,又下雨,脸都冻僵,他却没有丢掉东西或者自己占为己有,最后通过警察找到雇主,都已经到了凌晨,雇主非要给100元。老黄说,本来是20元,因为等了很久又淋了雨所以必须加10元。

    4、有一家人的厕所堵了,老黄跪在地上用手,没有带任何保护措施,把下水道的堵塞物掏了出来,收入20元,最后用香皂洗了三遍手。雇主说,香皂不要了,你拿走扔了吧。

    5、老黄贪小便宜,被忽悠去做免费三天按摩理疗,三天完了,老板忽悠他继续做一个月,老黄坦诚自己是个棒棒没钱,老板得知没有油水,立马变脸,要产品费524多元。不得已老黄哭丧着脸从兜里掏出层层用塑料袋包裹的现金,一层层解开塑料袋、纸巾、数出钱来,都快哭了。最后结果是老板良心发现,忍不下心骗他,最后免了三天的按摩理疗费用,还承诺以后免费都给老黄做理疗(我猜大概率是因为摄像跟着,他们不敢骗人)

    6、结尾老黄得了高血压,有脑血栓症状,不得不放弃当棒棒,回老家,而他当棒棒的理由也是为了帮女儿还20万的房屋分期付款。他几次晕倒,都重复说一句话,死了都不去医院,花太多钱。

    河南:赌棍河南,大胃王,一顿饭吃一锅,是几个棒棒中最年轻的,在2014年45岁,他嗜赌成性,不愿意脚踏实地挣钱,幻想打牌一夜暴富,也是一个可悲可怜可气的人物。

    1、河南找何苦借钱翻本,何苦借了他几百块,他还觉得不够,还想让何苦找其他人借钱再转给他。

    2、河南在一家饭店帮工,讲好一天工钱55元,包一顿饭。后来因为吃太多,被老板嫌弃,改为一天40元,就这样,河南还干了3年。后面因为河南想吃两个鸡蛋,被饭店老板辞退。

    3、最后河南成了吃播,号称一桶哥,一顿饭吃一脸盆饭,并成功吃垮一家网红公司。。。到现在为止,网上还能找到河南的视频,大概是现在的小直播公司为了圈钱,围着他拍视频吧。

    老金、老甘:

    1、没有电饭煲,用热得快插在锅里煮猪肉,真的是人才。

    2、老金靠捡瓶子、捡垃圾为生,卖废品的时候学老杭骗称,用大雪碧瓶子装满了水,还是洗碗水,结果被发现了,不得不把一大瓶水喝光,真是好气又好笑,其它人都没被发现,是因为装的少,老金傻不愣登的整一大瓶,真的是搞笑。

    3、老金最后得了老家十几万拆迁赔偿,最后因为疾病去世,也是剧中几个棒棒中最早去世的。

    4、老甘老金一般两周吃一顿肉,主要是靠去捡饭店客人吃剩的残羹剩菜,他自我安慰道:我都是选了的,捡的干净的吃。

    大石:

    从“棒棒圈”里面走出来的“成功人士”,靠着一根棒棒,在重庆买了两套房,他深知下劳力挣不到钱,必须开动脑筋,于是他租了几套房当起了二房东,天天贴小广告,并且成功把自己的女儿培养出来,家里终于出了大学生,老年退休每个月领养老金,可以算是安度晚年了。

    老杭:

    1、在棒棒居住的地方叫“自力巷”,是从1996年就应该被拆除的,拆迁办提前贴出了通知,但老黄他们没有提前准备,东西没有搬出来,租的房子被拆,东西全部被埋在废墟中,老黄衣服都没有穿一件,在外面睡大街睡了好几天,身无分文。最后在一天晚上,是老杭偷偷摸进去帮老黄把钱和衣服拿出来,自己手指也被割伤留血不止。

    2、老杭之前下劳力做活路收了100元假钞,还倒找给别人80元,他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最后他不得不找一次机会,把假钞骗给下一个雇主,那个雇主发现了却没有点破。摄像在胖记录下了全过程,老杭的脸上也显出了内疚和后悔,表情极为复杂。

    3、老杭最后回老家,自己亲手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再好的房子只能住几十年,只有棺材才是永远的陪伴”。

    我的感受

    1、剧中大多数棒棒在遇到生病受伤时候,基本是不会去医院的,一般都在路边江湖郎中那里放放血、拔拔罐、整点狗皮膏药,因病致贫情况极为突出,没有保险、没有社保、一生大病就丧失劳动力,而且吃的差,干着重体力劳动更容易生病。

    2、当画面从“自力巷”的残砖烂瓦转到重庆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时候,我感慨万千,一方面是社会的对比如此强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方面是感恩劳动人民的付出,才有了如此现代化的都市。

    3、这部剧和黑泽明的《七武士》一样,也侧面反映着人类的本性:爱、邪恶、龌龊、劣根性结合在一起,可爱、可恨、可怜、感动、感慨、感叹。这些在老杭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会为了义气冲到自力巷的废墟里帮老黄把包裹偷出来,弄得手指受伤流血。也会因为贪小便宜被人骗的只剩5块钱。他不幸收到假钞,想用出去,却诬赖善良的雇主。卖塑料废品的时候也会会偷偷加水骗称,人性实在是很复杂的。

    4、“马太效应”同样在剧中体现,《圣经》马太福音 25章29节:“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棒棒大石通过奋斗,开动脑筋,贴小广告搞二房东,终于走出了棒棒圈子,在重庆买了2套房,交了社保,退休每个月领养老金。而棒棒老杭本来就没钱,还因为贪小便宜被骗子把仅有的钱都骗走。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社会法则就是这样。

    5、真实社会有的情况是这样,越累的工作越不挣钱,所以有这句话“挣钱不辛苦、辛苦不挣钱”,棒棒们整天汗流浃背,挣的钱还不够吃饭,更别提有时间思考有时间进步,他们大多始终在这个圈子里循环,几十年如此,无法摆脱。

    6、感谢何苦导演,身为部队团级转业,本来可以过上很轻松的生活,却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亲身当棒棒,融入到纪录片中,与其他有些纪录片作为旁观者角度记录有很大的区别,最后他的13集记录片仅仅卖了2万6千块钱。

    写于

    2020年7月12日星期日

     短评

    一言難盡。題材滿分,節奏不對(主要是剪輯太有問題了!),結尾為什麼要插入紅專正的尬調子,anyway 還是適合 docu-series 的形式……

    3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今天下午请了三个小时的假,深圳下着暴雨,刮着台风,打个摩的去看的,浑身湿透了,6点看完回来公司,加班到现在。你说我对这部电影是怎样的热爱

    8分钟前
    • Mr.zheng
    • 力荐

    素材拍的其实还不错,导演技法有待提高,尤其是这个莫名其妙的结尾,与影片主题毫无关系的吹捧,实在无法理解……

    12分钟前
    • metaphor17
    • 还行

    没看过9.7分的剧版,可能重新剪辑确实带来一些瑕疵,不过可看性依然挺强的。每个时代都有被遗弃的一群人,支持有心的导演。导演何苦这个名字也很应景,何苦呢?应该是一种责任感吧。

    13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它当然不完美。甚至我都不敢说“这部纪录片好看”。这部片其实就导演一人在折腾,演员表都木得查!但是一个棒棒收到百元假钞之后,某次想偷偷换给一个女顾客。被年轻的女子发现了,一顿数落,最后撕了假钞,说算了算了,看你年纪大了,算我换给你了。老棒棒站在那里,也不辩解或骂两句给自己挣回面子。他就是站在那里,手里捏着找回的零钞和那把被撕成碎片的红色假钞,眼里都是泪。镜头这时候一直停在他脸上。这是我全片里最难受的十几秒,心里大喊:别拍了!别拍了!!……

    17分钟前
    • 夏之轻寒
    • 推荐

    很多对话明显是后期配音,一些应该就是摆拍,有念台词感,很“土”,很“正能量”。。感觉也并不是只出于“求生欲”,不光政府,几乎所有人都很正能量,生硬但也很难说完全不真挚。。怎么讲,我微信里从搬家师傅到中介小哥的朋友圈确实都很正能量。。拼死干活的老棒棒终于等到女儿还上房贷的一天,然后女婿立刻贷款买了辆好车,但女婿也不是好吃懒做,只是这个时代吧。。劳动人民和唧唧歪歪的知识中产是平行宇宙吧。。

    19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可能排不上最难看的纪录片,因为它几乎在实践一切能搞砸一部纪录片的方法。作为「胡乱闯入电影院的视频」,肯定是这几年最糟糕的观影体验之一了。那些鼓吹叫好的大号们,你们等着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很差

    算不上一部好的纪录片电影,但愿意打个高分。至于那些打一星的,这一部至少比爱情公寓还有筑梦电影圈高出不少吧

    27分钟前
    • Melody~
    • 推荐

    灾难。很害怕毫无天份和水准但却很实诚的人。最差的纪录片手法,大量滥情的慢镜配乐煽情;大量的摆拍为了达到导演怜悯的目的;毫无用处的重庆航拍城市过场夜景;做作的导演画外音和时代回忆。拍摄不是为了感动自己,而是把他们展示给我们看就够了。导演脑子完全没条理,不懂剧版怎么有9.7分的。

    32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很差

    真实到残酷的底层众生。既感概,又叹息。曾经在重庆呆过几年也曾在车站叫棒棒扛过行李的我,更是别有唏嘘。为了拍一部纪录片竟然真的当了一年棒棒,这样的导演值得钦佩。虽然略生涩,记录比拍摄技巧更重要吧。如果没有后半段的某种拔高,应该更好。2018.08.08 成都峨影1958电影院

    37分钟前
    • 南风吹木
    • 还行

    尽管镜头剪的有些碎,素材也有拼贴之嫌,“城市”与“乡村”的画风割裂,还有部分是明显的摆拍;尽管后半段(大概是为了过审吧)强化了正能量,增强了光明尾巴的亮度,但还是被这么一群默默的底层劳动者有所打动,生之不易,活之艰辛,却依然顽强地生着活着,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这与导演的拍摄技巧无关。。。

    38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还行

    难看死了,各个棒棒间跳来跳去,到最后我都差点没分清老黄老杭。音乐莫名其妙乱配乱剪,把导演觉得孤独的悲情的一股脑倒进来。就当是转业干部导演又要当棒棒又要当包工头还要顾拍摄,乱不过来吧。结尾更是捶捶后背揉揉肩的春晚合家欢大合唱,直至厉害了我的国。爱奇艺给2.6万不错了,如果上映没捞到几块票房,何苦还是听赏识他那位老板的,回工地吧,“拍纪录片干啥”。

    43分钟前
    • seamouse
    • 较差

    老一批,但不是最后

    46分钟前
    • 逆风飞扬
    • 还行

    作为一部纪录片居然剧情连贯又热闹 好像看了一集雾都夜话哈哈哈 被大重庆人民的乐观爱国精神感染 丁点儿都没遭煽情到可啷个办喏

    51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没看过纪录片剧集版,但被剧集版9.7分的高分骗进了电影院,这就是一场灾难,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看上去应该是导演混剪了不少剧集版的素材,强行摆拍加后期配音对口型,配乐煽情卖苦的功能更是被用到了极致,没多少人物就被导演拍的那么混乱,最后直接把《最后的棒棒》混剪成了《厉害了,我的X》。作为一部纪录片,结果没见现实,只看到一幅谄媚的姿态,导演的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凌驾于一切之上,如果抱着这种态度做纪录片,那何苦要非要拍呢。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作为一部纪录片,同期声和现场声都太少了,可能是录音设备的问题吧,很多画外音甚至现场对白都是配音的。很多这样的画外音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叙事,而这样的刻意叙事有点太多。反而是像换钱的段落挺好的,没有配音,也真是很多。

    60分钟前
    • yrh
    • 还行

    非常真实了~不谈技巧,胜在朴实~重庆特殊的地形地势特征和城市建设的速度在那个年代孕育了一个这么特殊的职业。

    1小时前
    • 钱钱⁹猫头嘤嘤
    • 力荐

    前半段挺好,“哀民生之多艰”;后半段秒变“厉害了我的国”。对不起,这画风的突变,我有点儿难以接受。

    1小时前
    • 霾桑 等108个人
    • 还行

    不否认当年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也尊重这个职业群体,不过建议还是去看13集的剧集版。

    1小时前
    • 请叫我腹黑
    • 还行

    第一次令我看到半途忍不住退场的片子,没看过高分剧集版,不知道从剧集版到电影版中间经历了什么断崖式下跌,毫无节制的煽情配乐、做作旁白和慢镜头特写(尤其是对导演本人工作场景颇为自恋的慢放)恍惚让我以为在看某档不入流的地方台苦情民生节目,本该更利于表现真实感的粗糙杂乱的镜头下竟然混入拙劣表演痕迹外露的疑似摆拍场景,这是对棒棒这一边缘职业最刻奇、最廉价的展现甚至是消费,充满主观先入为主的自怨自艾自我感动,却丝毫不能令我产生共情,尽失纪录片的操守。去看看《大同》是怎么拍老百姓的人间疾苦的吧。

    1小时前
    • Alain
    • 很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