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嗝嗝老师

    嗝嗝老师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印度2018

    主演:拉妮·玛克赫吉,内拉吉·卡比,萨钦,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希特·萨拉夫,维克拉姆·戈克哈尔,雷伊·舒克拉,阿西夫·巴斯拉,加纳特·拉玛妮,侯赛因·达拉尔,伊万·罗德里格斯,坤纳·斯内德,哈许‧梅尔,什库马尔·苏布拉马尼亚姆 

    导演:西达夫·马贺拉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六十岁未婚国语

    • 更新HD

      美丽的声音

    • 更新HD

      美国黑人魔法协会

    • HD

      交响尸人梦

    • HD中字

      荣耀的代价

    • 更新HD

      我不是酒神

    • HD

      猫狗大乱斗

    • HD中字

      小小恶信件

     剧照

    嗝嗝老师 剧照 NO.1嗝嗝老师 剧照 NO.2嗝嗝老师 剧照 NO.3嗝嗝老师 剧照 NO.4嗝嗝老师 剧照 NO.5嗝嗝老师 剧照 NO.6嗝嗝老师 剧照 NO.16嗝嗝老师 剧照 NO.17嗝嗝老师 剧照 NO.18嗝嗝老师 剧照 NO.19嗝嗝老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经过无数次面试失败后,终于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然而她被指派的班级学生却是全校最顽皮的学生。

     长篇影评

     1 ) “我这么努力,不过是想成为一个普通人罢了”

    国人对印度电影认知此前一直停留在宝莱坞是好莱坞的山寨、五毛特效、警匪神剧和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层面上。

    印度神剧片段

    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随着《我的名字叫可汗》、《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席卷全球,印度电影俨然成为世界影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剧照

    事实上,所谓“宝莱坞”并不是单纯指印度对美国的戏仿,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影生产基地。印度电影的产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与好莱坞的出口路线不同,印度电影大多面向本土观众。在印度,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永远是板球,而电影院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休闲娱乐选择。

    印度观众在影院(图片来自网络)

    10月12日又有一部在当地广受好评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在国内上映 。

    《嗝嗝老师》海报

    本片改编自身患疾病的美国教师布莱德·柯恩的真实经历 。同样是战胜缺陷和歧视,同样是做教师的梦想,但当电影把视角从美国男性转变到印度女性身上时,便产生了非常与众不同的效果。

    《嗝嗝老师》在情节上属于典型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励志片叙事路线。影片讲述了身患图雷特综合症(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由于身体缺陷而遭遇歧视,在经历数次应聘失败后,终于克服困难,带领“差生”走出低谷,成为一名优秀高中教师的故事。

    以梦想、自由、平等、人性、亲情等温情的主题为核心,对故事做出喜剧化和本土化的加工是印度电影成功的秘诀之一。这些特点在《嗝嗝老师》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本片涉及到的图雷特综合症并不是生理缺陷,而是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图雷特综合症在电影《寄宿学校》和美剧《无耻之徒》、《百年酒馆》中都出现过。在励志电影中,无法改变的生理或其他缺陷实际上赋予了主人公“异类”的色彩。如何处理异类与主流认知/歧视的矛盾一般会作为电影的主要叙事线索。

    以此为题材的励志电影所要表达的无非是这样一个主题:我这么努力,不过是想做一个普通人。

    印度励志电影之所以在国际上受欢迎,不仅因为他们塑造出的独特喜剧和歌舞氛围,而且由于其中折射出许多现实问题和人文关怀。比如,《神秘巨星》大谈离婚和家暴,但外壳包裹的是女性的梦想;《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直面刀刀见血的种族和宗教争端,但走的还是喜剧和温情路线。

    《神秘巨星》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

    今年4月在国内上映的《起跑线》依旧是包装在家庭喜剧之下、反思印度教育的现实题材,该片在上映后曾经是当地的热门话题。

    《嗝嗝老师》也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其中不仅牵涉印度的教育公平,而且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就业、女性权益、贫富差距等都有细致的刻画。

    初看之下《嗝嗝老师》像是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但其实本片与其他两部颇为不同。

    《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从这些教育励志电影的叙事模式来看,主人公一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障碍,发现自我,赢得尊重。这个过程通常也伴随着歧视环境本身的变化,即主人公的特征不再被周围人视为“异类”,如电影《自闭历程》、《美丽心灵》、《奇迹男孩》、《疯狂动物城》和《天才少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通常需要具备或者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智商或情商。也就是说,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方式是以成为“天才”来被区别对待,从而实现的。

    《嗝嗝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奈娜不但同时代表了被歧视的印度女性和有缺陷的疾病人士,而且在电影中与同样被“上层阶级”压迫的放牛班差生结合成弱势群体的统一体。

    如果说《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守旧与创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碰撞和较量,那么《嗝嗝老师》在其中还加入了弱势群体与刻板偏见持有者、富人与穷人、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对立。

    此外,与《奇迹男孩》不同,奈娜并未在小时候就依靠家庭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而“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尽管她已经成年,甚至比同龄人优秀(取得了双学位),但仍然在生活中遭遇甚至来自亲生父亲的另眼看待。换句话说,奈娜之所以成为“普通人”不是来自歧视环境的改变,而是自己适应了嘲笑,产生了歧视耐受体。

    《奇迹男孩》剧照

    这恰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被歧视“异类”所面临的境遇,他们并不具备约翰·纳什或《自闭历程》中女科学家那种能够力挽狂澜的天赋才能,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去适应歧视者的异样目光和戏弄。

    在这种情况下,奈娜的母亲极力为她争取普通人生活的行为显然是非常勇敢和可贵的。

    众所周知,整个印度被“种姓制度”割裂为由高到低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几个等级,这些等级不但代表着社会地位,也直接体现在物质和经济差距上。

    《嗝嗝老师》中对班级的划分正反映出印度社会的这种等级差别。从9A的尖子生,到9F的差生,不但体现出学习成绩的高低,而且家庭经济状况也有着天壤之别。(班级的英文class也就是阶级的意思。)

    《嗝嗝老师》剧照

    这一点在家长会那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尖子班的富人家长纷纷赶来参加时,“放牛班”却一位父母都没有出现。奈娜在家访中才发现,这些学生的父母,甚至学生本人都在为生计忙碌,根本无暇参加。

    显然,随着印度社会阶层的固化,底层与富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已经进一步演变为教育差距,而教育的差距又会进一步拉开了物质距离,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对贫民窟的穷人来说,维持生存尚且困难,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是无从谈起。

    在电影中,作为富家子弟的尖子班和校长、老师骨子里都认为他们与“放牛班”根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也不应该在同一个校园。在他们看来,穷人和劣等生是野蛮、无知和粗俗的代名词,“共处一室”不过是无奈的权宜之举。

    这何尝不是整个印度,甚至所有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所面临的窘境。

    作为人口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社会问题其实非常严重。而女性在印度千百年来都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被划分到最低等的贱民行列中。在联合国《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印度的性别平等状况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108位。(中国第100位,韩国114位,日本118位)。

    虽然在少数大城市,女性可以自由、独立地生活,但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印度女性的婚姻都由父母决定,甚至在结婚当天才第一次见到新郎。而诸如童婚、强暴等耸人听闻的新闻也经常见诸国内媒体。

    正是在这种现实的映照之下,影片中的父亲代表了印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反动”父权和男权形象。他既是《厕所英雄》中极力阻止男女主角修建厕所的父亲,也是《神秘巨星》中家暴、蛮横的父亲。

    另外三位男性长辈的身份同样非常符号化:校长虽然是中立角色,但他充当着男性权威裁判官,而且属于对缺陷和差生带有刻板印象的人;优等班老师和教工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都直接作为反面角色存在。

    《嗝嗝老师》剧照

    《嗝嗝老师》采用了印度电影和励志片一贯的大团圆结局,但最后的情节设置颇值得玩味。

    影片最后,奈娜老师带领的9F班之所以最终能够获得荣誉勋章,决定性因素并不完全来自他们自己的努力,而是来自作为富人和优等生代表的“反派”男老师的“良心发现”。是由于他基于对教育和师德的觉悟,才成全了放牛班的成长。

    此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本片的批判性基调。但这其实是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始终面临的视角问题。

    比如在《摔跤吧!爸爸》上映后,片中的女主角被许多人视为印度新女性的代言人,但也有批评者认为,她们的成长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受到父亲的强迫达成的,归根结底牺牲女儿的人生是为了实现父亲的冠军梦。

    不得不说,这样的批评有失公允。因为在影片的关键情节中,父亲其实并未在场,女儿通过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依靠自由选择和自由意志获得了冠军。

    脱离社会现实而空谈弱势群体和女性的权益是毫无意义的。无论是女性电影还是表达弱势群体题材的作品,既需要来自群体内部的“自我控诉”,也需要来自他者的同情。许多优秀的印度女性电影都出自男性导演之手便是很好的证明。

    从整体上看,《嗝嗝老师》虽然题材严肃,但情节幽默、节奏明快、风格清新;其中“求职”、“家访”和“寓教于乐”三段快速剪辑的场景,在浓郁印度特色的背景音乐中展开,体现出印度电影独特的叙事技巧。

    在每年印度出产的剧情电影中,有70%都属于歌舞片,足见印度观众对歌舞的热爱。甚至有的影院遇到情节精彩的歌舞片会把某个的片段反复播放,观众在放映厅里一起载歌载舞。所以在印度电影界流传着一句话:做好了歌舞你就做好了电影的一半,同时也成功了一半。

    《嗝嗝老师》剧照

    而在《嗝嗝老师》中,除去影片结尾的煽情歌曲,其实只有两段算是比较正宗的印度歌舞,这两段歌舞都来自学生取笑老师时编出的“嘻哈音乐”。这说明印度电影已经在逐渐尝试走出过分依赖歌舞的创作模式,不但开始偏重剧情,而且音乐也与国际接轨,玩儿起了嘻哈。

    《嗝嗝老师》剧照

    这几年,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日本、韩国和印度都产出了许多享誉全球的优秀作品,而国内网友在提到“阿三”时却每每带着大国的轻蔑和优越感。

    然而事实是,这些大热的印度影片在豆瓣的评分动辄9.1,9.2,不但口碑爆棚,而且诸如《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大陆就豪取了13亿票房。目前在中国上映的5部印度电影中,有4部票房都超过了2亿。

    借着印度热的东风,成龙和王宝强也与印度投资方合作,先后推出了《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等热门影片。正如《嗝嗝老师》中表现的那样,无论现实的境况如何,尊严始终是需要自己去赢得的。

    这些饱含人文关怀和励志精神的优秀印度电影作品,或许正是要给我们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

     2 ) 我们都是“冷漠症候群”患者

    工作日的中午,影院里只有我和两位神情严肃的中年女性,观影体验良好。

    《嗝嗝老师》的内核仍然是我们常见的一名与众不同的老师遇到了一群与众不同的问题生,并最后在感化了他们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故事。

    老套但有效。

    作为一部印度电影,少见的没有一言不合就跳舞,使得电影的叙事和观众情感的代入显得非常流畅。

    《贫民窟百万富翁》跳舞桥段

    到了观影的后半段。仅有三人的影厅里也渐渐传来了微弱的抽泣声。


    没错是我。作为唯一一名男性竟看的虎目含泪,使得本来就安静的影厅里气氛一度有些尴尬。

    其实在观影前我并没有对该影片有太大的期待。毕竟同类型的影视剧作品内地的观众或多或少都已经看过了。早些年有名声在外的《GTO》和《放牛班的春天》,近些年也有些小而美的励志电影如《垫底辣妹》。经常看日剧的观众可能会看过更多。如果把一部换汤不换药的作品放到今天来看会显得有些过时和乏味。想要在同样的内核上拍出好看的作品,就必须要在影片的立意和代表人物的选取上有所出彩。

    《嗝嗝老师》做到了,电影中老师的角色选取的是一个“妥瑞氏症患者”,相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通过这部电影才第一次了解这个病症。学生则是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双方都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物,弱势群体。这样人物的选取可以看的出这部电影的野心很大。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虽然内核依然是成长的过程,但电影更多想传递的却是印度贫富差距的现状以及人们对弱势群体的不理解所体现出的愚昧。

    01

    先谈谈缺点。虽然影片的野心很大但在呈现程度上却显得有些剥离。因为前面说过影片的内核仍然是一个学生老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揉入这么多比较大的话题显然是一部电影很难做到的。

    在表达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影片特意安排了一个F班,作为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他们是独立在整个学校之外的,受到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抵触和排挤。他们的自卑转化成了他们的叛逆从而成为了一群桀骜不驯一直做恶作剧赶走老师的问题生。

    《嗝嗝老师》剧照

    他们的不自信和自卑源于别人的白眼和嘲笑。他们急于证明自己,但所有的表现只体现在无关痛痒的恶作剧和与优等生的各种对抗上。而作为对立面的A班,优等生表现出来的是高傲和鄙视,以将F班赶出学校为己任。

    这样的表现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没问题但却显得有些流于表面。真正了解贫困生的人会知道他们的自卑往往不会来源于别人的恶意。相反的至少在学生阶段,我们最多传递的是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和同情,我们被教育的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事实不是如此,但所有人都会努力在行动上给予贫困生帮助和关爱。

    没有人也没有老师会对贫困学生表示敌视或嘲讽,更不会将他们孤立起来。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样是不光彩的。

    贫困生的自卑来源于他们接触社会的那一刹那。他们走进正常学校的那一刹那。他们在环境和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野蛮生长。他们的谈吐和经历无一不在告诉他们,那些获取着良好教育资源的学生和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多么的巨大。自卑来源于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却往往不会来源于类似电影中A班师生那样刻意表露出来的恶意。

    在贫困地区的学生还在为了高考改变命运死命读书的时候。受着优良教育的孩子可能早早的已经为出国深造做起了打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许多孩子可能小小年纪就已经跟着上层社会的父母参加各种饭局,学习着在这个社会上主流成功人士的谈吐和认识。在别人还在学着ABC的时候就已经半只脚踏入了社会。

    可想而知当一个终日只能与修轮胎为伍的贫困学生遇到这么一个光彩夺目自信而又优秀的同龄人时,自卑还不用别人敌视就已经深深根植在他们幼小的心里。

    贫富差距的恶性循环更多来源于巨大教育资源和环境的不对等,而不完全是小小学校中人们的恶意,在这点上来说电影的描写有些浅了。

    02

    再来看看关于问题生成长的表现。

    与大多数电影一样问题生的主要表现体现在调皮捣蛋和恶作剧上。这是他们对这个社会小小抗争的表现。

    但相信我,一个如电影里所说贫困如洗的学生在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公时,要么会选择发力读书改变命运(如进入衡水中学这样风格的学校),要么早早的接受现实进入社会打工了。留在学校的问题生并不是个个都等着拯救通过小小的恶作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很多只是单纯的读不进去书了。没有复杂的道理背后也没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只是他们在各个你们看不到的角落选择了放弃。

    通过一场感动人心的教师独白而悔过重新作人,并在刚学完牛顿力学和抛物线的情况下,就能熟练掌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这一转变,让这段老套的成长剧情显得更加老套和出戏。

    影片中片尾作为反派角色出现的A班老师的五分钟自白却是整部电影在教育方面最出彩的表现,甚至盖过了奈娜作为老师的光环,一个立体的老师形象立了起来。他不再是一个只知道仇视的坏老师形象,而是和大多数老师一样认真而严肃同时又真正的爱着自己的学生。

    瓦迪亚先生

    问题生不是电影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和泪与哭喊的自白所能改变的。整个过程肯定是艰辛且漫长的。“卓越永远来源于艰苦而不是有趣”作为A班老师的这句话也许才是对于改变问题生这一问题最好的注解。在这点上来说电影的描写也显得有些浅了。

    03

    诚然剥离的看,仅仅作为一部以教育问题生,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电影来看这部拍的只能算是及格水准,平淡之作。

    但作为一部看的我虎目含泪的电影,必然是瑕不掩瑜的。

    电影对“妥瑞氏症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描写在其他内容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细腻和出彩。电影的前十五分钟镜头毫无保留的展现了主角奈娜的种种症状,得益于逼真的表演,相信很多观众开始会和我一样在奈娜反复的抽搐和发出“戛戛”声时会有不适感甚至一丝尴尬。我甚至开始希望接下来奈娜会治好这个病停止这个动作。

    同时群演也尤为出彩。他们所表演出来的周围人们的目光是那么的真实而又刺骨。成人已经不像小孩了,早已学会了包容和接受,对于奈娜的病所有人都表示出了理解和宽容。但唯一不会改变的是他人眼神中本能的梳理和不解、是父亲为了不让奈娜难堪同时也不让自己难堪而替她点单这一行为。在观影期间我一直再问我自己,隔着屏幕都感到了不适的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患者能表现出真正的善意么。

    答案是不能。

    电影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一个小小的插曲,感恩于这部电影我终于知道了这个病症的名字。

    一天我与往常一样在没人的教室里自习,过了会进来了一批学生是来上课的,这很常见,自习的教室接下来有课。平常我会选择离开换间教室但那次我想留下听听别人在上些什么课。

    学生鱼贯而入坐好,我坐在最后一排做自己的事情,最后进来的一个女生坐在了我的前面,周围的学生纷纷远离坐到了远处的位置,只留她坐在那儿,周围除了我们就只有一圈空出的座位。似乎别的同学并没有感觉什么不妥和异样,自顾自的谈笑。

    那姑娘在打开书包掏书时显得有些费力,她的脖子总是时不时的往旁边转动,嘴里同样也发出“戛戛“的声音,没有电影里这么强烈但坐在后面的我却听的很清楚。

    这样的抽搐一直没有停止,我看她费力的把书放好,脑袋仍在抽动。我记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竟是有些好笑。后来才觉得有些怪异,我像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一样把这事告诉了室友。分享完后我看着她孤单的坐在我前面时不时的抽动着身体发着怪声上完了整节课,没有人与她说过话,也没有人看过她一眼除了我之外。她像是一团大家不想触碰的空气独自缩在教室的一角。

    当时的我和他们一样把视若无睹看作善意,把不作恶不嘲笑就看作善意,把理解但不靠近看作善意,却唯独忽视了冷漠这个最大的恶意。

    这段经历本就只是一段转瞬即逝的小插曲,我没有印象深刻,像很多的人一样我习惯了遗忘与自己不相干的小事。但这第二天就抛在了脑后的记忆以及我当时的疏离和冷漠,却在这部电影开场的五分钟,像刀一样突然朝我刺来。

    电影中女主小时候与可汗校长的一段对白尤为使人动容。

    可汗校长

    “前面听歌剧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听到台下有怪声“

    “有“

    “我也有听到“

    “我想请这个发出怪声的人到台上来讲讲你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声音“

    “你喜欢发出怪声么“

    “不喜欢“

    “那你干嘛要这样“

    “因为我有妥瑞氏症“

    “这是什么毛病我第一次听说“

    “我大脑有问题 会不自觉的发出怪声“

    “你可以控制么“

    “不能 这是一种病“

    “你希望我们怎么做 我指的是学校的每一个人“

    “我只希望大家把我当作普通人“

    “好我们会会想对待其他学生那样对待你 你回去吧“

    平淡但足够有震撼力,他没有刻意将她保护起来相反的他让奈娜自己到台上诉说这个症状,就好像一个孩子说自己感冒和流鼻涕一样正常。言语中没有流露出强烈的同情也没有呼吁大家关怀她。此时的奈娜只是个普通的学生。而这正是她需要的:不被视若无睹和能够进入正常人的生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却总是被我们忽略。

    “妥瑞氏症“在电影中后段存在感已经较为淡化,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奈娜情绪的一种表现。也许这也是影片希望我们看到的,从刚开始的不适到学会接受它,这个症状并不特殊它只是在人身上突然出现的一个小小的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嗝嗝老师》剧照

    尽管有缺陷、尽管很多想要表达的问题依然留在表面。我都要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多年前那个姑娘身上的病症,也让我摆脱了愚昧理解了它,就这一点也值得我给它一个好的评价。


    我仍然记得那天她一直高高的仰着头,笔直的背影自信的让人心疼。和奈娜一样她需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培养出多么强烈的自信,才能和我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我不得而知。我只希望假如我能回到那天,我会拍拍她,告诉她我衷心希望她未来一切都好。

     3 ) 《嗝嗝老师》:直击现代教师职业的意义所在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心灵冲击很大。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影。 主人公纳娜从小患有抽搐综合征,这个病给她的求学乃至长大后的教师求职都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但不得不说,纳娜她面对从小到大别人流露出的嘲笑和奇异的眼光时,很有她个人非常自信且礼貌的解决方式。 在这部电影里,我对纳娜超乎常人的应变能力感到敬佩。她在面对校长还有其他老师的质疑的时候,会以微笑的方式,自信地表达出自己坚定的想法,即使在表达过程中会有嗝嗝的声音或动作。这是纳娜在第一开始就吸引我的原因。 她的微笑温柔地触碰到心灵,以无形的力量转化成令人无法拒绝的惊叹。这是我觉得需要向这个人物学习的地方。 面对嘲笑,微笑也许是最有力的反击。 当然,纳娜在5年内被18所学校拒绝,电影以穿插的方式将纳娜小时候所遭遇的嘲笑,以及如何将解开自己心结,最终能够获得心灵上的自信表现出来。这着实归功于她的妈妈和一位学校的老师。 那位老师对纳娜说,“你给我们上了一课。”这却是纳娜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心灵的一课。 纳娜的父亲问:“为什么要当老师这样低薪的工作?”纳娜的回答很值得现代人去思考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看法。她说:“你有没有过上学时期让你敬仰的老师。”“当然有”“你那个时候有想过他的薪水高低吗?” 这个回答真的直击现代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固定看法,当教师不是为了工作稳定,不是为了薪水高低,它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应该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是为了教学,只有把教学作为自己信仰的教师才有资格去教好每一个学生。 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这并不是为学生开脱,也更加不是把所有的责任或者道德施加于老师身上,而是让所有人去认真思考老师的意义何在。 纳娜为了保护学生能够在学校继续学习掩盖了他们恶作剧的事实,在故事的最后,瓦迪亚为了同样的原因替学生掩盖了恶作剧的事实。学校确实是一个培育学生走向正道的地方,若是没有这些老师正确的引导想必会出现太多的问题。 学生是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朵,而在他们周围存在太多的因素能够去影响盛开或衰败,老师作为熠熠发光的北极星,为这些花朵的盛开铺下了珍贵的种子。 电影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它教会你如何面对嘲笑;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如何去看待当代教育的问题等等。我相信每个人能在这之中汲取到最有营养的根部。

     4 ) 做学生难,就是做人难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10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印度电影在电影语言上没什么新颖之处,常常出现角色一听到坏消息马上变脸色并配以突然降调的背景音、慢镜头配情歌大特写美女回眸一笑等电视剧手法,他们甚至从未完全放弃歌舞这一典型印度电影模式,但它以流畅纯熟的商业片手法直击印度现实生活各方面的自信和勇气,对中国观众有特殊吸引力。《摔跤吧!爸爸》只是个开头,印度电影再度轰进我国群众的心门。最近的《嗝嗝老师》也颇受欢迎。

    本片其实翻拍自根据布拉德•科恩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美国人视角下,这是个重在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的励志故事,患有先天性妥瑞氏症的残疾人,用尽所有力气,只是为了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层意思可叹息,可煽情,可感人,但满足不了生活环境更为复杂艰辛的印度或中国人。《嗝嗝老师》的重点放在了残疾人实现梦想之后的事,即做个普通人只是一生历练之初级阶段,连嗝嗝老师奈娜如愿当上老师的契机,都只是不懈努力之后老天给的意外之喜,在印度,同病同残的人,闯关模式会加难度升级。剧情快速进入奈娜带差班F,这种设计,让单亲家庭、女性身份、残疾阻碍理想等诸多艰难因素塑造的奈娜,与终生撕咬阶级矛盾的贫民窟青少年,站到同一战线,这就从美式励志个体经验打通到世界普遍经验。

    这就是为什么《嗝嗝老师》能煽起观众热血。穷苦少年们整蛊老师的戏码,比我们熟悉的港式校园片里的整蛊花样更复杂更有科技感,我们的惊叹情绪直接说明我们跟奈娜同步预知这帮自暴自弃的孩子有多高的智商。以学习为武器的阶级斗争是个持久战,全胜结局多少有点过于戏剧性,太梦幻,尤其奈娜多年后以校长身份退休这一想象性收尾,已渲染得完全失真,削弱、消解了现实力量。

    最有力量的,是轻蔑穷孩子和残疾老师的起反派功能的老教师,得知A班学霸以天真无邪的喜悦神情向他自白一桩陷害F班的阴谋事件,这对他是一场精神暴击,他主动承担罪责的行径,感叹“做学生最难”的肺腑之言,说明他骨子里是具有强烈精英意识的有良知的教师,并非真反派,嗝嗝老师终于从精神上战胜了代表更高社会阶级文化思维的老教师。另外,从《地球上的星星》里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在贵族学校里受良师调教,到本片对贫民窟青少年的普遍关怀,印度涉及教育的电影,又迈了一小步。

     5 ) 愚暗时代的燃灯者

    近些年来,“印度”和“现实主义”双标签已成为一张金字招牌,每年都有几部印度本土电影在内地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其中教育题材影片屡屡引人注目。此前已有《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引发现象级讨论,2018年秋登陆院线的《嗝嗝老师》依旧致力于在教育题材上挖掘叙事的可能。如果说《三傻》和《起跑线》聚焦于受教育的一方,那么《嗝嗝老师》则是将视线均摊给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成功塑造了一个优秀女教师的形象。提起老师,总能想到赵越胜忆恩师周辅成的回忆录《燃灯者》,于是干脆借此书名为题,浅谈“嗝嗝老师”奈娜的形象。

    《马太福音》中,“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燃灯者成为言传身教者的最佳比喻。《嗝嗝老师》中出现了两名燃灯者,一位是女主角奈娜,另一位则是奈娜儿时的老校长可汗先生。奈娜不幸患有图雷特综合征,会不由自主地抽搐、打嗝,从小饱受歧视,甚至连父亲都为此感到羞耻。她原本自卑阴郁,如果在此路径上成长,大概率会变得愈发纤弱敏感,彻底沦为边缘人。幸好生命中出现了可汗先生,鼓励她当众讲出自己的病情,并发出“请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我”的诉求。病情没有好转,命运却发生了转折,奈娜逐渐变得开朗,神经被打磨得粗糙,当有人嘲笑她的疾病时,她就回敬以更大的笑容。

    春风化雨,薪火相传。可汗先生早已退休,成年后的奈娜一心想要接过火把,成为照亮他人的燃灯者。尽管她已拥有双硕士学历,但先天的缺陷还是让她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她为了找一份教师的工作,待业五年,面试了十几所学校,家人对她的执念既不耐烦,也不理解。与其说成为教师是奈娜的梦想,不如说这是奈娜第一次被可汗先生的光环温暖时就暗暗许下的承诺——传承师者精神,并温暖更多同她一样处于歧视链底端的人。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或许这也是内地观众总是对印度影片格外宽容的原因——印度现实主义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内地电影能够成为的更好样子。

    《嗝嗝老师》的叙事算不上高明,但也不逾矩,节奏是被精确计算过的稳健。导演有意规避掉了印度片喜闻乐见的歌舞场景,故事也变得更加流畅。影片构建了双重的戏剧冲突,一是学校公认的差生如何后来居上,二为患有罕见神经疾病的女性如何向人们证明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奈娜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与疾病和平共处的过程,影片只是迅速带过,全片紧紧围绕她如何成优秀教师这一主线展开叙述。

    奈娜在片中呈现出的形象始终自信乐观,不卑不亢,但她对工作的态度,其实暗藏了两次转变。第一处转变发生在家访之后。从片中多处细节推测,奈娜应该出身于高种姓家庭,尽管身患怪病,但并没有经历过物质层面的匮乏,并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家访之前,她的工作是对方法论的实践,教学方式充满实验精神,阿提什说学生是她“科学实验的小白鼠”并非毫无道理。面对学生的捉弄,她充满耐心,宽宏大量,却谈不上深层理解。直到家访,奈娜的观念受到冲击,意识到9F班学生的处境远比她想象中更糟糕,才终于发自内心地理解了学生,并决心帮助他们改变现状。拜访奥露家时,奥露的母亲正排着队等送水车送来日常用水,见到奈娜时竟问道:“老师你那里也没水了吗?”又好笑又辛酸,仿佛是农民在问皇帝是不是用金锄头锄地。奈娜拜访的最后一个家庭是阿提什一家,天色已晚,她望见未成年的阿提什在灯下熟练地修车,已经说不出一句话。目之所及,正如学生所言,“整个世界都在贫民窟之外。”

    第二次转变则发生在阿提什毁掉了9A班的科学项目之后。本以为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学生热爱学习,课业进展顺利,师生摩拳擦掌等待期末大考。然而阿提什闯下的祸将整个9F班再次拖入危机。奈娜的信心被动摇,开始对学生和自己产生怀疑,病情也随之加重,重重打击之下,她心灰意冷地说:“总之,我觉得你们也不再需要我了。”此次短暂分别,虽不是愉快经历,却让奈娜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确定了对彼此的需要,师生终于结成最紧密同盟,成为固若金汤的利益共同体。正因如此,9F班被诬陷作弊时,奈娜可以毫不犹豫地站在学生一边,为学生的人格作担保。

    严格来讲,印度不是穷国,而是一个穷人很多的国家,这是阶级固化所致。上流阶层拒绝为底层人敞开大门,低种姓人从小就被限制了很多人生选项。在这个背景之下,奈娜的选择更显可贵,她的疾病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了她与“差生”沟通的法门——疾病让高种姓的她成为被歧视者,她对低种姓学生的关心更多来自于感同身受而非高高在上的同情。她是燃灯者,同时也是盗火者,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不断地为9F班争取机会,让他们也能有尊严地与9A班优等生并肩站在一起。

    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嗝嗝老师》传达的观念过于鸡汤。在这个时代,“丧”成为流行文化,早些年大行其道的鸡汤和鸡血被弃如敝履。但不客气地讲,“丧”更像是一种富贵病,一种新时代的犬儒主义,那些真正被上帝关上门的人,生活中没有“丧”这一选项,他们必须拼命拼命地逆水行舟,才不会被命运的巨浪掀翻。电影结尾,已是二十年以后,奈娜退休,教育生涯画上圆满句号。她的第一批学生前来探望她,无一缺席,并全部成长为自己曾经想要成为的样子。多浪漫,多理想主义,简直像童话故事。但与其说这是鸡汤,不如说它是一点希望,是身处谷底之人的一剂强心剂。

    我们或许生活在一个并不理想的社会中,唯愿所有人都能遇见生命中的燃灯者。

     6 ) 又一部看哭的印度片,这次是因为这种病

    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熊孩子总是让人头疼。

    作为老师,班上全是熊孩子……

    呃,祝你好运吧。

    根据对待熊孩子的态度,可以将老师分为这几种类型:“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以暴至暴”、“放任自流”、“嗤之以鼻”。

    还一类致力于发现熊孩子的闪光点,用爱与激情助攻熊孩子走上人生巅峰的——这类老师实乃业界良心、世间瑰宝、少之又少,能做到如此境界的,自然是主角。

    [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做出正确示范

    [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珠玉在前,这印度女版[叫我第一名]催人泪下,除了一如既往地关照现实,少不了女主拉妮·玛克赫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这种特殊的疾病——图雷特综合症。

    矛盾升级,病症加重

    [嗝嗝老师]这片名听着、看着都挺奇怪的。

    女主角奈娜从小止不住“打嗝”,因为奇怪的噪音和频繁的抽动,顶着硕士双学位的学历,奈娜在应聘老师的道路上,依旧频频碰壁。

    被要求“停止打嗝”,女主解释道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图雷特综合征

    图雷特是Tourette的音译,又译作妥瑞氏症,患者表现出一些不自主的抽动,包括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装鬼脸、脸部扭曲、耸肩膀、摇头晃脑;并伴有不自主出声,包括清喉咙、大叫和一些怪声。

    关键词是不自主,而且目前不可治愈

    作为老师,一言一行颇为瞩目,奈娜碰壁也算意料之中。

    贵族私立学校——圣蒂克学校递来橄榄枝,奈娜欣然应约,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她面对的,正是一个班的熊孩子——立下赌约后,他们变着招儿整这个有些古怪的老师。

    粉笔变火柴

    联系方式被公开,奈娜还成了应召女郎

    教室暗藏杀机:学生自制杀伤力炸弹

    [叫我第一名]里,男主最大的困难是找工作。

    当上老师后,同事们友爱有加,班上就一个男娃有些不听话。

    全是小天使

    奈娜还要应对同事的质疑、全班熊孩子的挑衅。

    而这背后,是印度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异——这个班的孩子全部来自贫民区,因为原来的公立学校被拆,14个孩子单独编班,遭遇老师和同学们的排挤后,愈发反叛。

    虽抱着“世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信念,考验一波接着一波,到底有崩溃的时候。

    图雷特症还一个特点,承受压力时,紧张啊、激动啊都会加重不自主的症状,奈娜此刻万念俱灰,竭力控制不可控制的行为、声响。

    摆头、怪声更加频繁

    砸窗、咬手、哭泣、抓头发,生气、绝望、不甘心各种情绪通过动作,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看着就揪心。

    扮演者拉妮·玛克赫吉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些人的特征:“很难表现这种状态,不单单是模仿,还要反复思考,让大家都能真切感受到。”

    悲伤与愤怒杂糅的状态本身难以把握,又要有意识地加上“不自主”的动作与声响,玛克赫吉的表演毫无违和感。

    图雷特 ,电影常客

    作为一种罕见疾病,图雷特综合症多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它的症状十分明显,不可控、不可减轻又不影响寿命。

    [叫我第一名]由真人真事改编。

    主演找到原型,咨询并模仿了他的行为。

    两人的合影(左边的是主演)

    关于这种病,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受意识控制的自然感

    心情平静时的抽动——

    男主接受工作面试

    心情激动时——

    想到女朋友会离开自己,情绪激动

    主人公患有图雷特综合症,而扮演者本人并没有这个病。

    既要如实地再现患者的状态,又不可让图雷特过分“喧宾夺主”,因为电影背后,一般还承载着励志等意义。

    把握这个度,至关重要。

    表演好了,观众不仅会关注到这个群体,同时获得共情,图雷特成为一切“不一样特征”的载体。

    主人公乐观的态度、克服阻碍、得到他人认可的过程,成了励志的典范。

    在图雷特综合症患者不自主发出的声音中,有部分是有具体含义的秽语

    这个症状常常被拿来营造喜剧效果。

    [我眼中的世界]中,17岁的女孩伊娃满口脏话,漂亮的脸蛋与污秽的语言形成反差。

    在睡觉时,随着神经系统的休息,图雷特的症状也会消失

    [方形]中,策展人正在举办讲座,台下的观众也有一名图雷特综合症患者。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在座的文人雅士们出于理解、包容的态度,整个讲座伴随着这些咒骂、噪声进行,极具反讽效果。

    除了这些,还有“垃圾、婊子、露出胸部”等冒犯语言

    [和莎莫的500天]中,图雷特综合症甚至成了发泄情绪的借口。

    两人放肆地喊着“Penis”,谎称患有图雷特

    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对于患者来说,它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终生的标签

    症状无法治愈,就只能接纳它。

    患者的接纳,是把它当作“朋友”(奈娜语),当作“好老师”([叫我第一名]男主语)。

    非患者的接纳,就是了解病症,然后“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

    文:范什默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7 ) 没有坏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图雷特氏综合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抽动疾病,包括运动抽动,声音抽动以及综合抽动。这种疾病不会危及生命,但患病人群往往会因为异于常人的古怪行为而被排斥,误解。在电影《叫我第一名》里,主人公就身患这种疾病,但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老师。

    有意思的是,《嗝嗝老师》的女主角和前者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历程。但与此不同的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个人励志”这个方向,而是更多的把重心放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上。某种程度讲,嗝嗝老师更像是《叫我第一名》的后续,是一种“娜拉出走后怎样”的预演。

    或者说,《嗝嗝老师》更为直接尖锐地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成绩不好,到底是谁之过?和《死亡诗社》那种打破陈旧教育体制的理想精神所不一样的是,《嗝嗝老师》站在了一个更为务实的立场上,电影没有直接将矛头指向固有的教育体制,更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批判讽刺教育大纲,而是采用一个更为温和的喜剧形式来阐述自己的主题: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中阐述何为“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第一要素就是“传道”,传授做人的道理。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阿米尔汗饰演的敢于挑战传统的大学生就对僵硬缺乏人性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因为电影中的老师只会授业解惑,而所谓的传道却是丢的一干二净。

    而嗝嗝老师在电影中的魅力正是她身体力行的传道精神。她会去做家访安抚学生情绪,会看到学生优点给予鼓励,会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她拒绝说教,主张用“为什么不”来替代“为什么”,对于“差学生”从来都不会放弃,真正用行动来给学生做榜样。

    没有圣母光环,也不是天使化身,她有的只是无谓的改良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

    就像是一个深入虎穴的救世主一样,绞尽脑汁救贫民窟的孩子于水火之中。她带领学生放飞承载着自身恐惧的纸飞机,告诉学生如何运用北极星判断方向。她将学生的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其所作所为只是在解答之前电影所提出的问题:孩子们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错,错的只是老师教不好。

    作为印度少见的大女主电影,嗝嗝老师的形象被设定为一个勇于创新的新女性,她所患的“打嗝病”一方面是她的最大敌人,但另一方面却是电影最具人文关怀的地方。

    因为“打嗝病”这个设定的存在很容易激起观众对她的同情,而观众也会乐意看到学生最终包容理解她的温馨场景。换句话讲,电影正是“利用”了观众的同情心,况且她还是一位勇气十足的女性。毕竟她所面对的不仅是头疼的“差学生”,其实还有来自男权语境下传统年长老师瓦迪亚的压力。

    瓦迪亚老师的设定其实蛮有意思的,他一开始是嗝嗝老师改良的最大阻力,是电影的最大“反派”。他所代表的是固执陈旧的传统老派,只是一味相信“没有坏老师,有的只是没有希望的学生”。

    但他并没有像《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类似的“反派”继续黑化下去,而是通过一场作弊事件反省自己从而寻到了教育真谛,最终被嗝嗝老师的行为而感染。

    他最后的那段演讲,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他深刻的自我反思证明了嗝嗝老师是对的。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学生做错了题,会丢分;老师教错了,却不会减分。学生其实做起来更难。

    作为一部教师题材的电影,《嗝嗝老师》的商业气息非常浓。它严格遵守“制造矛盾冲突——解决问题”的经典剧作模式,没有艺术电影一贯的烦闷,而是有着极大的观赏度和趣味性。剧情跌宕起伏,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紧跟电影情节的走向。

    不仅对于印度,对于中国而言,《嗝嗝老师》都是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太多有关师生的反面新闻时,诸如小学生因作业不堪重负而离家出走,学生不听话被老师掌掴数十次等等。我们都会为此感到痛心:当今的教育怎么了?

    在教育体制无法大刀阔斧改革的情况下,教育从业者是否应该反思: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教育方法是不是应该得到改良。在奉行孔子“因材施教”的同时,对于所谓的“差学生”更是不能轻易放弃。《嗝嗝老师》就为我们做了一出非常生动的比喻:如何让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不那么刺耳,只需要折断一部分就可以,这种小小的改变,可以收获到显著的效果。

    传授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人,才是教育的首当其冲。学生自我改变的同时,教师人群是不是也应该自我审视,看看自身需要改变什么。时日当下,对于教育而言,我们不奢求出现像《死亡诗社》这样振聋发聩的伟大电影,但凡能有像《嗝嗝老师》这样能为人们指点迷津,拨云见日的电影就足以满足。

     短评

    看着蛮开心的印度套路故事片。大女主戏,但是女主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又是同时在渴望“父亲”的认可……印度电影中的“父权”表达很适合写论文了。

    3分钟前
    • 还行

    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播放完导演竟然出现在电影院,有真实的故事原型,剧本从诞生到拍摄完毕花了七年的时间,妥瑞式症的背景最初不被投资人认可,认为不商业化 不赚钱,但导演坚持做这个励志温情的故事,揭露教育、生活现状,给予更多的人信心和希望,为印度电影点赞!

    5分钟前
    • Sunflower
    • 力荐

    我们一起学狗叫,一起汪汪汪汪汪!

    1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3.5 《起跑线》+《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在近年来印度引进片里,综合水准仅次于《摔爸》,尤其是表演上很圆润。只可惜如今“印度热”已经过去了。

    1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所以每当有人批评穷人的见识短浅,贪小便宜,愚昧无知,懒惰荒淫我都想反问一句何不食肉糜。贫穷得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13分钟前
    • 贪嗔痴傻和愚昧
    • 力荐

    刻板、突兀、脸谱。而且坦白说啊,这么个触及现实却又不敢正视现实的故事,根本谈不上是理想主义,充其量只是一锅影视化的鸡汤而已。

    1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印度电影就像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创作人一直在告诉我们,不是有钱就堆出真善美,就能架空现实营造虚伪的感动,《嗝嗝老师》扎实、贴地、诚恳的故事主线,依然是孱弱的国产电影匮乏的,在嬉笑、温情背后,它对现实的关照依然硬朗、坚韧,贫富差距,阶级壁垒,性别歧视,教育资源等问题,都是挡在师生面前的一堵堵无形之墙,怎么拆除,能不能拆除,就见仁见智了。电影只是带着我们做美好的憧憬,并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让你笑过、感动过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际遇,摒弃浮华与喧闹,做一些沉淀与反思,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2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应该是今年印度电影里最鼓舞人心的一部了~老师的顽强和差生逆袭的故事相得益彰,音乐也好听~最重要的是看完这电影不会哭,是满满的暖意

    26分钟前
    • 乌龙戴碳
    • 力荐

    好看。看哭了好几次。如果《麻辣鲜师》做成内地版,如果桥段“贴地气”,该多爆款!喜欢那句台词:“今天开始,让你的软肋成为动力。”

    27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集结自身罕见病症、家庭多年难解心结、学校师生责难等多方矛盾,戏剧冲突够足,不乏煽情催泪,在归拢到光明结尾的同时,亦不忘对峙双方各自的成长与收获,歌曲虽节制仍显过满。对印度电影的心态比较矛盾,一方面佩服其在现实题材领域的不懈探索且完成度与可看性都不错,另一方面又容易抹去真实存在的困苦与艰难,现实主义的外衣下依旧是套路而简单的鸡汤倾向,阶级差异的鸿沟岂能如此轻易抹平;全班起立的桥段用滥了。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可以说,是今年印度最温情脉脉的一部电影,关注的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在大环境失语的境遇之中,如是电影,更显得难得可贵,能拍出来,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30分钟前
    • 独狼映画
    • 力荐

    翻拍《叫我第一名》一开始蛮气那个教师老头和学霸学渣两男生后面还是很感动教师老头也帮学霸男背了锅 给他机会自我反省学渣男前面老闹幺蛾子 后面终于步入正轨结尾从教20年的纳娜以校长的身份退休所有学生都来欢送她以前的9F班的学生也长大了 好感慨PS.后面做的那个模型更酷

    31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

    35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双面励志故事,教师励志,学生更励志,女主有苦说不出坐在角落给自己巴掌真让人心疼。制作精良,演员演给力,全程飙泪。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套路又简单的印度电影每次都能赚走我们的眼泪,甚至能洗涤心灵;为什么他们总能在欢乐轻松的氛围里揭示最残酷的社会问题。

    40分钟前
    • 影评人 杉姐
    • 力荐

    化学课上被整蛊,篮球课上讲物理,伟大的老师永远不离不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又是别人家的老师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种两千年前的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好像越发的遥远,就好像我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是严格区分的“好坏班”、爱理不理的老师、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还有永远被调换的体育课。虽然同题材套路的片子太多,这部还是诚意满满。7.5

    4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终于见到印度电影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了,类似《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和《垫底辣妹》,还加入了阿甘式的人物励志。因材施教,体验式教学,不放弃学生,相信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47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这几年比开心麻花还密集且发挥稳定的一类片子是印度引进片,它们都有娱乐爆米花的外表+社会现实讽刺的内里,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护垫侠》都反映了两性不平等引发的问题,《嗝嗝老师》跟之前的《起跑线》类似,主要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然本质上还是在讲贫富差异阶级固化。一个类似《放牛班的春天》的温暖故事,也不乏《死亡诗社》式的高光时刻。印度大片似乎已经对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百转千回的剧情转折,尤其是高潮段落的泪点营造驾轻就熟,形成了一条印度特色的商业片路子。并且这些引进片的片长似乎也在微幅缩短,歌舞能省则省,碰上中国这样同样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人口大国,共鸣简直不要太多。电影从一个看起来像励志传记片的开头起手,但并未将篇幅集中在对特殊残疾的猎奇刻画上。女主演技很棒。

    5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碾压很多国内烂片了

    56分钟前
    • 以太
    • 推荐

    太套路了,逆袭也没什么逻辑性,把好好一个故事讲得平庸无趣,情感烘托只有靠BGM。

    59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吱吱·GTO麻辣教师、汪汪·十八岁的天空、嗝嗝·死亡诗社,托托下巴·放牛班的春天。

    60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