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雅多维尔围城战

    雅多维尔围城战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詹米·多南,马克·斯特朗,杰森·奥玛拉,迈克尔·麦克埃尔哈顿,艾玛纽尔·塞尼耶,吉约姆·卡内,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菲奥娜·格拉斯科特,费昂·奥谢,罗南·拉夫特瑞,丹尼·萨帕尼,山姆·基利,康纳·麦克尼尔,罗伯特·霍布斯,迈克·诺布尔,梅丽莎·海登,查尔斯·凯利,莱昂·克林曼,米迦勒·博迪,康纳·昆兰 

    导演:里奇·斯迈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正片

      浴血狙击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剧照

    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2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3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4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5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6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6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7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8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9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围绕上世纪60年代初的刚果,爱尔兰司令帕特·昆兰领导的驻守部队,将面临法、比派遣的雇佣兵侵袭展开。

     长篇影评

     1 ) 被遗忘的孤军——被忽视的战争片佳作《雅多维尔围城战》

    原载于 《看电影·周刊》2016年第28期, 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同时,电影杂志有诸如“不要总批评中国国产电影”的指示,因此正式发表的版本去掉了此原稿中的部分内容:

    如果说近年来波兰、爱沙尼亚与丹麦在国际战争片市场的崛起,着实令人惊艳,那么2016年爱尔兰战争片《雅多维尔围城战》的出现,简直就是令人惊奇了——作为中立国的爱尔兰,居然出品了战争片。大概正是因为中立国的“血统”出身,导致这部电影有些默默无闻。然而,对制作资金与拍摄战争片经验都十分的爱尔兰来说,能拍出这样的战争片,已经实属难能可贵了。

    背景云波诡谲

    二战题材的战争片中,二元对立式的正邪之战,非常利于观众明了双方的阵营或“道德倾向”。相比之下,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环境就显得云波诡谲了。中国观众很可能并不了解《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出现的各方势力——联合国、美国、苏联、法国、爱尔兰、刚果与闹独立的加丹加省之间,都是怎样的关系。

    非洲的刚果,原为比利时的殖民地。1960年,在刚果(金)民族运动党主席帕特里斯·卢蒙巴的领导下,刚果独立。然而,比利时策动了刚果南部的加丹加省政治势力“加丹加部族联盟”,其主席与军阀莫伊兹·冲伯,宣布加丹加省独立为“加丹加共和国”。卢蒙巴向联合国求助,然而西方国家一直将战略资源丰富的刚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组织联合国军前往维和的同时,也将部分军事人员以雇佣兵的身份,暗度陈仓地派往加丹加省,支援“加丹加共和国”独立。卢蒙巴表达了向苏联靠拢的意向后,美国、法国与比利时,联手策划了刚果的政变。在电影中,美国总统肯尼迪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悉数登场。最终,刚果国民军参谋长蒙博托·塞科上校发动政变,推翻了卢蒙巴,并将其交给冲伯的叛军杀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率领由法国雇佣兵、比利时侨民武装与刚果卢巴部落武装组成的叛军,向联合国军驻守在雅多维尔的爱尔兰第35步兵营A连发起进攻。电影中的雅多维尔围城战,就此展开。

    在这种局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刚果的危机产生了两种分裂的姿态。在道义上,他们只能赞成并组织领导联合国军前往维和。在利益上,他们却更希望刚果维持殖民统治的原貌,消极对待并暗中破坏联合国军的维和。

    小打小闹也精彩

    从兵力上看,这场战斗只是“小打小闹”。在雅多维尔之战中,爱军A连只有158人。不同文献资料对刚果叛军的兵力规模记述也不同,少则300人,多则3000—5000人,刚果叛军占绝对优势。

    现如今,中国的很多战争片开始模仿西方,追求大场面或“逼真”的战场效果,甚至模仿《拯救大兵瑞恩》式的主观镜头。然而,在武器装备道具与军事细节的设定上,仍然有悖史实、粗制滥造。相比之下,低成本的《雅多维尔围城战》却尽可能地还原了这场战斗,道具也十分考究,着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电影中,双方的战斗以轻武器对射为主。爱军的武器装备,包括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瑞典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英国“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李-恩菲尔德”No.4 Mk 1(T)式7.7毫米狙击步枪、“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维克斯”式7.7毫米重机枪,美国Mk 2式手榴弹与M2式60毫米迫击炮,后方曾派来1架美国UH-1“休伊”式多用途直升机。刚果叛军的轻武器,包括德国P-38“瓦尔特”式9毫米手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FN MAG 58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美国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苏联Dshk式12.7毫米重机枪,瑞典M48“卡尔·古斯塔夫”式84毫米火箭筒与英国ML式76.2毫米迫击炮。在真实的历史中,刚果叛军装备的是多门81毫米迫击炮与1门法国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当然,刚果叛军还有爱军根本不具备的优势——1架法国MC.170“教师”式教练机,作为空中支援。

    电影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神话般的防御战。在孤立无援且没有任何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爱军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158名官兵,凭借多为二战时期技术水平的轻武器,抵挡了拥有重火力支援的刚果叛军,连续5天的波浪式围攻。在山穷水尽、弹尽粮绝后,爱军被迫投降,但只付出了5人负伤的代价。相比之下,占人数与火力绝对优势的刚果叛军,有300多人阵亡,其中包括30名有阿尔及利亚战争经验的法国雇佣军老兵,另有1000多人负伤。如此悬殊的伤亡损失比,堪称战争史上的神话。在危急关头,爱军甚至想出了用炸药引爆装满空子弹壳的木箱,作为炸弹的创造性战术。这也正是A连连长帕特·昆兰那句悲壮的“我们每颗子弹都用了两次”的来源。在电影中,爱军迫击炮兵以神奇的炮术,摧毁了树林后方的刚果叛军迫击炮阵地。这种看似“抗日神剧”中才有的情节,却是真实的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发生过的。

    当然,电影中也有些设定,或许存在争议。例如,刚果叛军的MC.170“教师”式教练机进行扫射,爱军中的角色却能在两条弹道中存活。这种概率实在太小。在狙杀远距离外的刚果叛军“白西装老板”时,爱军狙击手将“李-恩菲尔德”No.4 Mk 1(T)换成了“布伦”,只装1发子弹,并用标尺与准星瞄准。在理论上,无论最大射程还是有效射程,前者都优于后者。无论如何,射击远距离的点目标,狙击步枪的效果都应该优于轻机枪,狙击镜的精确性要优于标尺与准星。很多外国的军事爱好者,也都对电影中的这项设定感到怀疑或不解。唯一的解释是,狙击手是为了使用“布伦”的两脚支架,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精确狙杀的效果。英军中的很多“布伦”射手,也都夸赞过这种轻机枪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动狙击步枪”。

    爱尔兰维和军驻守的雅多维尔遭遇刚果叛军袭击,爱尔兰维和军四下寻找掩护。

    爱尔兰维和军狙击手(左)手持“李-恩菲尔德”No.4 Mk 1(T)式7.7毫米狙击步枪,A连连长“昆兰”(右)手持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与刚果叛军展开激战。

    爱尔兰维和军在战壕中,以猛烈的火力抵御刚果叛军的进攻。距离镜头,从近到远,分别为:“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与“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

    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电影中化名“雷纳•福尔奎斯上校”,使用吉普车上的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

    法国雇佣兵手提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其身后的刚果叛军使用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进行掩护。

    态度敷衍 何谈情怀?

    《雅多维尔围城战》的成功,是态度的胜利。既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没有高额的成本,甚至不太为人所知,但其可欣赏的程度,并不亚于“爆炸贝”的《危机13小时》,足以跻身2016年世界战争片排行榜的前列。比中国那些动辄“投资1.5亿”的战争片,更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作为低成本的战争片,整个剧组已经竭尽所能地将“还原历史”发挥到了极致。

    《拯救大兵瑞恩》以来,以参战官兵为视角的主观镜头,几乎成了当代战争片的标准配置。中国战争片当仁不让地接过了“山寨”风格的大旗,主观镜头泛滥成灾。某些电影甚至“创造性”地发明了“反打式主观镜头”——不是以主观镜头对准枪口所指方向,而是将镜头固定在枪口,反向对准持枪者。这种毫无代入感的视点,不知究竟是想让观众拥有怎样的体验。相比之下,《雅多维尔围城战》的镜头使用却很传统。只有表现指挥官用望远镜瞭望或狙击手进行瞄准的场景,使用了少量转瞬即逝的主观镜头。然而,电影情节的紧凑与紧张感,战场环境的代入感,却毫不逊色。

    《雅多维尔围城战》成本低廉,武器装备道具却毫不含糊。有些中国电影号称“投资1.5亿”,做出的却是炮塔都不会转动的坦克,CG效果虚假的轰炸机,12.7毫米重机枪子弹击中人体四肢,仅打出个小弹孔的杀伤特效。更有导演表示“飞机、坦克的型号不重要,只有情怀才能感动观众”。连基本的史实都不肯尊重,道具都不肯做好,如此不认真的态度,还要空谈“情怀”,这不是比当年狂妄侵略者还可笑么?为了增强电影所谓的戏剧效果,中国战争片市场已经是各种“神剧”的聚集地,影片主角的“光环”已经好到了子弹、炮弹与炸弹,都躲着主角飞的程度,怎一个“假”字了得?殊不知,真实的历史远比不要逻辑或不顾现实的胡编乱造要精彩得多。作为1922年独立后再未有过对外战争的国家,爱尔兰尚能从历史中挖掘出如此传奇的闪光点,而当今的中国战争片却只能用“神剧”来展示中国五千年来的对内对外战争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雅多维尔围城战》中,爱军158名官兵的困局,却为爱尔兰战争电影打出了一片天地。中国某些战争片,却只能依靠迎合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兜售“情怀”,着实令人不齿。这值得整个中国战争片市场,进行深刻的反思。

     2 ) 这大概就是战争历史里的魔幻英雄主义吧

    交作业的硬性规定要看的片子

    作为我观影为数不多的战争片题材,我其实一直对这个类别的电影隐隐有种崇敬的感觉,毕竟现在的和平都是前辈们血泪换来的。但由于我心里血爆R级的承受能力较弱,如非必要,我极少选择观看这一题材大片。

    大概是提前被剧透了一脸,这对我观影感官简直大打折扣,我最后受不了了直接1.5倍数看完的(对不起导演编剧演员和一切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但完全不影响整个故事架构观感和台词递进,这让我对这部片子的印象略降了几分。

    这部片对比我之前观看的《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大兵瑞恩》等战争题材大作,这个故事主要的围城战真的非常普通。因为涉及真实历史改编,故事性其实作为编剧而言确实比较难以发挥突破,但我个人觉得剪辑拍摄和导演在刻画故事人物方面真的非常划水,通篇故事下来,只有海报男主的这个人物形象稍微站稳了点脚跟,其他士兵也好,政客也好,都过分脸谱化了。如此浅白地平铺直述,本来非常传奇的历史故事看下来一点也不过瘾。

    这是冷战期间一个很微妙的节点,刚果政变由于美国苏联政客推手搅和,本来就处于拧巴的状态。涉及事件几个关键人物的故事线都十分粗糙,穿插融贯非常流于表面,几乎是为了围城战斗而战斗。男主昆兰手下的所有士兵真的实力出演傻白甜,除了莫名其妙的高效围防,整个电影就像是这一个连的人集体开挂,百发百中,所有决策几乎0失误,平日的傻大帽上战场马上机敏得换脸变人。我知道导演极力想表达没有一个人一出生就是个杀人机器,他们也有血有肉有天真幻想之类的,但是这人物情感转换上真的硬伤,观众完全莫名其妙。

    冲伯将军真的坏人一坏到底没有任何多维度刻画。法国佣兵也很很莫名其妙,每次撤退我都在那里捶胸顿足巴不得抓着佣兵就往前冲,还能不能给多一点情节变化给男主们多点磨难不好吗!!!另外那个美丽的金发寡妇就是过场也不结合情节交代一下。美丽的男主妻子就是直男癌中毒完美温柔贤妻,希望你鼓励就鼓励,希望你等就等,不说一句多余,临上战场就放首不想你离开穿漂亮点跳个舞就适时退场OMG~

    这大概想表达战争英雄们坚守战地不屈不挠始终智商在线信仰坚定最后牛逼无死亡全员手牵手回家的围城战故事吧~

    OVER~

     3 ) 联合国的至暗时刻

    1961年9月18日,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瑞典人哈马舍尔德前往刚果调停冲突,专机坠毁于赞比亚,无人生还。 基本是同时,刚果加丹加省,西方国家矿业公司所属约200名雇佣军突袭驻雅多维尔的一支150人的爱尔兰步兵维和部队,后者基本未做抵抗就投降了,无人员伤亡。 所以本片无论作为历史纪实片或战争片都呵呵了,还颇有抗日神剧的风采,轻机枪单发装弹当狙击步枪用?这桥段很快就会被国产剧抄袭的。 有意思的还在后面:1985年引进的《野鹅敢死队》虽然是改编自一本小说,但小说是有原型人物和史实的。50名敢死队员拼死营救的刚果总统,应该就是雅多维尔事件的幕后黑手,一年后被联合国军击败并流放的,臭名昭著的加丹加军阀摩西·冲伯。 法国雇佣军指挥官原型就是爱尔兰人麦克·霍尔,6-70年代非洲最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因此,所谓雅多维尔围城战,实际上是一个爱尔兰指挥官,指挥着法国外籍军团出身的雇佣兵,把爱尔兰籍的维和部队给收拾了。

     4 ) 英雄哪有那么好当

    1.联合国的角色为什么总让人感觉是在四处和稀泥,跑到世界各地去当和事佬,可有的时候别人还不领你的情;

    2.官僚主义的社会,使得官员只会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爱尔兰维和部队在他们眼中确实只是棋子,为了保全大局,也是随时可以舍弃的;

    3.实际的战争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特别是现代战争,当两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顽强抵抗了,别人的精确制导武器打过来,你可能还没看见敌人长什么样子,你就已经被灭了。

    最后再让我可怜一下这位爱尔兰维和部队的长官,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跟上级请求支援也根本没屁点用处,就这么点人和这么几杆子鸟枪,要面对这么多敌人,还时不时地要担心天上的飞机会来给你送一波子弹雨,真是特么倒了八辈子的霉了。。。

     5 ) 国外吹响的集结号~

         影片讲述了一群爱尔兰大男孩在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指挥官昆兰的带领下誓死保卫亚多维尔的故事,片中采用了偏纪实的风格,没有太多的渲染,真实的描写了爱尔兰联合国维和部队保卫领地的故事,故事的过程中有些眼熟,总是能够让人想起那年的贺岁电影集结号,一样的剧情,不一样的阵地,同样的惨痛,最后都沦为了政治失误的牺牲品。这部片子好看之处在于对于战争的真实描写,没有任何的伤情没有任何的生离死别,甚至在台词的设计上也太过于直白,但是细想真正的军人就是应该这样的简单直接,真实的战场也没有太多的情感。最终维和部队的昆西和武装军的军官握手的画面让人动容。喜欢二战题材喜欢大兵系列请关注。

     6 ) 弃子

    2022.12.08

    这是一部西方发达国家争夺非洲资源而引发的战争电影,而肇事者竟然还有以中立国自居的比利时。刚果总理卢蒙巴表达了向苏联靠拢的意向后,美国、法国与比利时联手策划了刚果的政变。比利时策动了刚果南部的加丹加省政治势力“加丹加部族联盟”,其主席与军阀莫伊兹·冲伯,和矿业公司串通联手控制卡坦加省,宣布加丹加省独立为“加丹加共和国”。刚果总理卢蒙巴向联合国求助,结果刚果国民军参谋长蒙博托·塞科上校发动政变,推翻了卢蒙巴,并将其交给冲伯的叛军杀害。卢蒙巴被暗杀后,联合国刚果分部负责人康纳·奥布莱恩博士,通过联合国向刚果增派爱尔兰军队去维和。

    爱尔兰第35步兵营A连的158人来到刚果卡坦加省雅多维尔联合国基地才发现,基地三个出入口都暴露在外,南面被鸟瞰着,还有一条有岔路的道路,这个基地是完全敞开的,极易受到攻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刚果的危机产生了两种分裂的姿态。在名义上,他们假意赞成并组织领导联合国军前往维和。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却更希望刚果维持殖民统治的原貌,消极对待并暗中破坏联合国军的维和,因此各种扒豁子,搞破坏,法国戴高乐将军增派一千名外籍军团军事人员以雇佣兵的身份,暗度陈仓地派往加丹加省,支援“加丹加共和国”独立。支持叛军冲伯将军。因此爱尔兰维和部队即将面对的是由法国雇佣兵、比利时侨民武装与刚果卢巴部落武装组成的叛军武装。

    爱尔兰人和法国人在一个小酒馆里第一次交锋,一方是为了保护当地居民不受夺权篡位的军阀的迫害,一方是为了保护矿业的利益,虽然双方没有剑拔弩张,但是也夹枪带棒都唇枪舌剑的充满了敌意。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嘲笑爱尔兰军队没有打过仗,至于指挥官更是从没有参战过,爱尔兰指挥官帕特•昆兰上尉幽默的回了一句“这可说不准,我已经结婚十年了”。接着帕特•昆兰反唇相讥,一句“没有多少法国人喜欢德国战术家,他们只花了两个星期就攻下了你的国家”让法国人脸上有点挂不住了。

    要说法国人在二战中的表现就是个笑话,1939年9月,希特勒150万军队闪击波兰,英法向德国宣战。当时法国有300万陆军,仅仅在德法边境上就驻守了80万军队。如果法国这个时候进攻德国可以说是稳操胜券,但法国只是口头上宣战,行动上啥都没干,一门心思的幻想着德国和苏联马上干上一架,自己去坐收渔利。随后,德国越过马奇诺防线,号称全球第一陆军的法国仅仅在6周时间内就被打败,宣布投降......。这段历史成为全世界的笑柄,奇怪的是法国人却不以为然,并不觉得羞耻。

    非洲的军人大都没有政治头脑,遇到事情只会武力解决,做了错事还振振有词。卡坦加电台的保安与军方发生冲突,拉贾将军竟然指挥军队杀死30多无辜平民,这一事件给“摩梭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让西方势力和冲伯将军抓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短”,让险恶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随后政府军攻占了伊莉莎白维尔政府大楼。作为回应,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带领叛军不宣而战,向爱尔兰维和部队发起突然进攻。

    雅多维尔联合国基地是在一块平地上,只有少数的低层建筑物和一些未完工的建筑,但是昆兰上尉早有预感,做了周密的预案。来到后第一时间就要求士兵马不停蹄的构筑工事,做好积极防御准备,士兵们即使在教堂做礼拜也不远离枪支武器,所以面对叛军的突袭,他们能很快进入阵地,曾经被福尔奎斯上校耻笑的沟壕很好的保护了爱尔兰维和士兵,加上爱尔兰维和部队火力强大,所以叛军的突袭很快就被击退。

    麦肯提将军借故不肯接电话让昆兰上尉预感到情况不妙,“上帝保佑你们,自己撑着点”,这话让谁听了心里都会发毛。叛军有1500人,是爱尔兰维和部队人数的十倍,他们依仗着人多势众不惜命,黄昏时分又发起了一轮志在必得的进攻,不过怪异的是随着叛军中一个穿白西装的人被击毙,潮涌般的进攻浪潮一下子消退了。原来是金主被打死,很快叛军摇白棋提出谈判的请求,很快双方指挥官达成停火协议。没有想到叛军使诈,设置陷阱,救护车里竟然藏着迫击炮和重机枪,幸亏发现及时,一番博弈终于击毁叛军迫击炮,叛军败退,连续的厮杀让从来未打过仗的爱尔兰士兵粗尝次品尝嗜血,喜欢上杀戮的感觉。

    叛军一夜的狂轰滥炸,把爱尔兰维和部队的弹药库都给端了,这让他们的弹药供给更捉襟见肘,叛军在水中投毒让爱尔兰维和部队处境越加艰难。千辛万苦盼来的援军竟然近在咫尺不得近身,最终功亏一篑,麦肯提将军也彻底无招了,只能用官话来敷衍“执行命令,坚守阵地”。

    卡坦加电台屠杀平民事件危及到联合国的信誉,因此联合国准备“丢卒保车”,把这口黑锅甩给了康纳·奥布莱恩博士来背,被困在雅多维尔联合国基地的爱尔兰维和部队也就成了弃子而无人过问。恰在此时联合国秘书长道格哈马绍的飞机被击落,群龙无首,这倒是给了康纳·奥布莱恩博士一个全身而退的机会,但是对爱尔兰维和部队来说则彻底陷入绝境。

    叛军的又一次大规款进攻开始了,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叛军蜂拥而来,这让原本就弹药不足的维和部队根本无力抵抗,昆兰上尉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埋设炸药,收集全部弹壳充作爆炸物,提高杀伤力,准备最后一搏,给叛军致命一击。

    一连串的巨响,叛军死伤无数,但是依然抵挡不住的蜂拥而来,突然间一片寂静,进攻的叛军消失了,远处传来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的声音,昆兰上尉迎了上去,两人再次面对面,这次真的握手言和。爱尔兰维和部队把每一颗子弹用了两次,他们弹尽后接受了投降。在西方的理念里,弹尽粮绝后投降不丢人,还很光荣。

    一个月后被遣送回国,回到爱尔兰的维和部队没有鲜花和欢迎的人群,甚至不会被提及,因为他们的投降让联合国和爱尔兰很没有面子,联合国名誉受到损害,但这对于他们这些经历过战争生死考验的勇士们来说,没有有什么比尽职尽责后活着平安归来和家人团聚更重要的了。

     短评

    好看!节奏比《危机13小时》好很多,张弛有度,加上战场横飞的真实感很强,一直揪着心。二十比一的兵力比,围困五天,一个人都没死,不得不说真是上帝保佑爱尔兰。

    5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推荐

    基本没有女人什么事情。 打仗就是打仗,热血澎湃啊... 4.5星推荐

    10分钟前
    • bugz
    • 力荐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军人并不是政治的理所当然的牺牲品。PS:牢记,千万不要参加UN的维和部队,坑太深!

    14分钟前
    • heima624
    • 力荐

    我爱威武,一人不损硬刚一千人部队!不过场面调度太乱了啊

    1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隔靴搔痒,联合国这点气质也就是个窝囊废,受气包。

    19分钟前
    • daangel
    • 还行

    背景挺宏大的,讲得确是一角,这里面甚至公开把哈马舍尔德之死说成谋杀了,但是把屎盆子全扣在冲伯头上,明显是不全面的。说白了美英法一个都跑不了,还有臭名昭著的法国雇佣军。在那样的时代和国家寻求公平正义,真的是奢望了。还好我们活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

    21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m21177:1:20比例,平原区又非小高地,瓮中捉鳖的事。(时年戴高乐主义,戴高乐拥护第三世界)

    22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上帝保佑爱尔兰。爱尔兰导演Smyth的处女长片作,尽管有处女通病,但仍是一部精彩的战争片。饰演官兵的主演在南非接受了数周的高强度军训,外景地也在南非。前英陆军军官Dan Hirst担任军指。叛军的CM.170购自比利时,历史上由比利时飞行员驾驶;击落UN专机的F-4在61年未全面服役,据信是暗指美国所为。

    25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推荐

    3.5星。丢卒保车?原本打算牺牲掉这连人,好找这个理由出兵干预。结果这连人,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简直是啪啪啪的打脸!

    30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沒有戰爭經驗的愛爾蘭人在劣勢下已經打得非常好了,昆蘭達到了一個指揮官所能做到的最高境界:讓手下每個人都能活著回家。吉約姆所扮演的傭兵法爾克斯也是個奇人,冷戰時期走遍大部分的熱戰區域。

    32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子弹壳都能当武器用!够屌!“我们每一颗子弹都用了2次”——这句经典

    34分钟前
    • prince bowie
    • 推荐

    吉约姆酷帅呀 保卫战前还在期待独立时代刚果风情 然而此片丝毫没有涉及

    39分钟前
    • where is Nyo
    • 较差

    1961年,亲西方的莫瓦塞·冲伯将军控制了加丹加省地区,并暗杀了当时刚果的民选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昆兰率领他的部队与由法国和比利时雇佣兵指挥的当地3000人部队展开激战

    42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全是套路,感觉此类片没有一部能超过《黑鹰坠落》。

    47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还行

    一段隐晦的联合国维和史

    48分钟前
    • 北极光
    • 还行

    我们每一颗子弹都用了2次

    49分钟前
    • 推荐

    小分队式动作片的典范,几场智勇与意志的交锋非常好看,20比1的悬殊兵力,把每颗子弹用两遍的绝境战术,视死如归的勇气,都令人赞赏,军人永远是政治家的棋子,还好历史最终还了他们应有的荣誉和尊严

    54分钟前
    • 方聿南
    • 还行

    对手讲节操,这边讲道理,最low是官员,一枪爆头算了。

    5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热热闹闹的打了几天,一个都没有死,还说是弹尽粮绝而投降,不愧是战争史的“奇迹”。

    1小时前
    • Carf
    • 还行

    不管电影质量,直接五星,感谢电影给英雄正名

    1小时前
    • DrMatthew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