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柏林孤影

    柏林孤影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艾玛·汤普森,丹尼尔·布鲁赫,布莱丹·格里森,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卡塔琳娜·舒特勒,路易斯·霍夫曼,尤韦·普罗伊斯,拉尔斯·鲁道夫,雅各布·马琛茨,约书亚·格罗斯,希尔德加德·斯罗德,克里斯·泰辛格,凯崔恩·波利特,汉斯·马丁·施蒂尔,莫妮克·肖梅特 

    导演:文森特·佩雷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正片

      浴血狙击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剧照

    柏林孤影 剧照 NO.1柏林孤影 剧照 NO.2柏林孤影 剧照 NO.3柏林孤影 剧照 NO.4柏林孤影 剧照 NO.5柏林孤影 剧照 NO.6柏林孤影 剧照 NO.16柏林孤影 剧照 NO.17柏林孤影 剧照 NO.18柏林孤影 剧照 NO.19柏林孤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由法国家喻户晓的俊男级跨界导演文森特-佩雷斯执导。1964年出生的佩雷斯,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红极一时,主演的经典作品包括了《芳芳》《玛戈皇后》等等。佩雷斯很早就显示出了导演方面的才华,1992年和1999年有两部作品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短片单元。2002年,佩雷斯拍出了长片处女作《天使的肌肤》,2007年又执导了《秘密》。本片是佩雷斯投资规模最大,也是第一次入围A类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  《柏林孤影》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柏林。工人阶级夫妇奥托和安娜把自己唯一的独生子送上了战场。不幸的是,儿子在惨烈的战争中身亡。这对夫妇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纳粹党的极权统治。很快,他们的行动被发现,受到了盖世太保的追捕和威胁。这部以小视角反映大主题的二战题材电影,吸引了不少重量级明星参演。曾以《霍华德庄园》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英国演技派女演员艾玛-汤普森,出演一个伤心的母亲;曾以《杀手没有假期》获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布莱丹-格里森,扮演坚强的父亲。曾在《再见列宁》中大放异彩,并以《极速风流》艳惊好莱坞的丹尼尔-布鲁赫,将和两大老戏骨飚戏。

     长篇影评

     1 ) 剧情简单,但表演很棒

    其实本来想打三星的,因为拍的实在是太无聊了……前半段看的异常艰难。多出一星给丹布,被打那段之后的表演很好,以及最后自杀那个地方真的蛮震撼。

    个人觉得这个自杀并不突兀,前面铺垫一大堆。从放走被冤枉的人开始,到和上司反抗(但是最后却屈服了),以及最后不忍心和别人一样将酒杯砸向男主的头,最后的独白更是一个flag。跟很多优秀的侦探一样,他聪明的同时会很佩服“罪犯”的一些手段和精神(这点从他分析“淘气鬼”的那段话就能看出来,还觉得这个“罪犯”非但不笨而且还聪明),所以到最后他其实是很敬佩男主的,更何况他说了,他看了全部的卡片,男女主心里的那种无法言语的反纳粹的精神已经慢慢的影响了他,他感受到了那18张没有交上去的卡片的力量,他感受到了“罪犯”的“美”,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己方对于无辜者的残忍,几方感受的叠加,造成了最后信仰的崩塌。最后的自杀,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2 ) 非专业影评之克制的美学——柏林孤影

    电影一两年前看的,有次聊天时候推荐给朋友,顺便百度了一下,发现评价居然很低,不服翻了下豆瓣居然也不高,就很纳闷。因为在我眼里,这是一部少有的佳片。心里略微不忿,于是写下了这篇推荐。
           首先从制作上来看,本片制作精良,无论从道具、服装、布景都不错,很有代入感,即便是那些差评也并不否认这一点,所以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看,可以放心大胆入手,因为它完全值得那两个小时!
          其次,它保守诟病的,恰恰是我认为本篇精彩的原因。有的影评用四平八稳,主角情绪不够高涨,难以找寻剧情的高潮。如果你但预期是战争大片的话,可能会有上述观感,实际上它并不是战争大片,它是在描述人性,而人性不是只有通过迭起都高潮中才能感受到,人性恰恰是在一些琐碎都细节中折射出光辉。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很凸显来克制两个字。通过不断地铺陈最后构造出一个高潮,这是用来歌功颂德的,是用来描述英雄的,不是用来描述普通的小市民的,主人公恰恰只是工厂一个工人,一个善良、严谨、谦让、一丝不苟完成工作的普通工人。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觉得影片很真实,手法朴素,不是因为不懂,是因为克制,宁可略微欠一点也不愿意表述的过了。
          下面是剧透时间,虽说时间有点长了,但我还很记得这几点,关于人性但小细节:1、当周边所有人都在崇拜精神领袖都时候,你对精神领袖产生了怀疑,你会怎么做,在那个时代很多东西明明是错的,但所有人都说它是对的时候,你会怀疑自己吗,这一点拍的很像《1948》;2、当国家政策在压迫屠杀犹太人时候,面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都犹太老人,有的人装作不知道,有的人打着相应政府的幌子贪人钱财,也有人冒险将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人性在此处折射出不同的色彩;3、当一个人决定向这个国家机器挑战时候,无异于以卵击石,男主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的选择是背着妻子独自抗争,那时候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我眼里瞬间高大起来,背影也很是伟岸,不要说那么多做就是了,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如果是和平年代,这一家人一定会很幸福。
          最后还是想多说句,也许好莱坞并不觉得这片子很优秀,因为他们有很多;我们真的太少了,少到随便一部电影都敢称做是良心巨作诚意满满……譬如前一阵子的《芳华》,我只看到了一个老人对七八十年代流水账般的回忆,这中间其实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可导演都放弃了,很可惜。另,《大佛普拉斯》想当另类,算是部十足的讽刺电影了,很丧很不错!

     3 ) 如果1个人可以影响18个人

    我本来期待,警察小哥问Otto你写了多少卡片的时候,Otto 的回答是1000+。
    但是,并没有。

    导演用286张卡片显示了小小的一个人,在大的社会局势和历史背景面前的微小。

    是微小,而不是渺小。

    还有18张照片,去无踪影。我们用10这个概数来计算,如果1个人可以影响10个人,这10个人分别可以影响10个人,按照这个倍数递增的话,只需5阶,就有10万人被影响。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现实情况必定比这惨淡许多倍。但是,无论如何,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走向,也许改变了某个人的命运,也许改变了一个国家。

    这就是“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善”的,也是“恶”的,导演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嘴脸,刻画的十分生动。打着正义旗号赶走闯入私宅的抢掠者的小卫兵,转脸和自己的父亲就开始扫荡犹太老妪的家;冷酷无情的法官悄悄地把犹太老妪转移到自己家里保护起来;朝夕相处的邻居,看见老奶奶跳楼身亡,就伸手偷走了她的手链;诸如此类等等......

    不过这里想多着一点笔墨的,是电影里一直在和Hampel夫妇演对手角色的Daniel。
    且不说Daniel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哈哈哈)
    他在电影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完全不输Otto和Emma两位老戏骨。

    影片最后的一声枪响是整个电影积压在他身上的情感的一个出口。你可以想象用缝衣针去扎一个紧绷着的气球,这样的画面。如果把他看作是一个气球,那么上交到他手里的276张卡片好似是足量的气体,一直不断地往他的心里加压——这就是最直观的改变。

    他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导演让他聪慧(不得不说,办案分析很有道理呢)、骄傲(专业性的骄傲)、凶残(杀了错抓的人)、果决(抓了夫妇两人)。这些品质,不得不说,真是第三帝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正是Hampel夫妇的这286张卡片,让他看到了希特勒政权的独裁性质,也让他看到了绝望之所在,最后以自杀告终。

    286张卡片,居然其中的278张都被捡到的人上交了。——这是绝望
    286张卡片,有18张没有被上交。——这是希望

    绝望和希望,这正是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不断相遇的两个词。
    中国人讲绝境逢生。有点儿意思,要坚持。
    也许在时空的某条历史线上,Dainel是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利用职权拯救民众或者犹太人的角色。我相信,在二战期间,这样的人也不只一两个。这也许,也算得上是一种希望吧。

    Hampel夫妇并不孤单。
    德占区大大小小的地下组织数不胜数,有很多人为抵抗法西斯主义牺牲。
    谨以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字,像那些曾经为了人类平等自由而牺牲的人们致敬。
    也像不断争取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的人们致敬。



    ps Daniel Brühl居然是加泰罗尼亚人!!!!~德西混血~巧嘞~

     4 ) 一点沙子不会让机器停转,但持之以恒,就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这是一本反希特勒电影.电影的主旨在56分钟:
    齿轮中有一点沙子不会让机器停转,但如果有人不停的往里扔沙子,发动机就开始受影响,变得断断续续流水线就会停下来.
    但我们遭受不公平不合理时,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因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因为自己的渺小轻微而什么都不做.如果大家都忍着藏着,不公平不合理就会一直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大家一方面变成了纵容者,一方面又是受害者.任何改变都是积少成多,水滴石穿,量变产生质变.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二战时,德国一工人阶级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了儿子,夫妻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反抗纳粹希特勒.虽然这种行动微不足道,只是分发反抗内容的卡片,他们一共发了285张卡片,大部分都被人交到纳粹政府手上,267张卡片上交,只有18张卡片没上交.纳粹警察通过举报抓了夫妻俩,夫妻俩被杀,而纳粹警察受到反抗卡片的影响,良心不安而自杀.267张卡片散落一地,影响更多的行人.

     5 ) 印象深刻的压抑

    评价一部电影,第一要做的应该是清楚电影载体的概念。

    本片故事是在103分钟的时间框架里展开,而不是那600多页的纸上原著。强行评价电影没有小说细致,总有点欲加之罪的味道。

    如果将所有原著都挖出来和它们跨平台的衍生品对比,将会没有一个逃得掉大众槽点。

    谁会啃玉米的时候吐槽没有原版玛雅味?谁会吃披萨的时候抱怨没有丝路感。

    观众欣赏跨平台衍生作品,体验的是那种不落窠臼的惊喜。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制。

    单说电影本身,用的是淡雅手法,勾勒出留白式的人性延生感。喜欢大红大绿,左手金镯,右手鸡油黄的乾隆派观众可能会觉得导演手轻了,不过瘾。

    但是结合昆格尔夫妇干的事,用淡雅手法显然更适合一些。底成平民用悄悄发传单的方式反抗纳粹。不仅傻,还挺诙谐。如果停下来仔细回味,便能体会出一种温水煮蛙的强大震撼。像一杯回味深长的清茶。

    柏林街头一对笨拙的身影,像刚入行的小偷一样胆怯而倔强地散播小卡片;一个机智的警探,抽丝剥茧地分析作案源头。从戏剧角度来说导演没有讲好这样一个精彩刺激的猫鼠游戏。确实是技法上的失败。但是文森特的避重就轻却勾勒出了纳粹铁幕下那种碾压人性的压抑。

    虽然没有像原著那样打造一个纳粹柏林浮世绘。但是浅尝即止地用犹太大妈、法官邻居邮递员夫妇、傻白希特勒少年、可怜可恨的地痞等角色,茶馆式地为主角夫妇做性格加持。

    整个影片简直就是一幅罗伯特·雷曼的《大雪荒山图》。大量脑补式的气氛表达让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德国社会细思极恐。

    领导在车间里做动员演讲,为了帝国早日结束战争,大家在后方要加大产量,为战争做贡献。当观众以为他们要生产啥威猛武器的时候,却发现背景画面里是一口一口的崭新棺材。

    邮递员老公满怀荣誉地向警探展示儿子照片,照片里出现的是一个青年士兵的笑脸,手上捏着一具波兰小女孩的尸体。

    轻描淡写,震撼非凡。

    艾玛和格里森的表演拿捏的恰到好处,多年老夫妻麻木的生活,随着危险的加深逐渐升温。每一步的情感变化都表演得淋漓尽致。

    对警官的一句“请不要牵连”。

    夫妻间法庭上的相视一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布鲁赫的警官,演出一种无视政治踏实本分的士大夫精神,当他向权势妥协后那种自卑,反向烘托出昆格尔夫妇倔强的人格魅力。也同时合理铺垫最后那句“我看过全部卡片”的敬佩。和“除了18张”的职业挫败感。

    美术下灰暗的柏林,内敛演绎的人性,加上往事化的配乐营造出强烈的压抑感。

    用淡雅手法讲诉小人物不畏强权的故事,反而比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方式更有力量。

     6 ) 我们也可以选择

    2016柏林孤影 alone in Berlin

    叙事平静,推进缓慢,有暗流涌动,演员表现出色。大概会有人觉得闷,因为电影台词不多,情节起伏也不大,没有反转。只是简单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一对失去独子的普通工人夫妻悲痛之下的觉醒,写了两百多张反战卡片偷偷放在城市的角落,想着也许有人能看到,即使最后他们知道那两百多张卡片里只有十八张没有交到警察手里。这种微弱的努力被丈夫称为一粒粒投进机器的沙子。一些沙粒不会让机器停下,但如果他不停投进去,机器总会停下来的。他们把希望寄托于二人步履不停,和有人看到卡片后的觉醒。丈夫说他想看那些拾起卡片的人的表情,于是冒险等在那里,害得妻子担心,也害得一个无辜人死亡。最后一次的冒险终于是让自己走向死亡了。

    Emma 这次戏份不多,表现一如既往好。接到通知儿子死亡信件的悲痛不忍相信,事后恍惚迷茫,对丈夫的依赖担忧,最后法庭上和处决前的释然平和。大部分时候她是脆弱仓皇灰暗的,穿暗色的大衣,一个人走在街上,做着充满危险的事情,我暗暗替她担心下一秒一个警察冲出来就会拿枪抵着她的头。

    像Emma 在采访中说的,夫妻二人是平和地走向死亡的,peaceful。她说人总有一死,peaceful是她所追求的。很偶尔她也流露出和丈夫的温情,那支始终没有跳的舞也让人想到了他们的青春时代。就是这样的魔法,三言两语,观众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样青春幸福又普通的两个年轻人,相识,相恋,结婚,有了孩子,孩子长大上了战场,最后等到了死亡通知,于是两颗心都碎了。

    铡刀升起暗示主角的死亡,奥托,安娜死在刀下,那个被唤醒了良知的警察在把两百多张卡片撒在街道上后,也饮弹自尽。他死前翻着那一沓卡片,喃喃说,“我是唯一一个看到所有卡片的人”,然后决绝地走向自己的结局。

    三个良心未泯的小人物死了。

    电影最伟大之处是告诉我们三个普通人的选择。希望无论在何种境地,我们也都可以做出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不是没的选择。

     7 ) 他们和他们的法西斯祖国

    又看了一遍,挺感慨的。

    故事背景是纳粹德国时期的柏林。

    某一天,住在公寓里的中年夫妇收到了邮递员送来的信,其实是20出头的儿子战死在战场的阵亡通知。

    从那一天起,夫妻俩的天,就塌了。

    老婆崩溃了,丈夫一声不吭,把一块木头拿出来在那雕刻,渐渐雕成了儿子的模样。

    丈夫在棺材加工厂工作(这是个隐喻),突然某天,政府来人,宣布德国的伟大复兴计划,几年后赶上英国,几年后赶上美国,然后说,你们需要加班加点生产,才能满足需求。

    是的,多生产棺材,也是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结果,站在最后一排的丈夫,铁着脸,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遭到了呵斥。有人说他自私,说他不爱自己的国家。

    他淡淡地说,还有什么,能比把自己的儿子都奉献给国家了,更大的牺牲吗?

    大家都沉默了。

    不久以后,妻子发现,丈夫在写小卡片,全是不让说的话,什么希特勒是骗子,不要相信他,他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

    然后在上班路上,他趁人不备,把小卡片放在角落里,被人发现,阅读。

    数百张卡片,前前后后,一句句话真戳真相。

    他用这种最微小的方式,最沉默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柏林孤影,Alone in Berlin?

    很有深意。

    因为他们是孤独的。

    更多的德国人,沉浸在大国崛起的幻想之中。

    片中一个镜头,丈夫走出公寓楼时,附近的小地痞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开心?伟大的德国马上就要复兴了,我们会变得比法国人还有钱,我们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人会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你为什么还不开心?

    那天和几个人聊天,他说,For God’s sake,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纳粹啊!

    我说,是,并不是所有的,但至少在那个时候,绝大部分都是。不然,没有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纳粹能打遍欧洲十五年吗?

     短评

    小人物的艰难抗争,基调灰暗艰涩,演员们的演技很棒

    6分钟前
    • 🐈
    • 推荐

    要出版自由,要言论自由,要一腔孤勇,要爱如高山。要沉默、要思考、要面对。

    7分钟前
    • 夏天11
    • 推荐

    人家往墙角塞卡片,其他人只会躲在墙角画圈圈。

    9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本届最差 #柏林电影节#

    12分钟前
    • 陈凭轩
    • 很差

    没必要老纠结语言问题。。题材、叙述、节奏、表演,都还可以啊,有艾玛汤普森哦。。

    15分钟前
    • 伊壁鸠鲁
    • 推荐

    剧本不行,格局太小(预算太少),完全靠演技撑着。央六看的,配音不错,对中国观众最大的意义大概是阅读那些明信片上的话。

    20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放入一粒沙!

    25分钟前
    • Jules2to
    • 力荐

    平淡的主基调,讲述着上个世纪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相对于磅礴的战争背景这个故事很小很小,但是我依然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勇气和爱。淡淡的力量,却很有力。致敬那对夫妻。

    28分钟前
    • 妖妖
    • 力荐

    男女主把那种克制的深情演绎得恰到好处,放明信片的时候好紧张,不过主角只有一个是德国演员,还是反派,其他稍微脸熟的德国演员都只打了个酱油,尴尬。。。唉,德国演员太小众没有票房影响力吧。对我来说电影的彩蛋是看到了卖明信片的商店是啥样的~

    33分钟前
    • 古始渐中上更全
    • 力荐

    没有组织,是很难查到的!没有组织,是异常孤单的!

    36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动人,虽然该片的导演功力尚欠火候。

    40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故事真是太平淡了。浪费我的时间不要紧,关键是有点浪费这几位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演技是什么?大概就是沉默的时刻比讲对白的时刻要来得更丰富吧。

    45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回顾历史,无名英雄总是去做了很多勇敢伟大的事情。用丧子之痛写成的200多张卡片,没准正是那未被收回的10多张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更多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虽然电影给人一种无甚新意的感觉,英语对白也让人出戏,但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To Otto and Elise Hampel.

    50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It's like with a machine. A little sand in the gears will not stop the machine. But if a person throws a little more sand and more. The motor begins to stutter. The assembly line stops. In my mind I see lots of people throwing sand in the gears.」

    51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要在战争和暴政的机器里掺和一些沙子,要用卑微的信仰含泪的爱,反抗整个时代。

    55分钟前
    • chenchen
    • 推荐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

    59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唔,我们看完之后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德国人会生气吧,明明所有角色都是德国人,可偏偏所有人又在说英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觉得有点尴尬了...

    60分钟前
    • 2505
    • 还行

    樊尚·佩雷干得漂亮。

    1小时前
    • Die Katze
    • 力荐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 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1小时前
    • 还行

    Emma Thompson也是老了呀 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蛮好看的啊 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 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 就是这样 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1小时前
    • 糯米兔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