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哈瓦

    哈瓦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法国2022

    主演:Sania Halifa,Kamrul Hossain,Yseult,Oumou Sangaré 

    导演:麦穆娜·杜库雷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英雄与懦夫

    • HD

      哥斯拉2014

    • 天空鲨_终极武器

    • HD中字

      珍珠港

    • HD中字

      神秘代码

    • 抢先版

      寂静之地:入侵日

    • 更新HD

      无限重生2021

    • 更新HD

      机巧女孩

     剧照

    哈瓦 剧照 NO.1哈瓦 剧照 NO.2哈瓦 剧照 NO.3哈瓦 剧照 NO.4哈瓦 剧照 NO.5哈瓦 剧照 NO.6哈瓦 剧照 NO.16哈瓦 剧照 NO.17哈瓦 剧照 NO.18哈瓦 剧照 NO.19哈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A Capraesque tale about a soon-to-be-orphaned adolescent seeking an audience with Michelle Obama, Maïmouna Doucouré’s sophomore feature dismantles boundaries of status and decorum and celebrates the power of self-determination.

     长篇影评

     1 )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Wim Wenders 99年拍的一部关于古巴音乐的纪录片。

    97年Ry Cooder做了一张古巴音乐的专辑Buena Vista Social Club,发行后大受欢迎,还获了Grammy奖,引发了美国人民的拉丁热。99年Wim Wenders和他的妻子Donata开始拍摄这些古巴国宝级音乐大师们录制唱片及世界巡演的过程。很早就买了这张CD,因为语言的问题,听了听就放下了。现在翻回来,在写这些字的时候放着,影片片断不知不觉就浮现在眼前了。总感觉video要比audio让人印象深刻得多。

    Wenders早一阵还在北京很开过一个摄影展,好像叫地球表面什么的。360度全景摄影,拍些特荒凉破败的景象。当时还被媒体不遗余力狠狠吹捧了一番。个人感觉他的摄影作品不那么主流。要是观众抱着看名导正点大片的心态去,而对这人本身风格知之甚少的话,恐怕多半会失望的吧。如果不能和创作者产生某种程度共鸣,感觉那么费时耗力地去看,真是瞎耽误工夫,一点收获都没有啊… 呵呵,反正我这样的。有时傻傻寻着媒体推荐去了,之后,就是懊恼,又被这帮孙子忽悠了。不是说东西不好,主要还是不对自己的路,不理解,也承受不了。就是一种浪费了。以上是跑题,对媒体误导发点牢骚。其实主要还是怪自己没主意。

    Wenders在这部片子的摄影是一大亮点。起初看起来是特别不经意的镜头和取景,都怀疑他是用普通DV来拍的。有的面对阳光直射的地方高光糊成白花花一片,完全没有一点细节。而且,他的镜头拍出来的东西都特别硬,特别冷。按理说,南美,炙热的阳光,怎么着也是暖色调吧,还带点暧昧那种。可就是冷,然后衬着整个城市的街道,都有点破烂狭促的感觉。非常的真实。后来慢慢发现,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拍摄,却蕴藏着特别抒情的调子在里面。有一段拍完一个艺人的介绍后,镜头慢慢转到一面窗帘上,海风把它吹得飘起来。然后,音乐淡入,窗帘随之缓缓飘动,好像舞蹈着的女人裙子一般,特别让人怅惘… 怎么说呢?看到那些镜头的应用,感觉拍摄者的确是大师级的。很简单不经意的手法,却很传神,特别有回味的余地,并不拘囿于形式。对比下张艺谋的摄影,虽也不错,但是太刻意,匠气太重了。大师VS巨匠,呵呵。

    这个片子的剪辑、结构很费了一番心思。一段古巴录音的现场,一段后来世界巡回的现场,再跟一个艺人自报身家的表演。有时走着走着,说着说着,就唱起来奏起来了,然后就转到了舞台上… 但是整体一点都不会有零碎散乱的感觉,非常完整流畅,恰到好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展示。一共大约有10来个满脸叠着皱纹的古巴老头子吧。

    最先出场的是Compay Segundo,吉他手,也唱。一亮相,就很出彩:黯沉肤色布满老年斑,坐着敞篷老爷车,头戴巴拿马帽,夹着雪茄,沿着古巴的海岸线打听Buena Vista Social Club… 当时立即就深刻地感觉到,能够贯彻纨绔路线一辈子不悔改也是很cool呀。后来,他自己介绍说,从5岁开始给奶奶点雪茄,至今有85年吸烟史了。据此推断他怎么也90了吧?我都怀疑我是否能活到90,更别提这么神气活现地到处溜达,还歌唱爱情了... 很拽的一个老头子,而且90了,还这么帅!!特别喜欢那首chan chan,传神!看完这片子后,就很八卦地到处找他的信息... 03年已经去世了。

    第二个出场的是有张娃娃脸的Ibrahim Ferrer。介绍的时候说他是拉丁美洲的Nat King Cole。他和Omara Portuondo,Buena Vista Social Club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对唱着一首白色栀子花啊剑兰啊什么的歌。特拉丁美洲的感觉。让人不禁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那些南美的文学作品… 镜头环绕着他们转啊转啊,就到了Havana的街上… Ibrahim Ferrer和他的老婆手拉手踱着步哼唱着小曲… 街上竟然有人围着一张小方桌子‘码长城’!?呵呵,后来才知道那是多米诺骨牌… 真的和麻将好像啊!!这位有着一张娃娃脸的拉丁美洲Nat King Cole也已经在05年8月去世了,享年78岁。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弹诗琴的,Barbarito Torre。诗琴,西班牙文laúd,英文lute,是一种12弦的梨型拨弦乐器。类似于中国琵琶的感觉。现场的时候,表演者背向反手弹诗琴,完全不看琴的,真是让人惊讶!虽说中国也有反弹琵琶以示表演者的水平之高。而他不仅反弹,还是双手背在身后反弹… 真是玩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了…

    爱死那个低音了,Orlando 'Cachaíto' López做了极精彩的击打弦表演!击打弦是Bass solo时最炫的技巧之一了,但关键是这个老头子是在大提琴上做的,大提琴没有品,只能靠手感和耳朵判断音准。真是艺高人胆大啊!实际上,López家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Bass家族,擅长于各种Bass的演奏,风格横跨古典、爵士、流行等。Cachaíto的父亲和叔叔都是Bass发展史上的名人。而他本人一边在古典乐团演奏低音大提琴,一边致力于爵士乐和拉美音乐的发展,参加各种俱乐部演出并灌制唱片。

    还有一位弹电琴的,名字不太清楚了。揉弦,好像女人发嗲的声音啊!妖娆得要命。狂汗。好像对这类器乐演奏者而言,表演的最高境地就是器乐人声化了。Jazz也是,常有用小号模拟那种极其郁闷发自肺腑的声音的。

    还有好多人啊,弹钢琴的那个老头,Rubén González,名号也超级响的, 还有那个鼓手,小号手,和好多演唱者… 说不过来了…

    我觉得有机会还是DVD,CD吧!效果和mp3真是天差地别呀!以前在调频电台中听到过一次马友友的巴西礼赞,特别惊艳的感觉。后来特意去下了mp3,效果差太多了。不过好像也有一些特殊格式的音乐,质量很好可以与CD媲美的?还不大懂呢,呵呵。不知道D版和正版在音质上到底有什么样差别的?很早以前倒是买过几张Rock类型的正版和D版对比听过,没听出来过什么特别明显的差异。但是D版也是鱼龙混杂的,有时碰到音效特别不好的,我总怀疑他们是把mp3转格式刻录 成CD的… 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一般这种纯音乐的专辑制作也会比较讲究些吧。好些的会把那种音场的感觉做出来。尤其用耳机听的时候特别明显,不同的乐器会有不同的发音位置。高低远近各不相同,最后在中央的位置汇合,真是奇妙!这里小吹嘘下哈… 好几年前逛电子市场时,发现有一家在甩积压CD。4元一张。当时觉得封面设计挺巧妙。然后,抽出来看,发现原来全部都是黑盘。立即就感觉这些CD来路不一般。十多张全收了。回家慢慢听,慢慢查。才发现原来全部是winter&winter的。这是个德国的小发烧厂牌,专做高质量CD,每一张价格都是普通CD的2、3倍。真是捡了宝啊!中国D版事业竟然如此发达… 然后,其中一张是el ultimo paraiso, la habana cuba,纯音乐的,故事片似的。一开始是海浪… 孩子们在海滨戏耍时的笑声… 然后音乐荡开去… 那时每天都听啊听的,有次竟听到泪流满面… 那个音乐是那么纯美而无忧无虑… 然后会想到现实的种种,特别的力不从心… 正如Buena Vista Social Club中那个6岁就开始弹吉它的Eliades Ochoa所说,过去的那些日子都回不来了…

     2 ) 两朵栀子花 - Dos Gardenias

    Two gardenias for you
    With these I mean to say :
    I love, I adore you, my life
    Look after them because
    They are your heart and mine

    Two Gardenias for you
    With all the warmth of a kiss
    Like those I gave to you
    Kisses that you will never know
    In the embrace of another

    They will live beside you
    And talk to you as I do
    And you will even believe, that you hear
    Them say : ‘I love you’.
    But if one late evening
    The Gardenias should die
    It’s because they know
    That you have betrayed me
    And that you love another

    送你两朵栀子花
    它们代表我说:
    我的生命,我爱你,我崇拜你
    好好珍惜它们,因为
    它们代表着你和我的两颗心

    送你两朵栀子花
    带着一个吻的所有温暖
    就象我曾给你的那样
    那样的吻
    在别人怀里你永远无法得到

    它们陪伴着你
    象我一样和你说话
    你将会以为听到
    它们说:‘我爱你’。
    但是如果有一晚
    栀子花凋谢了
    那是因为它们知道
    你背叛了我
    爱上了别人

    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歌老早就听过,其中最爱的是这首略带忧伤的情歌。但得到片子的DVD后却迟迟没有看,因为我不爱看纪录片,所以每到选片总是拿起又放下,直到最近才终于有机会看了,观后感触不亚于一部好故事片。

    看着Ry Cooder把这些年逾古稀的古巴老乐人一个个挖掘出来,聚到一起,做出如此奇妙的音乐,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这是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奇迹!

    那一张张沟壑纵横,布满岁月沧桑的脸,一旦开始歌唱,竟显示出无比的魅力,仿佛这音乐早已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他们是用生命在歌唱。

    其中我最喜爱的是总带着鸭舌帽的Ibrahim Ferrer,Ry Cooder找到他时他正以捡垃圾,擦皮鞋为生,可当他站到话筒跟前,就能把一首“两朵栀子花”演绎得声情并茂,我没想到一个八十多岁的干巴老头可以把情歌唱得动人,相形之下,那些唱流行歌曲的俊男靓女们顿显黯然。

    在舞台上,身着橙黄外套的Ferrer分外打眼,台风潇洒,如鱼得水,好象他就是为此而生,一辈子都在台上。谁能想到他竟是昔日的擦鞋匠呢?

    写下这些字时,案前的栀子花正怒放,暗香频送。

     3 ) 比音乐更美的,是人生

    我开始以为全篇最棒的情节在于Guest singer Omara Portuondo在哈瓦那的街头唱起她成名的歌曲,结果旁边闲着待着的大妈大伯,全都围拢来,有个胖乎乎的女人甚至在街边跟着她走,陪她唱完了整首歌。后来我觉得最棒的情节在于Omara Portuondo在一个空旷的大体操房里弹琴,旁边是一群练体操的小孩子。华丽而残破的建筑,Omara Portuondo 满是皱纹的手和红黄相间的彩条衣,嘻嘻哈哈围绕在他身边,随着音乐起舞的小孩子,以及那些绝世的音乐-----
    最后我发现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他们全体来到纽约,准备在卡耐基音乐厅表演,他们对“美国”这个地方陌生而惊奇,两个加起来超过150岁的老头对着橱窗里的玛丽莲梦露等的人偶指指点点,“这个是谁啊”。
    引用滚石杂志的评语“Behind every magnificent song is a beautiful story”,让这部片子屡获殊荣的并不仅仅是那些几乎被人遗忘的音乐,而是一些人的人生,以及整个古巴过去几十年历史变迁的缩影。
    我老爹对古巴情有独钟,卡斯特罗简直是他的偶像。老爹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我想因为美国对古巴的持续制裁,美国人对古巴的好奇心也从未停息过,而老爹也深受影响。他常常津津乐道古巴的阳光沙滩,尤其是那里的保健医疗,“全世界最棒的”,老爹说,“你看看卡斯特罗”。的确是,全世界人民对卡斯特罗的棒身体都报以极大的好奇,在卫斯理的小说,卡斯特罗就是那个老跟外星人做交易买克隆身体的独裁者。
    但是你看看这个片子,你便知道为什么在古巴那么多人长寿。不仅仅是音乐,他们其中有人抽了85年的雪茄(从5岁给奶奶烧雪茄顺便抽开始),有人虽然是最伟大的钢琴师,但仍会去买彩票做小贩,有人说,女人鲜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有人大叫“我还没有活够”。他们热爱生活,并且享受生活,无论生活给与他们的事什么。
    所以片尾才会特别出色,在古巴的岁月里,他们并没有被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被尊重,被供奉,但是他们仍然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获得了疯狂的掌声。也许他们一生困苦,但当他们漫步在繁华的纽约街头,仍然试着每一个电话亭,想要“打个电话回古巴”。而且他们在耄耋之年仍然保持无比的童心。
    文德斯无愧于他的盛名,镜头运用极其出色。我最爱他安排的场景,每一个老头都被安排在一个特别空旷的地方,空旷的体操排练厅,空旷的公园中央的长凳,空旷的无人的酒吧,空旷的街道,让人不得不将视线完全集中在主角身上,这种空旷导致的距离感,正像他所想表达的“向音乐前辈致敬”。
    其实纪录片是很看功利的,第一没有情节的曲折,二没有演员的帮助,三没有假布景的宏大。每一个纪录片的故事当然都很棒,但是如何真的把这些棒的地方讲清楚,就要看导演肚子里的货色了。当然,这是文德斯,所以哈瓦拿的街景那么艳丽,镜头跟随和DV的运用如此娴熟,以及那些音乐厅与日常镜头的切换那么严丝密缝。
    我预备去下这张碟的原声大碟,走在路上听上去,简直忍不住摆动腰肢跳莎莎呢。

    http://blog.sina.com.cn/u/5419f9a3010007ii

     4 ) 会音乐的摄影机

    文德斯的电影总是有音乐的,这就是关于古巴音乐的纪录片。
    文德斯的电影当然还有公路和建筑,电影有非常好的哈瓦那街景。
    第一部拍于1998年,不仅是因为拍的都是年老音乐人,一群可爱的老头子。更因为镜头与音乐,结合得天衣无缝。
    镜头是有情绪的,每当音乐一起,镜头就仿佛受到了感染,跟着飘浮、移动、旋转、畅游,运用得无比熟稔,酣畅淋漓。
    据说文德斯随身带了一台小DV,亲自拍摄细微景色作为串场镜头。
    古巴人,想唱就唱,快乐真实,我喜欢。

     5 ) 敬古巴,敬音乐,敬自由

    这部片子躺在我的「想看」列表里快十年了,有生之年能在大银幕上与它相遇真是完美。

    很难把这部古巴爵士乐纪录片,与文德斯这个知名欧洲大闷片导演联系在一起,就像很难想象《柏林苍穹下》里的天使,和咆哮的元首、海蒂爷爷是同一个人一样。 杰作,完美。虽然开始时不断吐槽糟糕的胶片摄影对焦,但看完还是恨不得和古巴老乐手们在安可时一起舞动哼唱,最好手里再来一杯莫吉托。

    片子是很清晰的双线叙事,一边是台上的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和纽约卡内基音乐会,一边是台下老乐手们游走在古巴的大街小巷,在vlog中介绍自己的人生。 1998年的古巴,和刻板印象一样的斑驳彩色洋楼,满大街老爷车,人手一支雪茄,随时随地就能弹起里拉琴来一曲爵士。

    也有想象之外的,脏旧的城市,街上游荡拉屎的散养狗,早已化为荒芜的旧俱乐部,古典建筑里和着破钢琴练体操的孩子,街上切格瓦拉的头像和标语涂鸦,卷雪茄的工厂人人以贩养吸,还有大街上和歌迷边打招呼边唱,随意如同邻家婶婶的歌后。

    人们像活在过去华丽腐朽的巨大躯壳中,似乎看不到未来,可也有年轻外国人来到哈瓦那,他说这里就是音乐界的麦加。 后半段这支东拼西凑的前歌王歌后乐队,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卡内基演出。在纽约逛街时,他们踏着脚下的柏油马路,不断赞叹着“真美,这里真美啊。”剪辑闪回了哈瓦那破旧的水泥路,而这边是纽约高到望不见天际的大楼。

    有的人50年前时来过纽约,爬到了自由女神像头上,有的人在街边电话亭不断投币,想让家里人也来看看。镜头带到了911之前的世贸大厦,如同《柏林苍穹下》记录下了柏林墙。都说音乐与政治无关,但人并非生活在真空,谁又能逃离政治的影响? 在卡内基演出的最后,有观众送上了一面古巴国旗,这群海外的乐手们惊喜地接过,举着古巴国旗摇曳了起来。不知怎么我想起了张悬,一个类似的情景,一个类似的事件,却成为她在国内声量渐息的标志。

    最近看了很多双琴侠,也在经常考虑这方面的事。对我们来说也许是幸运的,可能你不一定喜欢这个国度,但当你出门在外,你无需纠结于身份认同。可对出生于对岸的张悬来说呢?对出生于对岸自小移民的TSV来说呢?你的外貌、你的中文名、你家里的中式装修、你家长严厉的教育都显示出你的出身,为双琴送上澳大利亚国旗,他们会开心吗?

    当然,本质上双琴与谷爱凌、LMM一样,都是成长于新世代的世界公民,她在海淀补课但有美国式思维方式,他黑发黑眼但从小接受西方古典音乐教育,他加勒比海出身却在美国国父身上找到认同,他们英文比母语更流利,他们的舞台与受众是全世界无拘国籍。 而我在中国边境小城的周六下午,看完了1998年欧洲导演拍的古巴音乐纪录片,为爵士乐倾倒,准备去便利店买点什么喝一杯。敬音乐,敬古巴,敬世界公民,敬文化交流,敬自由。

     6 ) 要什么客观,大家一起跳舞得了

    文德斯拍纪录片还是有一套的,有才情到底不一样啦。用了大量的令传统纪录片发指的摇镜头,又推又拉又失焦的。伊在用镜头画画呢还是写诗呢。嗲色特了。光看镜头就好像一条条四散的弧线,那个抒情啊。整个片子结构是散文化的,镜头是诗意的,那些牛逼的老头子们一个个好像海底生物一样被一扑又一扑的镜头流水似地带出来。再加上音乐,实在是。。。太顺畅了。

    我是从来不觉得纪录片应该保持什么绝对客观冷静的,当然观察是需要的,但是你身心投入也是必需的,拍摄者不能永远从一个旁观的角度隔岸观火,首先要知道,即使那样也无法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什么是真实呀,这个本来就是一个很虚妄很赖介皮的命题不是么,更何况,客观条件决定了,一旦你拿起摄像机就意味着是有选择地记录,再加上后期剪辑,还原事实全部面目是绝对不可能的,主观性是必然的。而且那种冷眼旁观的姿态注定你永远无法介入到事件中心去,你不和他们统一战线,你也无法体会那些人是怎么想。文德斯就不一样,片子里运用了可观数量的主观镜头(相比较传统纪录片而言),你可以理解为我们看到的就是那些老头子们看到的也是导演看到的,于是我们大家就三位一体了,因为我们群众也被煽到了,有了一定的参与感。

    我最喜欢那个穿菱形条纹衬衫的弹钢琴的老头子,尤其是伊在体操馆里弹琴,周围练体操的小朋友们随着音乐摇摆身体,还有伊在那些长满粗壮的妖怪树的公园里回忆过去的段落,镜头特写在他湿润的眼睛,那一刻我眼泪也差点要出来了。。。还有几个人在海边(还是湖边?)演奏的段落,镜头摇啊摇,摇到水里,平静的水面,淡淡的波纹。哎,骨头都要摇酥掉。。。

    对了。我还喜欢那个女vocal的花衣裳,以后有机会去南美洲一定要搞一套来穿穿。。。

    总之很嗲,也只有文德斯这样的文艺中年可以搞出这样的片子,碰巧他还是个狮子座,整个基调还是很愉快的,不仔细看不出那淡到几乎可以忽略的忧伤。。。。

     7 ) 观后感|看演出的快乐真是无与伦比

    #维姆文德斯电影回顾展

    虽然纪录片分数一般都偏高,但9.1分一定是佳作,能买到票即使是坐第一排不看就是血亏。

    一群古巴小地方的老音乐家第一次去纽约,第一次去大城市,就登上了卡耐基音乐厅。

    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没看过演出,看到最后真的热泪盈眶,被热情和快乐的氛围感染。玩音乐五六十年,没有功成名就,但是依然陶醉其中。「火在烧我,但我对音乐不离不弃」。

    结束后还有人鼓掌欢呼,好像真的看了一场演出。

    没想到古巴音乐这么好听。

    最近也只能看提前两周买好的这部了。周边好多都卖完了好可惜,也攒不了五张票换明信片了😭

     8 ) Cuba Cuba! Chan Chan!

    在上海为节目郁闷期间,意外的看到一个好片子,算到现在已经反反复复看了四五遍了,关于古巴音乐的记录片《Buena Vista Social Club》,德国导演文德斯拍的。

     

    在上海燠热的气氛中,这个片子给我的感受别具风韵。

     

    一群老头子,带来了让人最愉悦的感观享受。古巴的天空都看起来那么透亮,隐隐的带着摇摆的节奏。

     

    Buena Vista Social Club,字幕翻译成“好景俱乐部”,古巴革命之前的社交俱乐部。因为古巴革命而落寞,如今他们寻访的答案是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私人住宅。

     

    漫不经心的放着,直到那惊人的吉他声突然乍现,一下子就把我从烦心的节目中拉了出来。虽然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是已经开始忍不住的摇晃,后来知道那就是“chan chan”,一首简单的情歌,歌词十分直白,跟我们大西北的兰花花差不到那去,可那调子却着实撩拨,……

     

    美国人Ry Cooder和儿子来到哈瓦那,找到当年在Buena Vista Social Club演出的老家伙们,那些八九十岁的老头子们,当然还有Omara,妖妖饶饶,随着音乐款摆,那种由音乐浸淫的优雅是从骨缝里慢慢渗出来的,尽管因为革命,他们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再唱过,演奏过……

     

    对他们其中很多人来说,音乐就是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自然,随性而唱,就像Ibrahim Ferrer说的那样,“我只是在唱歌”,只是唱歌而已,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那么自然,哼着哼着,那款款摇摆的旋律就让人不自觉的闭上眼睛,去体味美妙歌声中的爱情的滋味。

     

    在他们的言谈中,感觉不到因为美国封锁带来的种种不便,没有什么不满,没有什么抱怨,在音乐中他们快乐的像个孩子,虽然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过那么多的艰难。听说在1967年的时候,古巴政府也曾号召城乡民众“放卫星”,希望创下全民收割蔗糖的新纪录,Omara也被派遣下乡,用歌声来“激发革命群众的战斗热情”。几十年之后,在阿姆斯特丹的演唱会中,当Omara 与Ibrahim 再次唱起那首经典的古巴情歌Silencio,一低头间,她已经满眼是泪……

     

    在片子中,哈瓦那的生活真实又饱满,房子的门被漆成彩色的样子,五颜六色,就像他们的性格一样明快耀眼,偶尔会看到街头切格瓦拉的头像,也只是一晃而过。雪茄,女人的翘屁股,这才是火热的生活,Compay Segundo说了“我有5个孩子,我正准备生第六个。”那一年他已经90岁了,“女人,花儿,罗曼史都是美好的事情。”

     

    因为唱片热销,他们出名了,在全世界。1998年,他们到卡耐基音乐厅演出,他们在街头转悠,看着橱窗里的偶人,认出了卓别林,却不认得梦露,面对古巴实行封锁的总统肯尼迪,他们说“我忘记了他的名字,总之是伟大的领袖之一。”……

     

    对于见到的美国的一切,Ibrahim Ferrer说,这一切太可爱,可爱,可爱,可爱了……。他说自己很快就会学会几句英语,就可以独自来了。而就在两年前,他还想着要退休了,不想唱了,因为唱歌什么钱也赚不到。如今,他穿着花衬衫红西服,在卡耐基音乐厅里,平静的注视着那些为之疯狂的观众……

     

    片子快到结尾,汽车驶过海边,卡斯特罗的标语从眼前缓缓经过,“革命是永恒的”,当然还有“我们相信梦想”……

     

    Compay Segundo,2003年去世了。

    Ruben Gonzalez,2003年也去世了,在卡耐基音乐厅的那段演奏,现在还能哼出来。

    2005年,Ibrahim Ferrer也去世了。

    还好有这张记录片在,So Lucky。

     

    对Buena Vista Social Club来说,没有革命,只有浪漫。

     

     

     

    在网上找到了文德斯自己对这个片子的一些解释:

     

    记者:《乐满哈瓦那》不管用什么标准衡量都是一部很棒的电影,然而,有评论说,这部电影故意逃避政治问题,历史背景,对这个评论你怎么回应的呢?

     

    文德斯:其实做一部政治性强的电影要简单得多,然而,我的目标是做一部电影,较少用政治的观点来看古巴,或者哈瓦那,那里人们的生活,而只是从逻辑上展现那里的现象。我相信,这种手法会更长期更有冲击力。我真的很想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因为对美国公众来说,他们已经把古巴从这个世界剔除了,如果你拿着一张地图问他们古巴在哪里,他们根本就回答不出来。所以,我想这样一部电影,使用很节制的政治话语,展示给观众那里的人们,他们的音乐是什么样子。这种方式会更好地打动美国人,进入他们的内心。

     

    记者:《乐满哈瓦那》的一个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示了古巴人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热情和幽默。

     

    文德斯:古巴人们有着让人惊讶的坚强和打不破的精神力量。我想跟他们对音乐的态度有关。他们生活里贯穿着音乐,让他们与我们的经历区分开来。对我们来说,音乐主要是一个娱乐,是很奢侈的,拿歌剧做例子,去歌剧院你要穿戴整齐,你还要有很多钱。在古巴,音乐就是一切,不是奢侈,不是商业娱乐,就是一些很基本的生活元素。就像吃饭、睡觉和呼吸,这是生活的基本部分。这个发现对我来说意义深远,因为我生活的地方从来没有这种体验。

     

    其实,乐队里的每个人都有着艰难的生活,受到很多欺骗,他们说出这些事情的时候很诚实很坦白。例如,伊伯拉,知道自己对生活对事业的不满。另外,他从来没有知道自己的天分,他从来没做过第一主唱,从来都是当第二主唱,最后,还被乐队踢掉了。他不能够靠音乐谋生,于是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卖彩票。

     

    很明显,他从来没有到过巴黎,伦敦或者纽约。但他也到处游历,在20世纪70年代他去了莫斯科、巴拉圭、华沙,以及东方世界的大部分国家首都,后来,他的演唱事业到了尽头,不能再进行表演,他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音乐。

     

    但是他解释这样的经历的方式,跟我遇到的人都不一样,那些人会有大量的痛苦、悔恨或者对体制、同事、观众或其他任何跟他有关的问题的人的指责。他说这些的时候,一点抱怨都没有,跟他所在乐队里的那些人一样。这就是古巴的精神和灵魂。

     

    也许是音乐给他们的力量,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从来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这种情况。我后来到洛杉矶,到柏林之后发现,在这些地方,每个人都过着好得多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在抱怨这抱怨那。哈瓦那是世界上最穷的城市之一,但是在那里的一些年,我们从来没有遇到找我们要钱的人。

     短评

    夏湾音乐太美,醉人心脾,难拒酣然入眠。浮生若梦,或许伴着这包裹了历史沧桑的歌声浅醉沉睡过去也是一种正确的“观看”方式,在不知觉中脸上一定也会浮出满足的笑。“好景俱乐部”的名字仿佛已经暗示了好景不长。它一定程度上让我想到《寻找小糖人》,虽然它无关传奇般的寻找过程,但也有被遗忘之被找回的动人。当然他们有没有被世界和历史重新记起还两说(或许根本不存在被记起这个动作),但那个找回自己的瞬间已经具备了如同开场照片中大卫面对哥力亚般的冲击力量。卡耐基的表演谢幕时眼中的热泪与剪入的哈瓦那街景的交织,仿佛让人在高高的帝国大厦上看到了遥远又渺小的自由女神火炬上又有火光跳动。

    7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很少见的,资料馆放映大叔没有一出字幕就亮灯,直至最后字幕全部滚完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文德斯真不错,纪录片都拍得像散文诗,感人之处不在刻意制造而是流露在每个音符里和歌词的字里行间。原来古巴人也是在街边摆桌子打牌的!

    1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在贫瘠大地生长出平凡而充满奇迹的音乐。神剪辑和回环结构巧妙,不过最后来到纽约部分太发力了...270p标清放巨幕厅简直宛如👀进沙子...

    2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看不见的伟大藏匿于日常的平凡,动人质地常常具有手工艺品般的年份。

    2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难以忘记Ibrahim Ferrer的话:我们古巴人真幸运,我们很渺小,也很强大。我们学会了反抗,反抗好的,也反抗坏的。片中那条海浪拍打的堤坝好像在《夜幕降临前》里也有出镜?

    28分钟前
    • isolde
    • 力荐

    “到哈瓦那就像进入了时光隧道,路旁的小咖啡馆里人们抽着雪茄,只要有人弹奏起音乐,路边就会有人加入,或跳舞或唱歌……”太动人了,热爱音乐的人永远年轻、幸福。

    31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胶片版,画面感人。看过《我是古巴》再看本片,意外地被那些平民歌者感动。古巴这片非同寻常的热土上,曾经徘徊着格瓦拉和卡斯特罗这样的革命者身影,也经历过深重的苦难,但那里的人都有着宽厚的胸怀与文艺的热忱,听他们“咿咿呀呀”地纵情高歌,你会以为这是一群来自天堂的音乐天使,但其实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ps 如果能更多聚焦那些古巴音乐家所经历的苦难,并且将其和古巴的历史结合起来,相信将更能震撼人心,也更符合《乐士浮生录》这个名字吧?

    35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抽了八十五年烟的九十岁老爷子有五个孩子并且正在努力要第六个,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简直性感爆了…好想来跟雪茄…为什么不能打十颗星!

    36分钟前
    • 吉吉
    • 力荐

    写给古巴的情书 前有我是古巴 后有乐士浮生录 太美啦~ 我是古巴,我是哈瓦那,我是退潮后礁石上千万干涸的泡沫。我是古巴,我是雪茄,我热爱生活,热爱每天亲吻我的人,我不停地燃烧。

    37分钟前
    • Joey的第34任女友
    • 力荐

    看到鲁宾弹钢琴,就好像祖父出着神发着呆,抚摸、梳理着陪伴了他一生的猫的毛发,他用手指把她弄得很舒服,所以她也温顺不胡闹,躺在祖父怀里发出好听的声音来。音乐没什么特别,只是生活很普通的部分而已,他们就像生活一样玩音乐,所以里面充满了生活的全部力量和整个人生。Pure, quiet, powerful.

    38分钟前
    • cookie.z
    • 力荐

    这些古巴的老不死的,差不多已经被古巴人遗忘了,更别提被世界的其他部分知道。他们站在繁华的、高楼大厦的、什么都能买到的、人们行色匆匆的纽约街头,是那么不合时宜与渺小。然而一旦他们接触到各自的乐器,音乐响起,他们一个个成了音乐世界的国王,那么自由、快活、美妙。

    39分钟前
    • 容安
    • 力荐

    聆听生命的热情。“只要我活着,就会继续爱。”

    4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原声值十星了,高超技艺炫目,随性、灵动、曼妙、轻盈,令人沉醉不知归路;南美丰沛的物候滋养了乐观幽默风趣的民间艺术家,音符与节奏仿佛契入血液与基因,音乐是他们精神的支柱,是生活的图腾,是融入日常的相随;摇滚青年文德斯终于圆一回大梦,以镜头记录了珍贵的历史瞬间。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革命是永恒的",这个国家街头的标语上写着,摄影机运动被音乐赋予了Tango特质,所有人的经历就这样被直白地自我叙述而出,Buena Vista之于文德斯似乎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模型,无人提起时间、历史与恐惧,它就在这里,在古巴与(第三世界视角下的)第一世界之中。

    4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终于看了这部。片中提到,他们甚至觉得去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是件不可能的事,“很多人促成了这件事”,艺术弥合政治裂痕的意义是非凡的。古巴有如此富有魅力的音乐值得思考,尽管他们实施文化管制,统治者仍算有较高艺术品味。

    53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资料馆2013.8.8.7pm 最后的段落将两场音乐会交叉剪辑,亮的欢快和暗的沉稳,重获名声和寂寂十余年,纽约街景和哈瓦那浪花,那歌声和镜头足以让人沉醉、摇摆到酥脆,却又终归有点悲意。对老音乐人们的逐一呈现看似随意,实则很有层次。Social Club、开头相册里的卡斯特罗与切,被淡化又被突出的革命。

    54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南美热土破败街景来来往往旧车辆,深色皮肤的人民鲜衣怒马奏乐歌唱声声不息~看歌词翻译最欢乐了,原来他们唱得那么嗨的是那些东东啊……有个老头都90岁了啊还想要一个娃……当乐手的娃不管好坏,过的日子肯定很不一样。如果如果没有音乐,他们也就路人老头老太而已,一样会白发皱纹秃头发福啤酒肚啦

    5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载歌载舞的民族,幸福指数总是那样的高。雪茄抽起来,朗姆喝起来,chanchan哼起来,姑娘吻起来,贫穷又算什么呢?跟我去古巴吧,初中地理课本里说它是世界糖罐,那不就是这颗星球上最甜蜜的地方么?

    5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在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度。没有被摧毁的民族。

    1小时前
    • cowsumy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