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西线无战事1979

    西线无战事1979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英国1979

    主演:理查德·托马斯,欧内斯特·博格宁,唐纳德·普利森斯,伊安·霍姆,帕德里夏·妮尔,大卫·布拉德利,多米尼克·杰普科特,马克·德鲁里,伊万·斯图尔特,迈克尔·谢尔德,玛丽·米勒,阿达·布罗克曼,马克·罗米奇,托马斯·尤里卡,维罗妮卡·杰尼科夫,根·哈奇森,大卫 德 基瑟,布鲁斯·珀切斯,凯文·史东尼 

    导演:德尔伯特·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血战许昌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HD中字

      收件人不详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正片

      浴血狙击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剧照

    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2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3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4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5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6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6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7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8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19西线无战事197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围绕一名在一战中的普通德国士兵保罗·鲍曼(理查德·托马斯 Richard Thomas饰),作为整个西线残酷战争中的小小缩影。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保罗从迷恋战争到目睹战争后的心灰意冷,他才意识到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尾声,死一般沉寂的前线出现了鸟鸣,保罗循声而找。突然一句战地报告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与和谐,影片在“西部前线一切平静”中结束。  本部由美国导演德尔伯特·曼于1979年翻拍的电视版本《西线无战事》,在当年电视艾美奖上获得多项提名,并荣获金球奖最佳电视电影。1930年拍摄的版本已成为反战题材的经典之作,本作虽在艺术创新性上不如旧作,但导演仍以沉重的笔触和纯熟的手法,道尽战争的荒谬无情。

     长篇影评

     1 ) 我看“西线无战事”

    我看“西线无战事”

    20230419

    听了一段播客,讲说“西线无战事”,虽然说是一档以读书为主的播客,却也说了很多的电影。

    对于这部书和电影,有耳闻,没有接触,听了这档播客之后,没有去看书,大概的看了电影,算是有了一些认识。

    故事的背景是一战,德国,着重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其中也充斥着反战的情绪。

    播客的主旨,或者说要点,并不在于这本书,或许是想借这本书来表达一下情绪,当然这种情绪是与这本书是契合的,然而世事并非总能如愿,更多的是借口,或者是假托。

    从一战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也发生了多起,局部的,世界的,反战一直在持续,但是战争却没有停歇,为什么呢,无法理解。虽然说人们普遍存在有反战与厌战的情绪,可是战争却一直在继续,尤其是近期的俄乌战争,似乎这种情绪又在高涨,只是这种情绪,对于与这场战争相关联的人,人群,以及于组织,由于位置的不同,所处的环境的差异,以及由于战争所涉及的利益与伤害的迥异,所产生和表现的态度,也就有了十分的分别,也就没有了一致的认同。

    就战争本身而言,从人类可记录的历史中就没有停息过,也就是说战争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亦或可以说,战争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在美化战争,并且也不可忽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但是战争的确带给人们以改变,不论是从生活上的,还是社会上的,战争是带来了一种变化。如同阳光与阴影,这种变化不会是单一层面的,更多的是多层面的,而让人记忆,也不忍面对的是战争带来的创伤,也或许是由于这样的缘故,就形成了一种人们对于战争的憎恨与仇视,似乎战中永远恶的化身。

    当然,人们对此也有认识,也会区分,就有了为战争做定性和分类,就有了或好或坏的定义和评价,然而战争就是战争,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是战争,就不可避免的会有杀戮,会有流血,会有破坏,那么就是因为有这些后果的存在,就可以反对,或敌视,或厌恶。然而,不管怎样,战争都是一种存在,从来都不去理会人们的喜好,因为战争是一种需要,或许对一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只是形式不同,方式不同而已。

    在听了这段博客之后,我也找来三部电影看了,看过的感觉并不相同,每部电影都在讲着自己的故事,但或许并不是书里要讲的,都不是雷马克的,就像是哈姆雷特,每个人心里的都不一样,也都不是莎士比亚的。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长篇小说,1928年发表在《福斯报》,亲身参加过那场战争,或许是他的真实的体验,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

    我并没有读过这本小说,只是在听了播客之后看了以小说为名的三部电影。为什么说是以小说为名呢,而不是说由小说而改变的电影呢,因为三部电影所表现的并不相同,差异很大,似乎并不是小说的内容。

    第一部是1930年版的,黑白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7月28日,止于1918年11月11日,历时四年多。小说成书在十年之后的1928年,两年后拍成电影,可以说是最接近历史的。那个时候二战还没有开始,一战的伤痛还在,记忆还在,也因此而生的凡事还在,但是没有用,战争还是会再次开始。

    第二部是1979年版,彩色片,是战争之后的60年,这部片子时间最长,相比与第一部,所展示的内容更多,也更细腻,感觉更像是雷马克,亦或可以说是更接近于原著,从中可能体会到一些内容,并且每一种情感的表现与流露,更加的真实和自然,并且每一个行为都是自然的。另外,其展现的就是战争本身,是战争之中的事情。

    第三部是2022年版的,彩色片,这一版公映时,战争已经过去了百年。在这百年间,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比一战更加残酷的二战,以及各种不同的战争,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似乎也发生了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似乎是在背离雷马克时代人们的想法和认知,而以雷马克之名所展现画面,已经发生了改变,至少说讲故事的人所要讲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的过程,更像是在讲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反衬出因战争而带来的牺牲的非必要性和残酷性。似乎这样的一个视角更加的新颖,但是却未必深刻,更是无本之源,也正是由于没有一种切实的感受,而使得这种表现失去了合理性,也失去了必要性,而成为一种炫耀。

    如果将三部电影的画面和场景做一些对比,只有几个场景是共有的,比如战壕的拉锯对战,80人分吃150人的伙食,下河游泳并与法国女子的浪漫,杀死一个法国士兵,送已经死去的战友去医院,而其他的画面和场景则有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第三部。

    第三部似乎游离在了战争之外,更多的是在强调和渲染需要战争的那些人作为,而弱化了经历战争的那些人的行为和感受,有一种上帝视角的超脱和随意,使得身处战争之中的人们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也使得对于战争的反思成为了一种形式,更像是说教,无法形成认知与共鸣。

    第三部,更多的是在炫技,不仅仅表现在技法上,还也有些过火,也表现在认知上,就是对于战争的厌恶与需要,过多的表现在了战争之外。由此不得不说到反战与厌战。

    或许可以说,所谓的反战,其思潮与意识,是不会在社会的上层出现和形成的,也可以说,战争正是他么这些人所需要的,并且这些人也不会去亲临战争,他们是局外人,却在主导着战争的发展与走向,然而这些与“西线无战事”无关,因此,以这样的名义来解说这样的事情,就显得有些突兀了。相比种下,第二部的表现就实在和自然了。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雷马克的故事,才能够引起共鸣,引起社会阶层的共鸣,使得他们有机会认识到战争的现实,并开始思考战争,然而所有这些有都是无意义的。

    战争不会因为思考而终止,也不会因为思考而消亡。

    或许这种感受有些肤浅,也许真的需要去读书。

     2 ) 战事的观念变迁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这本书突然想读一读,起先是先看了这样一部电影,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保罗最后伸手去捉蝴蝶,然后电影结束。这样一幕或许已经深深的烙在了我的脑海了。这几天可能是沉渣泛起,我把电子书下载了下来,刚开始就是一个厕所读物,但是昨天莫名的想看书了,所以就基本上可以说一口气把书给读了下来。我文笔不好,也不想成为什么文学家了,所以我就说一说自己对于战争的念想吧。
    我从少年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对战争、对战争的领导有着不算太小的狂热情怀。看历史书或许是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启蒙方式。哥哥比我大了不小的年纪,所以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能够看到他高中时的课本、大学时买的读物。然后,小时候家里面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所以就看书了。看到古代的战争,春秋战国,秦汉之争,抗击匈奴,三国之战,两宋时期,明清之争,以及近代以来战争等等,说实话这些都能够让我热血沸腾。想着自己能够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有多好,我必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然后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然后叹息现在可惜已经是和平年代了,没有我的用武之地了,颇有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还有,那个时候比较喜欢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或许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在二战的时候几乎是对抗着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就是与世界为敌。这很是符合年少的自己那种狂妄的心理,一个人对抗全世界,即使是失败又能够怎么样。后来想了想自己是不是有那种失败者情节,总是对败者抱有莫大的同情心而对胜者则是嗤之以鼻。当然,现在也还是这样。
    后来上了高中,可能当时真是中二病的集中爆发期。真的感觉自己能够为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叫甘愿为祖国做一个螺丝钉。想想,如果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是就此进入社会会是怎么一副情景,我现在真的不敢想象。或许这一生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过去了,真的会是这样子。因为当时自己的大脑的主要的思考就不是自己的而是外界灌输的。然而真的还算是幸运,自己能够进入到了大学。虽然大学有不少的遗憾,但也算是自认为学会了思考多读了几本书。
    到了大学,我还记得我上大学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军事杂志,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对一些什么武器根本不知道,但却能够津津有味的看下去。现在想想就算是爱国情怀最后的光芒。以后就日薄西山了。不过仍旧对于战争仍旧是狂热的,印象中自己曾读过一战全史和二战全史,认为战争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地位,而战争的胜利并不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而是战士的意志体现,是士气决定了战争。现在的自己观看以前的自己真是愚蠢到家了。后来看了不少电影,有反战的也有鼓吹战争的,也算是对战争有了模模糊糊的影响。但是真正的改变是来自一本书,书名忘记了,不过书主要是说战争中的杀戮。以前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愚蠢,竟然丝毫没有想到战争的杀戮这样一个问题。以前都是一个数字给代替了,什么死亡10万,受伤5万之类的。然后也算是这本书给我开了对战争的一个直观窗口,让我直接的感受到战争是个什么东西,这他妈的就是一个屠宰场,什么狗屁战略战术,那他妈是拿我们的普通士兵的命给挣来的。好像是突然明白的,但我想没有以前看的电影我也不会突然明白,或许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只是这本书帮我完成了这一跃。
    后来看了《新西线无战事》这一部电影,算了电影和书一块说吧。电影中对保罗回到家乡看到人们在热情的讨论战争,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身影,那个无知而不知自己无知的人在那里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投入到那个残酷无情的战争中去。居高临下,纵横捭阖,一只奇军,直捣黄龙。现在想想也是醉了,真的不明白当初的我会是这样一个样子。后来,看到保罗中弹了,凯特把他们送上救护车之后怅然若失的样子。我真的是感同身受,因为与好友分离那种滋味真他妈的不好受,好难受啊。或许看电影有的时候是看自身在电影中的射影,有的电影再好没有触动自己心中的那根弦也是枉然。会说一句,那是一个好电影,但过了几个月后恐怕就会忘记吧,而那些触动你心弦的电影则不然,即便忘记了情节,但是一旦回忆起来那种心绪也必然会到来吧。
    最近几天看了一下书,书中和电影中的情节基本上一样,只是书上比电影中多了一些情节,譬如去村庄里面享受了十几天的时光,而且有一些情节电影中和书中的时间顺序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些都是无伤大雅,都能够串成一个故事。
    然后,希望“世界无战事”。

     3 ) 没指望超越但是完成度可以

    1930年的原版电影实在太过经典震撼,没指望翻拍能够超越。但是这个版本的叙事显然是很有诚意的,可以说跟原来的风格大为不同,比较细腻耐心地讲故事,有很多原来没有的剧情分支,演员的表现都不错,只不过战争场面除了变成彩色了,其余跟49年前几乎没有进步……最后那个略有改动的结局,不如原版震撼,但还是触动人心的。

     4 ) 人类的希望

    有人说战争本身没错,错的是发动战争的人。听上去感觉战争是个工具,平时就放在那里,使用的时候被人拿起来,这不就是把斧子?似乎没什么地方不对,但战争是人类的一系列行为,不是工具,只要有冲突,这工具就存在并被使用,一旦冲突消失,这工具也就没了,斧子可不是这样的,用到用不到,它都在那里。所以,说战争是工具,无疑是别有用心。

    人类自诞生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过。从远古的部落间战争,到古代的民族间战争,各个势力间的战争,再到近代的世界大战,每次战争都有大量人员死亡,造成巨大的损失,反对战争的反思,还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后,而真正的痛彻心扉的思考,似乎是在二战结束之后。

    人类战争的步伐在一战以后并没有停止,几千万士兵的死亡并没有唤醒人类的良知,事实上,人类是没有良知的,因为如果人类有良知的话,战争早就该消失了,轮不到我们在战争之后思考人类的良知。没有良知就意味着不存在唤醒良知的问题,唤醒的是什么呢?恐惧而已!核武器的出现终结了人类的战争,这也证实了,人类的所谓良知是一些弱小的人对强者的不切实际的想象而已。恐惧让战争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让人们有时间有精力以及有空间去思考战争本身了。

    这部电影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拍摄出来的,二战结束之后,全世界大的战争已经没有了,而局部的大大小小的冲突却一直未有停止。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全世界各地都在冲突,时至今日未有停歇,但与此同时,针对战争的声讨与反思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西线无战事 就是这样一部反思战争的作品。一群热血青年,要为帝国服役,经过军事训练,他们并不知道战争的意义,也不知道残酷冗长而无聊的军事训练意味着什么,但来到马恩河前线,他们真正的洗礼开始了。杀人,被杀,冲锋,反冲锋,和敌人肉搏,看着战友被炸的血肉横飞,一个个痛苦的死去,他们的家人也同时在经历着巨大的痛苦,德国皇帝和学生们的老师却在教唆着这些年轻人上战场为他们送死。最终,老兵们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打残,保尔身边的老同学一个个消失了,后来他们的老班长也被弹片炸伤死了,而他自己看到了补充上来的新兵的稚嫩的小脸,于是像老班长一样关心爱护着他们。但战争最终在他欣赏美的时候夺走了他的生命。

    战争的意义何在?战争对国家的意义和战争对个人的利益是否能够统一起来。大概是不能的。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是经济的表现,而经历的后面是资本的运作,资本的后面便是人性的贪婪。

    对战争的思考并不能阻止战争,野战排等反应越战电影的风靡并没有阻止美国侵略伊拉克,也没有阻止美国在全球挑起各种冲突,每年全世界依然有大量的人因为战争变得贫困。

    人类是没有希望的。人类的希望在地狱里。

     5 ) 战争启示录<<西线无战事>>

       这是一部老经典,在电影技术并不发达的30年代完成,经历长达20年的禁令,终于将那个时代的战火硝烟,枪林弹雨以生动的电影语言展现在观众面前。不同于当代电影《冷山》或《漫长的婚约》,这部刚毅的德国电影完全从正面向我们传达了战场的讯息,即血腥的斗争和不休的杀戮。然而,电影的深意却不止如此,以一战为背景,从一普通的德国人,一个战争发起国的青年的角度出发,记叙了战火笼罩下,从置身战场外到融入硝烟中,到后来习惯飞机轰鸣,大炮吼叫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一代青年满腹志向却在学成之后被鼓动到前线参战,终于,无止尽的爆炸声充满了他们的大脑,同伴在身边倒下,在自己的怀中停止呼吸,而敌人的炮火并未因此减弱,他们必须不断的往前冲,冲,冲……
        从结构上看,本片前半部分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一边展现以男主人公保罗为代表的年轻士兵们所经历的残酷战斗及与战友生死离别的巨大悲恸,一边插叙学生时代,教授在课堂上的对参军的训导,课余的野炊,情侣们嬉戏,缠绵的温馨场景,这种现实与回忆交叉安排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毕业那刻起,这些男孩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美好的青春似乎瞬间成为过往,取而代之的是与杀人武器相伴的日子,需要熟练掌握的是开火与肉搏的技巧,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于是,在这巧妙的结构中,战争好象一场无法逃避的灾难,陡然降临于青年们似锦的前途中,并开始摧毁他们心中天真单纯的屏障;另一方面,导演也借此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与人物关系,使影片这一部分精练又不失细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师对毕业生们大谈:国家,义务之类,极力煽动同学们参军为国效力的时候坐在教室一角的保罗专心致志的画着停歇在窗外的小鸟,这一分心的举动讽刺了老师言辞的“大义凛然”同时也反映出虽然临近毕业,青年们却仍童心未泯,善良而单纯,这样的性格内质与前方血流成河的战场极不相称,等待他们的应是更为稳定符合个人性格特点的工作。而当战斗接近尾声,当年一个班的同学已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人世,一年冬末,保罗自己也成为排长迎来更加年轻的新兵,战壕之中,他写完给战友的书信,检查完战士们的备战状态,忽而发现不远出处一之小鸟停歇在几近干枯的树枝上,他立即翻出纸笔绘下小鸟的样子,正当镜头推近,几笔勾勒,小鸟的轮廓跃于纸上,突然,随着砰的一声枪响,保罗啪的倒在水洼中,纸笔落在他身边,迅速被泥水浸没……我想此时的小鸟已上升成为一个代表自由的意象,他毫不犹豫的开始画它,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带队的老兵,战场上丰富的经验与极强的求生欲在这一刻被彻底抛到脑后,他只欲捕捉这个自由生命停留的瞬间,渴望欣赏它无拘无束的神态。
        作为帝国战士,青年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与未来,只要战争一天未停,他们便得在条件恶劣的前线与敌人抗争,编导让影片的首尾同时出现主人翁的同一行为,不仅使全剧前后呼应,也让观众体会到保罗的心理变化,如果说课堂上画鸟体现了他学生时代的调皮也叛逆,战壕中的画鸟则是保罗心中对和平的呼唤,停战,意味着亲人的团聚;停战,意味着不必要再为所谓的“义务”承担责任;停战,意味着对未来有所掌控,告别心惊胆战的日子。能够自由飞翔的小鸟不正代表着这一切吗,然而也就是一时的忘情与疏忽造成了保罗的中弹身亡。
        另外,此片的意义还在于对战争丑恶初衷的揭露与反思。一次意外中,保罗被迫隐蔽在一个低洼地带,一个法国兵出奇不意的翻身下来,刹那间保罗掏出匕首狠狠的捅了他两下,由于没有刺中要害,法国兵并未马上断气,他呻吟着,呜咽着,痛不欲生,为了避免敌人发现,保罗几次想端起枪来将他击毙,可是,看着神志不清,血如泉涌的法国兵,他仿佛看到自己受伤挣扎的战友,渐渐的,保罗的心理起了微妙的变化,原本危机的战地里,国籍逐渐被淡忘,在主人翁面前被捅伤的敌人变成了一个单纯的伤者,他凄惨的哀号让保罗的神经阵阵战栗,猛的,他扶起伤者的头,将纱布塞在他的伤口处并不断的轻声安慰他,但由于失血过多,法国士兵在次日早晨断气。
       从狠狠的对敌人下手到上前为其处理伤口,男主角无疑为自己伤人性命感到深深的痛苦。交战双方,你死我活,胜利者赢得的是生存的权利,而保罗在刺伤对方后又良心不安前去求助,他的行为和立场截然相反,编导正是利用这明显的矛盾之处突出保罗及许多被迫出征的战士性善,,正直的一面,而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的战斗也必然为灵魂带来巨大的折磨。电影本身,因为此矛盾的存在更加具有魅力.
        可以说,从<<西线无战士>>为我们塑造了以保罗为代表的一批勇敢,忠诚而富有责任感的青年形象,战争是无情的,在在这一意义上,无论国家,种族,所有受到牵连的人民承受着相同的苦难与不幸,或许某一国可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得到短时的利益,殊不知一代,也许是几代人将为此付出生命和精神的代价。
        影片虽然历时以久,但即使是现世,也仍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通过它,我仿佛听到一个曾经的战争狂妄者沉重的悲叹......

     6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一部经典反战片,也是一部经典的战争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几年前头次看时,脑海中不由得冒出毛太祖的这句话。
        “你们肩负着重任,你们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影片开头毕业前教室里的话,为什么如此的熟悉。
        最后,主角伴随着欢快的鸟鸣,在一声沉闷枪声中跌落泥水,fly as bird~

        当国家代替了个人思想,当命运随着时代的洪流颠簸,个体却是如此的无力。
        
       在战争中幸存,却无法逃离战争的伤害,正如同反抗着强权,却依然承受着强权所施与他的教化。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曲折的人生,复杂的社会,和漫长的历史。
       我们的成长,又因这个时代留下了怎样的烙印~

     短评

    想不到最后连男主角也挂了,好不容易养好伤又被派出去送死,和坏了修修好然后继续派用场的机器有什么两样。每个士兵在政治家眼里其实都不能算人,只能算杀戮机器。

    9分钟前
    • 猫龟🐌
    • 力荐

    话说小时候看过,就是不知道叫什么,现在才发现原来是这部翻拍,想想还是黑白老版记忆更深

    12分钟前
    • 马夫蒂纳维艾林
    • 还行

    2022.10.29:昨晚看了2022年版,今天又看了1979年版,而后又回顾了下1930年版。|保罗(对死去的法国士兵):我不想杀害你,是你跳进这里来,于世无求,换了你会怎么做?我想…我想我们早就应该这样…像这样…面对面的。我看到了你的步枪、你的刺刀、手榴弹,如果把这些全扔掉,也许…我们可以成为兄弟。但是有些人不想我们这样,对吧?他们不想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有母亲、有父亲、都一样,恐惧及死亡,一样,痛苦,都一样。原谅我。请你…原谅我,我的好兄弟。……

    1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看的157min的。复制原版还没原版好,有些混乱,但还可以,那一堆年轻可爱又惹人烦的小崽子把本来是邮差但战时摇身一变成了骑在他们头上的训练官蒙头打了一顿是真看不腻😂。最后伸手够蝴蝶变成了画鸟的时候为了看清探了下身子,也不错。

    19分钟前
    • 纯情奶1
    • 还行

    记得本世纪初我刚上网的时候,网上的右派还是对“和平演变”之和平由衷赞美的人,现在的左棍右狗,全都是天天喊打的疯子。我只想说:自作孽不可活,你们可别拉上我。

    23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推荐

    av29703465 “为国捐躯是肮脏与痛苦的事情 真到了那时,我宁愿活下去”

    24分钟前
    • NARUMI
    • 还行

    既生瑜何生亮,与1930年版相比改变之处有站得住脚的地方,但整体上相距甚远,与原著相距更远。原剧本和剪辑后的都略流水账,表现力不强,配乐虽然不多,但还算不错。

    27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

    人为什么一定要自相残杀?

    28分钟前
    • 萬和生
    • 力荐

    拍了这么多感人的反战电影,战争依然没有停止,好战分子依然充斥在世界各个角落

    33分钟前
    • 小明
    • 推荐

    90年代凤凰卫视电影台经常放这个版,那个画质和制作水准我一度以为这是当时的新片。影片整体的基调是平和的,展示了战争中的方方面面与狂热的大众认知不符的可以称作是乱象的现象,不过为了确保娱乐性和受制于制作,影片中的战争还是显得惬意了。对于这些刚成年的孩子们来说,最残酷的是他们本应在这个年纪嬉笑、打闹、幻想、犯傻,和人争论艺术、文化、社会、政治,哪怕是战争,而不是真的在战场上去目睹和实践人性中最残酷的一面。B站马督工最近说了个观点,在工业化社会中没人会想去前线忍受残酷的生活。所以要尊重现代人犯傻和胡闹的权利,这是工业化发展给人的福利,而不是带来的道德负担。

    35分钟前
    • 丑嘴唇
    • 推荐

    小时候央视放的,看完就懵懂了解一战年轻人的心态,继而通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等等。《他们已不再变老》真是毫无态度可言,你再还原还是弱鸡

    36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力荐

    战争,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人类的灵魂,那种痛,没上过前线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为何自相残杀,我们本是兄弟啊!最后一幕深深刻进我的心里…

    39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基本上还是1930年版的故事线,细节略有出入,更突出厨师凯特作为德国好战友和人生导师的正面形象,和三个法国女子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出彩,多了帝国皇帝出场的镜头,邮差的戏份也多了,甚至还获得铁十字勋章,真是造化弄人。这版的保罗回家后并没有驳斥教授的言论,而且还要承担战友兼同学的母亲的责难,批判色彩没有那么强烈。

    40分钟前
    • 阿孝咕
    • 推荐

    豆列里怎么把他搞成电视剧了,郁闷。

    44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比老版好一些,在原著基础有一点改动,比如最后保罗是在画鸟时被杀的~

    47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1979年的翻拍版,完整的版本为160分钟。

    4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7.0 可以确定的是所有的战争类型片都是反战类型,若我对战争的快感大于杀戮残酷,那我德良心变硬了。不断的插叙、回忆是文本上快速的比较,缺失正面白刃而是己方的情绪表达来渲染国内对于士气的疑问。最后首尾呼应,西欧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平安的画画。

    54分钟前
    • Michele
    • 还行

    156版。有点无趣,很多段落靠主角旁白而非影视呈现,这一点就比30年差很多,穿插主角个人回忆和内心,该有的情节几乎都拍了毕竟想把一部长片小说一五一十展示出来实在太难了,衔接点也不够顺滑

    55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演员挑得很合适,难得这么好的后期改编版本,回家那段真是催命。但要是Kat不死,保罗就总还有活着的安慰和希望吧,这个一路护着他走过来、父兄一般的老兵,所以Kat必须死,让他们都回去一起过战后生活就没教育意义了。比较30年原初版及同年的几部一战题材,都是要摧毁不能失去之人以完成对主角的精神摧毁,像是The Dawn Patrol、Journey's End。

    60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我们叫嚣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殊不知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没有人性的坚守,所有的思想都是空谈。我们如潮流下的蝼蚁,迷茫而不知所措,却又不断前行。

    1小时前
    • 辛先生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