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叶清,赵昊,乔钢,曾卷炳,鲁海子,冉宏林,何晓歌,黎海超,谢振斌,樊伟,郭汉中,李思凡,王瑞,傅悦  

    导演:范承祥,顾菡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3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4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5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7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8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9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B站自制纪录片《不止考古》是目前唯一获得“三星堆”授权许可拍摄的互联网平台自制出品纪录片。本片以人物为线索,聚焦三星堆从发掘、修复、保护、研究、三星堆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与世界的互动几个维度出发。将三星堆考古人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呈现给观众,带观众领略一个真实的考古世界,一个或许从未想象过的文物“背面”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文物修复师都是硬核手工达人吧

    耳熟能详的三星堆背后的考古人,原来有着这么有趣的日常。对于喜欢历史解密的人来说,三星堆的一切有关话题都充满着神奇魔力,我们常常惊叹于历史造物的未知和神奇,所以爱屋及乌,对于考古人的工作日常,也是充满着敬畏,这种感情多数是建立在对一个陌生工种寥寥无几的认知上。《不止考古》这个纪录片,算是刷新我的眼界了。 我原以为以三星堆为背景的纪录片,多少会是严肃认真、很有学术氛围的,但是这个片子的视角真的很有意思,一只巨大的青铜面具因为断掉一只耳朵,要被送去修复,配音旁白解说的特别有趣,仿佛一只巨大的玩偶因为受伤要去找妈妈撒娇的感觉,目前更新的几集里边,这样有爱的片段有很多,是个一点都不枯燥的纪录片,阅片困难症的小伙伴是你的天菜了! 把镜头聚焦在考古人身上,我们才发现,这些每天研究历史的人真的具备超级硬核的专业实力,随便一个技能,就能让我们叹为观止了,印象很深的就是修复文物的老师们,都会自制一些小工具,个个都是手工达人呢。 老郭师傅自制竹刀修复大型青铜面具,用起来得心应手,用细细的鱼线来对付不好固定的青铜小人,不愧是修复大师,这双手真的想要。曾大爷也有自己的绝招和秘密武器,你能想象用修鞋工具来修复陶器吗,这脑洞真是胆大心细!看着修复好的酒器完好如初,曾大爷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师吧!用实力推翻“差生文具多”这句话,这妙手回春的高超技艺,妥妥的一个个手工大神了~ 其实文物修复师在做的不正是“一种很硬核的手工”吗?他们的材料是历史和岁月的遗留物,“变废为宝”的神奇修复力,让我们对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更加骄傲和自豪,如果这些老师们开个号直播的话,一定能吸粉无数,毕竟我等手残党可太羡慕这种能创造奇迹的双手了哈哈哈。 文物修复师就像手握历史日记本的人,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和文物缠绕起来,用悠久岁月赋予的高超技法,拼凑残缺的时光,才让我们有了更多与历史对话的机会。另一个时空的大门,正在被打开~

     2 ) 考古,一份穿越了时间的静谧与浪漫

    虽然在这些年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三星堆遗址早就成了国内文博圈的顶流,但考古学依然呈现“外热内冷”的态势。其中有两条新闻令我记忆犹新:一条是2020年湖南某留守女生高考676分,报考了北大的考古专业,但是网上很多人都不看好,劝她换一个更好找工作的专业;另一条是2022年敦煌某考古编制岗,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又全部弃考。

    不难看出,考古专业在很多人的眼里,依然是脏累、枯燥、没有前途的……就连以往关于三星堆的报道和纪录片,通常也以科教的严肃基调为主,以文物本身为主角,很少为展示考古工作者背后的故事,导致普通大众与考古专业之间总是隔着一堵墙、一层纱。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就打破了这种“惯例”,它由B站播出,面向年轻人,因此《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旁白更加风趣幽默,并且用了更多篇幅展现考古工作者的生活日常。某种意义上说,《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三星堆的科普纪录片,也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考古专业,甚至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对考古学产生兴趣的种子。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将镜头对焦在那些日复一日、孜孜不倦从事考公工作的幕后工作者身上。他们有的是来自北大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有的是有着几十年文物修复经验的手艺人,甚至还有当地帮工的村民……从遗址勘探、发掘,到文物修复、布展,镜头中,这些人的工作纵然脏累、枯燥,但也有着一份穿越了时间的静谧与浪漫。

    普通人眼中没有什么分别的一片片黄土,像变魔术一般,在他们手中画出一条条曲线,勾勒出千年前城郭、建筑的模样;沉睡了三千年的青铜、陶瓦,也在他们的手中神奇复原,重现精美的线条与光彩。

    纪录片中考古工作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项工作,就是他们拿着刮刀,对着坑壁,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刮泥。这项工作看起来非常枯燥,尤其是小小的刮刀对比几个篮球场那么大的挖掘工地,让人觉得似乎要刮到猴年马月。但考古人的心情却像是开盲盒,因为他们知道,现场刮下的每一层泥土,都可能是三千多年前古人留下的痕迹。

     3 ) 渺沧海之一粟,考古人以人之躯追溯历史长河

    被纪录片喂大的孩子格局不会小,这是不是喜欢看纪录片的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可其实纪录片带来的不仅仅是格局,还有真实、朴素的记忆。 最近大家都看了《不止考古 · 我与三星堆》吧!对于三星堆这样一个恢宏的文明来说,光是在新闻里听到介绍,都会让人产生强悍的敬畏感。 巨大的青铜器,神秘的黄金面具,难以解读的信息,正在重塑我们现有的记载。我们总能在考古发掘的成果中,发现人类自身的有限,多么渺小又无知。 那么多千古之谜的文物出土,你知道是怎么挖掘的吗?如果你看了这个纪录片,神奇的三星堆考古工作,将让你涨不少知识。 《不止考古》拍摄的是三星堆遗址月亮湾村考古研究所的工作,本以为点进去会是气势磅礴的解说和文明演示,没想到,却看到了一群考古社畜们的挖土日常,反差感真的特别生动了。 特别喜欢片子里的几个90后考古er,一头短发的小队长王瑞出场风风火火,带着一群帮工的四川大叔大妈,这个组合就特别喜感,原来田野考古挖掘,是一点点的挖土,吸水,喷水,再挖土,时常伴随着因为一个祭祀坑因暴雨塌方而要重新挖的社畜悲鸣,这工作乍看上去枯燥且重复,但是你能听着这群考古人嘴里说着“这层是夏商周、这层是宋代明清”,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文明背后,原来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折服于历史的伟岸身影。片子里渺小人类拥有的至纯力量,也许真的能穿越时空。 这个站点的一哥,无疑是大家口中的冉哥,北大考古学博士的冉宏林,负责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难杂症,他到田野间阶段性验收各坑成果,走到王瑞的4838号坑,看着坑璧上划出的文化层,感叹着三星堆时期的文化堆积从六层一直延续到了十三层,千年的时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两米的距离,他们轻松寻常的语气,却让我听的热血沸腾,不知道这么形容这样的心情对不对,那是一种灵感忽至的通透。 是啊,人类多渺小呀,千年时光里我们的痕迹却只有那不到两米的厚度,但是在考古人的眼里,那不到两米的距离,至关重要,一层层画出来的线,一粒粒泥土之间,是颗粒状的岁月堆积,就算再渺小的存在,燕过留痕人过留声,我们终究还是留下了痕迹。 我们在三星堆文明面前宛若沧海一粟,对普通人而言,我们通过历史记载回顾过去,但是对考古人来说,文明越宏大,他们越敬畏,重复性的工作日复一日,一个个大坑挖开又填平,也许探寻不到几块陶片,也许能偶然碰撞到哪个文物,几十年的三星堆挖掘工作,就在一代代考古人的工作中,逐渐展露冰山一角。 哪怕是一块沾满泥土的瓦片,从形状推断它曾经是位于河渠还是城墙,这样追溯时光的浪漫,正勾勒着三星堆的完整面貌,这群带着眼镜、俯身泥土之中的考古人,用不止步的执着,正在描绘着历史。

     4 ) “另一个”三星堆

    关于三星堆,很多人是从媒体上陆陆续续了解一些碎片信息,比如挖掘成果或进度,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影像或者去博物馆了解它,那些关于三星堆前世今生的猜想,以及已经出土的文物带给现代人莫大的震撼,这些都构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三星堆。然而,还有一个三星堆,是大家还不甚了解的。那就是,考古人自己眼中的三星堆。

    亲自扒开土层,一点点清理出来的三星堆世界,对于考古人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考古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碰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怎么办?考古人都是因为热爱才走到一起吗?相较于面世的文物,这些背后的人,背后的故事也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为了了解这些,我们主创团队在三星堆守了近一年时间,最终有了现在这部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这次我们跟随考古人的目光,一起去了解“另一个”三星堆。

    放弃璀璨夺目的稀世文物,三星堆的种种猜测和历史谜团,转而去记录一群普通的考古人,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就像黎海超在片中说的那样,我们“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但正是因为这条更难的路,让我们认识了这群可爱的考古人:5G冲浪达人云叔、野生考古专家曾大爷、把鸭子河当成自家鱼塘的老郭、初入职场的考古萌新王瑞丹阳……

    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从事考古工作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研究学者,所以当看到纪录片里有大量像王瑞这样的年轻面孔时,很多人表示惊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考古大军。在我们之前的调研过程中,发现选择考古的原因有很多,有的阴差阳错,有的专业调剂,有的受了小说、纪录片的影响,还有的单纯因为社恐,害怕处理办公室复杂的人际关系,觉得不如在5*5的探方里来的自在。难怪在弹幕和评论区,有很多人纷纷表示要报名去三星堆挖土,觉得很治愈。在追求高效、动辄996、内卷严重的当下,考古这个行业的确算得上是难得的清净之地,土要一点点地挖,线要一层一层地划,研究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不得。

    在跟拍三星堆考古人这近一年时间里,我们也发现,发掘考古遗址,遇到重大发现几乎凤毛麟角,更多的时候在区分土色,辨别土层叠压关系,清理遗物做好记录,如此日复一日。偶尔有一些小发现最终也可能徒劳无功,就像王瑞发掘的“船棺”,满怀欣喜做好所有准备,耗费了几个月,结果发现“一场空”。这其实才是考古的常态,对于考古人而言没有发现也是一种发现。记得还在调研阶段第一次碰到王瑞时,她跟我们说的一段话:“关于三星堆的猜想那么多,如果我们不去做,某些错误的信息就会被当成历史,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正确的历史告诉大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加入考古,面对这样一份需要静得下心性、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恐怕唯有“热爱”二字才能让人真正留下来。

    如果要问世界上谁最能读懂时间,答案是考古人。某种程度上,考古学也是一门有关“时间”的科学。就像冉宏林在看到历史堆积的土层时发出的感概,“一千多年,这些人在这里活动,(土)就大概堆了两米,人永远是渺小的”。在考古人眼中,时间总是以“百年”“千年”为计量单位,他们在时间中找寻过去,也在跟时间暗暗较着劲。这一点我们在拍摄三星堆的文保工作者时感触颇深。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老谢,是在三星堆考古大棚的现场应急分析实验室里,当时三星堆的新发现刚刚公布,媒体络绎不绝地赶来报道,主要都聚焦在祭祀坑内提取的文物上。老谢当时正在处理现场恒温恒湿仪出现的一些状况,我们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三星堆还有这样一支文保团队。负责文物发掘之初一直到博物馆陈列前的保护工作,因为三星堆祭祀坑内文物数量巨大,发掘时间漫长,为了防止器物因为环境改变发生变化,文保团队提前进驻到发掘现场,细小到坑壁苔藓、土壤裂缝都是他们所要面临的问题。这项工作几乎就是和时间做对抗,器物脱离原本的保存环境,劣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文保人员却要逆流而上,与自然规律做抗争,寻找延缓和减轻文物劣化的方法。尤其是七百多根象牙的保存,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当下科技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将它们封存起来,就像保存在未来空间的土样,当下的技术无法将里面的有用信息完全提取,就把它们封存好贴上身份信息留给后人,“可能那个时候我们都不在了”,当老谢笑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让我们再次确信选择记录这群考古人,值得!

    在考古田野发掘中经常会用到一个解剖法则叫“二分之一法”,之于考古人来说,无论是在时间轴还是空间轴上,他们也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奇妙的1/2临界点。在厚土之上,探寻地层深处的秘密,在千年沉积中,唤醒古老的记忆,他们连接着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这些想法其实也融在了我们的片头和概念海报中,只是不知道有没有被感受到。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明年就要退休了,他用一句话总结自己三十多年的考古生涯:“大学毕业后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加工作,至今”;土生土长的三星村村民郭汉中16岁就与三星堆结缘,“没想到一干就干到现在”;26岁的王瑞说“我们都忠于三星堆”;乔刚也早就做好了准备,“这一辈子就交代给三星堆了”。考古人的故事远不止我们在镜头中呈现的这些,考古也绝不止打开地层的“盲盒”,而是透过它们看见人与社会的演进历程。赵昊的红斑实验最终结果如何?老谢的象牙保护有没有找到新的方法?黎海超的铜铃和木箱焚烧实验是否能解答三千多前祭祀文明的种种疑问?这些都还在镜头之外继续着,一步步探索和接近历史真相的过程,本就永无止境。

    历史的故事考古人在述说,而他们的故事,这次我们也想讲给大家听听。

     5 ) 三星堆是一个想象力放飞的地方

    三星堆的想象力远远超乎想象,这种超乎给人的感觉很复杂,他有的时候调皮得像个孩子的“卡通乐园”,有的时候又正经得像个“泱泱大国”,威严和规矩并不是这里一贯的主题,天马行空的不拘一格时常让我惊掉大牙。进入三星堆的时候,总是被这种“不正经”的历史原貌搞得欲罢不能。越是深入,越是迷雾。对他的好奇感是那种别想睡一觉就能忘记的,它像美酒一样上头,看一次就能酩酊大醉,看久了就如痴如醉了。

    在三星堆出土器物里,总能找寻到跟现代设计的某种契合度,有一种强烈的错觉,这是不是现代人代劳的“手笔”?我们和古人的生活是不是存在一扇时空之门,可供我们随时穿越。不知道是我们把后现代的设计感穿越到了古代,还是古人把“乐此不疲”送给了我们。

    在这个人间神国的秘境中徜徉的时候,总会面临如织的人群,对于三星堆的引力,大家并不满足于这些替古人说话的器物,开始关注是谁把他们再次唤醒,谁又和他们朝夕相处,于是乎,就有了我们新的目标——三星堆的这群考古人。

    初次跟这些三星堆幕后的考古人接触的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眼里都透露着跟三星堆那个年代生活了好久的感觉。更为奇妙的是,你会莫名的感觉他们跟三星堆最为标志的青铜人头像和大面具都有几分神似,或许这辈子能在三星堆工作的人,上辈子可能都来自三星堆吧 。

    在人物选择上,我踌躇许久,从一般思维来说,做考古类型的纪录片,想要走记录言之有物的捷径,就会倾向于把目光锁定在一群资深考古人的身上,作为一个有专业门槛的纪录片,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作为一个人物纪录片,多样性,多切面,多视角是我一直坚持的,那么什么样的选择,才能实现人物故事和专业考古双维度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

    在最初的一段时里,最为遗憾的是明明在这个古老职业里嗅到了年轻人的气息,却迟迟没能锁定精准的目标人物,但内心实有不甘,在不懈的找寻中,也经历了许多质疑:年轻人资历尚浅,还不够专业,我们为什么要看他们呢?面临一直以来的担忧和质疑,我也在思索,我们记录的就仅仅是专业和权威吗?我们只需要历史的喧哗和神秘吗?一次次反问自己,我们记录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如此反复摩擦,直到一个叫王瑞的姑娘出现,让我坚信他们身上有一种纯粹得可怕的心性,感染了我,也让我坚定了在我们记录的人物里,必须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随之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稚嫩,但他们沉浸!

    那么如何看待他们不懂、不理解、不确定呢?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堆叠的海量信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不明白、不确定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不能奢望他们如同一个历练经年的考古学家那样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这也正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必经之路,他们有沉浸、投入、奔赴,我们真实的记录这个考古人所经历的阶段,也是基于考古本身的门槛事实,乏味与枯燥的真实,以及一代代新入坑的年轻考古人为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真实。

    说完年轻人,就不得不说到老爷子了,在任何一个考古群体中,找到几位德高望重的岁月老人,那就容易得多,那么问题又来了,大家的思考似乎又一致的在期待:有没有金庸武侠里的扫地僧?有没有顽童般的周伯通?有没有……,似乎不来一坛深埋的女儿红,就开不了席。不过只要你开席了,该来的人也就出现了。三星村里土生土长的修陶人曾大爷和博物馆的修复大师郭汉中,就这样动静相宜的闯入了我们的视线。两位都是土生土长的三星村人,相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旅途,终究他们是与三星堆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让我兴奋的是他们的性格迥异但又殊途同归;让我犯难的却是上了席面,这酒该怎么喝?老爷子身上关于三星堆的故事那是层层叠叠,可如何让他对我这个“闯入者”卸下防备,打开话匣,还得回到这已经摆开的席面上,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拿一段考古经历下酒,最能让人进入状态,只不过两位的这杯三星堆酿造的酒,喝法要不尽相同罢了!

    邂逅人物的过程,已然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守候三星堆的考古日常那就是考验我的专业和耐心了,在和每一位考古现场的发掘者交流,要时刻警惕被他们“踢出对话局”,混迹于高端作业流程中,靠着搬弄历史的“是与非”,让我尚有一丝缓存的空间,诚惶诚恐的化身考古迷弟,不露痕迹的丢出“小白”问题,收获了来自北大的赵昊老师,对于八号坑的如数家珍;发掘舱外寻找大房子的乔钢,解迷一样的线索分析;在迷雾重重的考古发掘中,找到故事发展可能存在的方向。姑且不迷失,方有迷局可破解!

    时间往往是考验的试金石,在与三星堆的日常逐渐接轨的同时,对于考古工作如此缓慢,开始有点不理解。每一个层位提取步骤周而复始,不能少一个环节,随之而来的等待就拉长。后来才理解,每一次提取,他们不可能当下解决所有问题,在保证提取的合规性,又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坑里的原始信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诺大的一坑土,用各种小型工具一点点抠,这是何其磨练人的意志,这和我们拍摄纪录片一样,对于人物的追踪,要一点点去理解,别妄想一蹴而就,读懂人和读懂历史一样需要耐得烦!所以漫长的拍摄,一颗等待的平常心和时刻保持新鲜的好奇感必须交相呼应!

    三星堆出土文物数量极其庞大,这对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压力极大,这点在文保中心的谢振斌以及他带领的团队身上感触颇深,这个入坑27年的老文保人,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时刻泡在文物保护的思索里,世界性的保护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像土壤和坑壁这种特殊的保护对象,更显得是在“自找苦吃”了。考古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却需要可逆的决心。每一种消逝,都在极力的减缓;每一寸抠出来土,也都小心翼翼的收藏;我时刻在纳闷,这么多事情他们做得过来吗?与自然规律的抗争,看到的是考古人明知不可为却还要为之的坚韧。当下的我们,能量还没有大到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就尽量为后来人保留解决的空间吧,也庆幸这段记录谙合了纪录片留给后人思考的映照!

    其实入坑越深,你就越会发现:跟历史较劲,不轻易跟自己和解,倔犟得稀松平常,坚持得不动声色,是这群考古人身上惯有的习性与品质。考古的过程即使再有章可循,也禁不住历史谜团的接踵而至,历史就像一个爱开玩笑的小老头,随时让你错愕混淆,到底哪一个真相才是最终的真相,有时候求证真实变成了数学题,有时候又变成了逻辑推理题,更有甚者,辩驳真伪还要上升到哲学范畴。历史已然不能回头,就像我们摄像机对准的每一段人物故事,也在下一秒就会变成逝去。不能预测未来,亦不能溜走当下,每一个纪录片工作者何其不是与考古人有神韵相投的“不和解”!当然,这份不和解也正是为了最终与内心世界的和解!

    在三星堆,这份“不和解”的极致人物,当属来自四川大学的黎海超老师,33岁的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人负责三个坑的发掘研究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级“三星堆世界网络”的研究课题。温和的外表下,散发的能量惊人!偏偏他遇到的三个坑成型器物很少,看到的都是满地碎渣。感觉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哪怕是在旁边看的人,呼出的都是要崩溃的气息。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我不禁开起玩笑来,黎海超有几恨?一恨金玉宁可碎;二恨木箱空余土;三恨龟背无丹青;都说造化弄人,转念或许就是造化成就人。在黎海超的碎片征途中,他说他喜欢选择难的路,我是信的;脚下的路难,心中的路却很宽!

    对于考古人来说,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需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但确定的是:这一粘手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谁还能轻易付诸一辈子?我说,这么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情,你们不觉得枯燥吗?他们说,既然选择了,就会走到底,这是考古人的命运。对于浩瀚的历史,个人的一生相对太短,所以能把一辈子付诸于一件事,并深入其中,拼出另一个历史,也是我们记录他们的价值所在。当然,人的复杂性不亚于历史的浩瀚性,记录他们,理解他们,读懂他们,同时能够传达出相对有价值的社会情感,也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一辈子的事情!

    作为真实的纪录片,在三星堆拍摄,最大的挑战就是跟不同形态下的“真实”较劲。首先对于媒体,三星堆就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地方。作为记录者,你需要释放出来的善意与诚意;作为对话者,你需要表露的专业与投入;如此种种,都影响着这份真实!一路上也在思考,那个看到的真实和你真正发掘出来的真实到底相距有多远?所以需要着力的地方,还有觉察他们自己都不一定在意的内心角落;以及由你引发的真实记录,能否触发被记录者的反向感动;为此,也在不断的提醒自己的内心,要一直真实的去感受这一切!

    到此,我们的记录需要告一段落,三星堆和这群考古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一段旅程,“我与三星堆”的这部纪录片“不止考古”,更有尘土之下,内心的仰望!

     6 ) 终极是会为细节打动,最有趣考古入“坑”纪录片!

    千年时光凝固于大地之下,过往岁月在此汇聚成书。尘土之下,低头仰望,英雄不问出处,前路不止考古,三星堆文明的研究永无止境。

    有关三星堆,你了解多少?

    而有关发掘三星堆的故事,你又了解多少?

    B站推出全新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以考古人为突破口,讲述他们对三星堆文物的发掘、修复、保护和研究工作,展示了考古人不为人熟知的生活与工作日常。

    更有趣的是,影片将带我们直击三星堆真实考古现场,打破你对于考古人的刻板印象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中,新一代90他们愿意回到田野之间,扎根土地,从脚下的第一层土开始,一点点向下发掘,寻找历史的点滴。这是多么难得而宝贵,少年意气,不仅能创造历史,也可以寻回那些深埋地底的过去。

    考古并不是一件能够得到即时反馈的工作,更多的时候,几个月的时间投入,可能只是一场徒劳无功,得到的某样发现总伴随着同等的枉然。

    特别可爱的王瑞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几个疑似船棺的遗迹,兴奋地挖了一个月,结果却只挖出了三个空空荡荡的长方形土坑,坑底没有一点遗物,更不用说人骨了。王瑞有一丝小失落,然而这就是考古的常态,不是所有的考古工地都能像三星堆祭祀坑那样,挖开来就是满坑满谷国宝级的器物,不起眼的土,是考古人最忠实的伙伴。

    还有三星堆最年轻的“坑长”许丹阳发掘出一个奇怪的墓:墓中空空荡荡,放着一大一小两个石头。他们便围着这个“小破墓”,讨论起里面的这两个石头代表的是什么,还大胆想象,说这可能是哪个小朋友的石头死掉了,所以“葬”在了这里。当然,他们同样会遇到新鲜而古老的问题。比如对于许丹阳来说,施工的村民不听指挥便是最令人“郁闷”的事情。但到了后来,他已经能自如应对:发现后及时制止,被提前挖出来的坑再次填回去。对于考古人来说,一无所获,也是一种结果,就好像薛定谔的猫,当真正挖开第一层土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土层之下会有什么。

    这群年轻人,组成了三星堆田野考古小分队,在雷雨和冉宏林的带领下,他们正在寻找除了祭祀坑之外,三星堆和古蜀国更多的历史细节。当我们还在好奇祭祀坑到底代表了一个怎样的文明时,他们已经开始动手了。古蜀人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祭祀?他们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所有的疑问,都将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铲之下找到答案。

    当然了,考古现场并不是只有工作,下班后的他们,也会“一吃解千累”,也会在意脸是不是又胖了一圈。

    所以,在纪录片中,我们还会看到“舌尖上的三星堆”,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地吃烤肉,好看的蛋糕也会用手机定格下来。年轻考古人,让考古变得生动有趣,他们虽然做着古老的事情,却依然是时代的弄潮儿。

    让我看到这群90后新一代年轻考古人,有对考古事业的敬畏,也有如同小孩子般赤诚的好奇心,永远在探索并在其中找到考古的意义。他们在三星堆的考古发掘现场,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而琐碎的工作但又在不断的新发现新谜底新探索中找寻一件有价值的“不动产”。锻炼了思维模式、韧性与耐力,欣赏自己性格中稳定踏实的部分,并且与自我融洽。这些喜悦感和成就感恐怕是一种可以延续很久的多巴胺,让“考古打工人”都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谁能想到修复三星堆“网红火锅”的背后高手居然是一位满头白发的大爷?真的是高手在民间啊!从考古技工到修陶大师,73岁的曾大爷在三星堆修了30年陶器,拥有30年修陶经验的他还被考古人尊称为“曾院士”。

    曾大爷看上去很开朗,回答一个问题便会呵呵大笑起来;吃饭的时候,会和妻子聊天,休息的时候,会来一圈麻将。但事实上,守在老站大半辈子的他,用一生在书写着考古人的坚守:

    他的工作充满寂寞,负责修陶的他,需要安安静静一个人工作;和他年龄相近的人,陆陆续续都已经退休。现在他最大的心愿,便是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就教他,只要你肯学,只要你肯钻。”但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学手艺是一方面,耐得住寂寞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有网友说:考古人的日常,间歇性惊喜,持续性奔波,没有坚定的热爱干不了,看着这些与历史最贴近的普通人,居然有点感动。余秋雨曾把考古比作“回乡”、“探家”,用拾来的碎片,拼凑成伟大而耀眼的中华民族五千年。

    “人类文化在此凝固,过往岁月汇成史书”。他们调动了全身心的力量,投入在对考古人而言有意义的事情上,就会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这个时候方可称之为状态超群。

    花式考古趣味多解锁考古全流程奥秘据悉,《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一共五集,已更新三集后期会展示更多90后考古人们带来的创新风采、科技与传统之力共同促进文物修复、新奇有趣的实验考古以及世界级的文物保存难题等内容。这些揭开了考古人们工作中神秘的面纱,是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

    同时,《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也带领我们领略了考古人工作的不易。不仅仅是专属职业病,考古途中遭遇的暴雨、塌方、徒劳无功等也在一次次考验年轻考古人们的“心态”,文物修复、文物保存等世界性难题始终横亘在考古人们与历史真相之间,而种类繁多的实验考古应该如何开展改进,也在持续地考验考古人的经验与创造力。

    纪录片的内容几乎包含了考古工作的全流程,足以让考古及历史爱好者们大饱眼福。迫不及待等周四更新!

     短评

    记录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的日常,平淡、认真、执着,这些可爱又单纯的人们,从细微见匠心。

    3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就等周四了

    5分钟前
    • 杨幂助理
    • 推荐

    就没人觉得这帮人像在上世纪似的?一个人干活,一帮人围观,一个个心态好的不行,上班族的卷消失了

    6分钟前
    • X7X8
    • 还行

    看完第一集我真的仔仔细细的研究咋挖土研究到了两点

    7分钟前
    • 郑云凤凤
    • 力荐

    很喜欢历史,大学还选修过考古课呢!真的好好奇三千多年前三星堆的故事,希望能有一天可以窥探其中一二。

    12分钟前
    • lilpeep-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7分钟前
    • 想要一辆货车
    • 力荐

    很可爱,第一集讲老张低估了任务的难度却高估了自己腰的强度怕是要把我笑死hahahaha。终于有一部讲生僻行业的纪录片,立意不再是建立在凸显这个行业和大众主流有哪些差异,他们多么多么惨多么穷,多么居陋室不改其心境,这些刻板印象都没有,太舒适了!真正的尊重,是不把别人当“异类”,他们也是人,挖掘人之为人的普遍性,而不是去放大每类个体的特殊性,这是优秀的故事与糟糕的故事最大的区别。

    20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推荐

    很好看。没有将重点放在讲解三星堆文明的诸多未解之谜,而是聚焦三星堆的考古人,展现他们日常工作的样子,亲切又令人敬佩。不得不感慨三星堆考古的科研经费真的好充足!相比各种先进的设备,大量的年轻人作为储备力量在考古现场实践成长更是巨大的财富。黎海超教授请加油啊!

    24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力荐

    我本来以为会是讲文物的纪录片,😂没想到是个考古打工人的纪录片。😂😂😂😂就挺好笑的,不同部门的人互相diss。😅打工人要保护好腰啊!旁白听上去真的越来越年轻……😂其实已经是个将近50的中年人了,听着像刚上班的。

    25分钟前
    • 蕾雅蓝顿
    • 推荐

    第一集特别喜欢!赵老师乔老师坑内外的“battle”很可爱,迷茫很真实,新方法探索下的发现更令人振奋,重点是,老师们都太可爱了!神秘华丽精美奇特的三星堆看得很多了,这里提供了一个更朴实、更接地气的视角,不仅看见了三星堆,更看见了跟三星堆有关的一个个鲜活的考古人,也因为他们,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三星堆跟我距离不太遥远。真好,真好!

    29分钟前
    • 某S
    • 力荐

    喜歡這樣輕松的紀錄片,B站在這一塊一直做得挺不錯的

    33分钟前
    • 三疊紀
    • 推荐

    B站的纪录片带来的风味令人眼前一亮,整体上像是偏向于综艺风格的纪录片,对比以前的官腔感的纪录片,这样的风格更能让人产生亲切感,而不是冷冰冰的”玩泥巴“,也回应了标题:不止考古。

    34分钟前
    • 非酋寻乡
    • 力荐

    北大博士仍然上来说女同事/校友又胖了您要不要低头看看自己能不能看见脚

    35分钟前
    • 罗黛若
    • 还行

    历史的是人的记录,难得从考古的角度切入,看到一部分工作人员的现场、思考,背后是更多的一个个人的坚持,这样的纪录片不带观点,就完全放给你看到一直跟随三星堆人的苦闷与欢乐,在这个年代沉甸甸的闷头做事,实属难得。

    37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赵昊和乔钢那段隔空互相diss也太好笑了吧。btw真的越来越感觉考古 是真正迈向未来的职业!能把考古拍的这么轻快动人真是太好了,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事情,本身发掘这世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就很幸福,自然应该是快乐的

    39分钟前
    • Jenni
    • 力荐

    第二集许丹阳小队在外场发掘挖到一个盒子大小的宋墓,里面有两块石头,瑞过来帮忙挖,打趣说:“可能是哪个小朋友的石头死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能笑两天救命!最后一集没及时看,转会员了。看过的前四集是可爱的,赞

    40分钟前
    • 来一串冰糖葫芦
    • 推荐

    哈哈哈,这是考古专业招生宣传片吧,好可爱的纪录片啊!

    43分钟前
    • tangmm
    • 力荐

    关于考古人的考古日常“记录”片,有在祭祀坑发掘文物的,有在田野刨坑找遗迹的,有修复陶器的,有保护象牙的,还有为吸渣体质犯愁的,直观理解了我妹(挖土人)说的“取样(土)品(渣儿)”、和“靠想象写论文”。

    44分钟前
    • 小豆豆
    • 力荐

    考古人与考古现场

    47分钟前
    • zen
    • 力荐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48分钟前
    • 青苔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